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雷鼓

  注音: ㄌㄟˊ ㄍㄨˇ
  拼音: léi gǔ

1.八面。一種古代祭神時所用的大。《周禮.地官.人》:「以雷神祀,以靈社祭。」《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在側而耳不聞。」

2.雷聲。《文選.枚乘.七發》:「混混庉庉,聲如雷。」


  擂鼓

  注音: ㄌㄟˊ ㄍㄨˇ
  拼音: léi gǔ

用力擊。《三國演義》第二八回:「張飛親自擂。只見一通未盡,關公刀起處,蔡陽頭已落地。」《文明小史》第五〇回:「勞航芥趁勢把他一把辮子揪住,按在地下,拳頭只望他背心上落如擂一般。」


  鈴鼓

 简化字:铃鼓
  注音: ㄌㄧㄥˊ ㄍㄨˇ
  拼音: líng gǔ

樂器名,打擊樂器。在圓形木框的一面,傳統蒙上羊皮或驢皮,木框的周圍嵌繫若干銅、鐵製成的小鐃鈸,藉著敲打皮面、磨擦或搖動木框而帶動鐃鈸,發出輕快明亮且熱鬧的聲響。為英語Tambourine的意譯。多用於歌唱、舞蹈伴奏或器樂合奏等。


  漏鼓

  注音: ㄌㄡˋ ㄍㄨˇ
  拼音: lòu gǔ

專為報時辰用的。《新唐書.卷四九.百官志四上》:「凡夜漏盡,擊漏而開;夜漏上水一刻,擊漏而閉。」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移則番代。」


  鑼鼓

 简化字:锣鼓
  注音: ㄌㄨㄛˊ ㄍㄨˇ
  拼音: luó gǔ

鑼和。泛指各種打擊樂器。《儒林外史》第三〇回:「少刻,擺上酒席,打動鑼,一個人上來做一齣戲。」


  鞔鼓

  注音: ㄇㄢˊ ㄍㄨˇ
  拼音: mán gǔ

將皮革四周附著於框上,做成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列位豈不聞說,龍有九子乎?內有一種是鼉龍,其皮可以鞔。」


  拍鼓

  注音: ㄆㄞ ㄍㄨˇ
  拼音: pāi gǔ

樂器名。一種北管樂器。形狀圓而扁。


  鼙鼓

  注音: ㄆㄧˊ ㄍㄨˇ
  拼音: pí gǔ

古代軍中使用的戰。宋.王清惠〈滿江紅.太液芙蓉〉詞:「忽一聲,鼙揭天來,繁華歇。」後借以指戰事。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棋鼓

  注音: ㄑㄧˊ ㄍㄨˇ
  拼音: qí gǔ

古代地方官問案時用的驚堂木。《野叟曝言》第一八回:「任知縣把棋一擊,合堂差役齊聲一喝。」


  旗鼓

  注音: ㄑㄧˊ ㄍㄨˇ
  拼音: qí gǔ

1.旗與。軍隊中用以壯軍威或發號令的器具。《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進退從之。」《漢書.卷五四.李廣傳》:「力戰,奪左賢王旗。」

2.使槍棍的架式。《水滸傳》第二回:「去槍架上拿了一條棒在手裡,來到空地上,使個旗。」《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員外道:『使旗來。』楊官人使了個旗。」


  氣鼓

 简化字:气鼓
  注音: ㄑㄧˋ ㄍㄨˇ
  拼音: qì gǔ

中醫上指由於氣滯礙而形成的脹。也稱為「氣脹」。


  三鼓

  注音: ㄙㄢ ㄍㄨˇ
  拼音: sān gǔ
 相似词:半夜

古代用打更來報夜間時刻,三表示三更。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又云,一、二、三、四、五;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宋.蘇軾〈永遇樂.明月如霜〉詞:「紞如三,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社鼓

  注音: ㄕㄜˋ ㄍㄨˇ
  拼音: shè gǔ

古代祭神時打的。宋.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詞:「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


  石鼓

  注音: ㄕˊ ㄍㄨˇ
  拼音: shí gǔ

1.形的石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鮑丘水注》:「南逕燕山下,懸巖之側有石,……耆舊言:燕山石鳴,則土有兵。」《唐語林.卷五.補遺》:「鄴西山東北有石,俗傳石鳴則兵起。」

2.周秦時的刻石。有十個,形圓,底大似墩,上刻有籀文。


  手鼓

  注音: ㄕㄡˇ ㄍㄨˇ
  拼音: shǒu gǔ

樂器名,打擊樂器。形狀呈扁圓形,單面蒙皮,多為蟒蛇皮,周圍有金屬片或環。各地、各民族稱謂不同,形制也稍有差別。流行於維吾爾、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常用於歌舞伴奏及器樂合奏。在中東和中亞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手樂器。


  書鼓

 简化字:书鼓
  注音: ㄕㄨ ㄍㄨˇ
  拼音: shū gǔ

樂器名,打擊樂器。是布依族、漢族捶擊膜鳴樂器。布依族稱「手」。身扁圓,兩面蒙皮,置於架上敲擊,專用於說唱音樂「大書」等各種書的伴奏樂器。


  戍鼓

  注音: ㄕㄨˋ ㄍㄨˇ
  拼音: shù gǔ

古時守邊軍士所擊的聲。唐.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戍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清.陳洵〈水龍吟.春來準擬開懷〉詞:「寒更燈火,斷魂依在,嚴城戍。」


  堂鼓

  注音: ㄊㄤˊ ㄍㄨˇ
  拼音: táng gǔ

1.古代官衙公堂上所設置的。擊以聚散群眾,或申報緊急公務。《醒世姻緣傳》第一二回:「擊了三下堂,那些六房衙役漸漸齊攏來。」

2.樂器名,打擊樂器。是指中國傳統樂器中的大堂(大)、小堂(小),是使用最頻繁的打擊樂器,其地位與日本太、韓國太極相當。以木為框,形圓腹,兩面蒙牛皮。演奏時置於木架上,以槌敲擊。常用於戲曲樂隊和一般民間節慶、廟會樂曲的演奏。身外觀顏色多為紅色,少數是黑色、木材色。古代更被使用在宮廷宴會、升堂、報晨昏、戰爭。


  鞀鼓

  注音: ㄊㄠˊ ㄍㄨˇ
  拼音: táo gǔ

古代的一種。其形制和奏法與今日的撥浪相似,是穿在木柄上,框左右用繩繫著兩個小珠狀物,手搖木柄,珠狀物來回敲擊面以發聲。《儒林外史》第三七回:「金次福、鮑廷璽,兩人領了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瑟的、司管的、司鞀的、司祝的、司敔的。」


  套鼓

  注音: ㄊㄠˋ ㄍㄨˇ
  拼音: tào gǔ

由四個以上大小不同的、兩個以上有支架的鈸和牛鈴等敲擊樂器組合而成,可以由一位打擊者同時運用手腳演奏。也稱為「爵士」。


  聽鼓

 简化字:听鼓
  注音: ㄊㄧㄥ ㄍㄨˇ
  拼音: tīng gǔ

舊時官衙以卯刻鳴召集僚屬,故稱赴官所以伺候上官為「聽」。唐.李商隱〈無題〉:「嗟余聽應官去,走馬蘭臺類斷蓬。」


  銅鼓

 简化字:铜鼓
  注音: ㄊㄨㄥˊ ㄍㄨˇ
  拼音: tóng gǔ

樂器名,打擊樂器。用銅鑄成的腔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耳,面和身多半有精緻的紋飾。此種打擊樂器流行於大陸地區廣西、廣東、雲貴、湖南、四川等少數民族地區。


  鼉鼓

 简化字:鼍鼓
  注音: ㄊㄨㄛˊ ㄍㄨˇ
  拼音: tuó gǔ

用鼉皮製成的。《詩經.大雅.靈臺》:「鼉逢逢,矇瞍奏公。」宋.張元幹〈賀新郎.曳杖危樓去〉詞:「悵望關河空弔影,正人間鼻息鳴鼉。」


  小鼓

  注音: ㄒㄧㄠˇ ㄍㄨˇ
  拼音: xiǎo gǔ

樂器名,打擊樂器。又稱小軍身由木材或金屬製成,面直徑大於筒深,上下面蒙上皮革。在非敲擊面緊貼一排響弦,以煞住皮的震動,使音色清脆,響弦另有調節鬆緊的螺絲,以備適度調節音響。演奏時以兩根木槌敲擊面發音,為樂隊中常用的打擊樂器。


  信鼓

  注音: ㄒㄧㄣˋ ㄍㄨˇ
  拼音: xìn gǔ

佛教禮懺時,為喚起虔敬信仰之心而擊打的器。唐.崔曙〈宿大通和尚塔敬贈如上人兼呈常孫二山人〉詩:「然燈見栖鴿,作禮聞信。」唐.劉禹錫〈樂天少傅五月長齋黃延緇徒謝絕文友坐成暌間因以戲之〉詩:「賓閤緇衣占,書堂信鳴。」


  釁鼓

 简化字:衅鼓
  注音: ㄒㄧㄣˋ ㄍㄨˇ
  拼音: xìn gǔ

古代戰爭時用牲血塗,以祭祀神靈。《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君之惠,不以纍臣釁。」《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旗,幟皆赤。」


  訝鼓

 简化字:讶鼓
  注音: ㄧㄚˋ ㄍㄨˇ
  拼音: yà gǔ

一種鄉村迎神賽會所扮演的雜戲。也稱為「村里迓」、「迓」。


  嚴鼓

 简化字:严鼓
  注音: ㄧㄢˊ ㄍㄨˇ
  拼音: yán gǔ

1.莊嚴的節。《漢書.卷八二.史丹傳》:「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聲中嚴之節。」

2.擊大以警戒。《三國志.卷五六.吳書.朱然傳》:「雖世無事,每朝夕嚴,兵在營者,咸行裝就隊。」


  腰鼓

  注音: ㄧㄠ ㄍㄨˇ
  拼音: yāo gǔ

1.樂器名,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隋唐以來用於胡樂,廣首細腰,掛在腰間,用兩手拍擊。現在使用的腰,則兩端小而中腰較粗,奏時用綢帶繫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槌交替擊奏。

2.一種舞蹈。腰間掛腰,邊跳舞邊打擊。最先盛行於陝北。


  庸鼓

  注音: ㄩㄥ ㄍㄨˇ
  拼音: yōng gǔ

大鐘與。《詩經.商頌.那》:「庸有斁,萬舞有奕。」


  魚鼓

 简化字:鱼鼓
  注音: ㄩˊ ㄍㄨˇ
  拼音: yú gǔ

1.木魚,寺中用以誦經或報時、聚食時用。宋.薛季宣〈雨後憶龍翔寺〉詩:「菱歌面面來魚,燈火層層到客舟。」宋.陸游〈眉州郡燕大醉中間道馳出城宿石佛院寺〉詩:「徑投野寺睡正美,魚忽報江天明。」

2.一種樂器。參見「魚簡板」條。


  漁鼓

 简化字:渔鼓
  注音: ㄩˊ ㄍㄨˇ
  拼音: yú gǔ

一種打擊樂器。參見「魚簡板」條。元.戴善甫《翫江亭》第二折:「俺出家人閑來坐靜,悶來遊訪。……惜氣養神,飲風吹露,打漁,摑簡子。」元.楊訥《西游記》第一八齣:「打漁高歌興添,採靈芝快樂無厭。」


  怨鼓

  注音: ㄩㄢˋ ㄍㄨˇ
  拼音: yuàn gǔ

古時皇帝於御殿外放了一面,供百姓鳴冤訴願。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撅皇城,打怨。」


  戰鼓

 简化字:战鼓
  注音: ㄓㄢˋ ㄍㄨˇ
  拼音: zhàn gǔ

戰爭時所擊的。作為舞士氣及發動攻擊的信號。唐.李白〈猛虎行〉:「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驚山欲顛倒。」


  鉦鼓

 简化字:钲鼓
  注音: ㄓㄥ ㄍㄨˇ
  拼音: zhēng gǔ

古代行軍時,擊表前進,敲鉦表停止。故用鉦比喻軍事。《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


  鐘鼓

 简化字:钟鼓
  注音: ㄓㄨㄥ ㄍㄨˇ
  拼音: zhōng gǔ

1.編鐘、樂等樂器的統稱。《禮記.樂記》:「故鐘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北周.庾信〈小園賦〉:「爰居避風,本無情于鐘。」

2.古代用於軍事的鐘和,是戰場上的指揮器材。宋.蘇軾〈教戰守策〉:「使其耳目習於鐘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


  鼓吹

  注音: ㄍㄨˇ ㄔㄨㄟˋ
  拼音: gǔ chuì

1.漢代列於殿庭的樂隊,宴群臣及君上餐食時所用。大駕出遊,有黃門前後部吹,則用於儀仗之間;又賞賜有功之臣時,如班超拜長史,假吹麾幢,即是臣下受特賜之例。

2.一般的儀仗樂隊。《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出入陳旌旗,鳴吹,宛然像個小國諸侯。」

3.音樂。清.譚獻〈桂枝香.瑤流自碧〉詞:「綵旗船舫,華燈吹,無復消息。」


  鼓吹

  注音:(2) ㄍㄨˇ ㄔㄨㄟ
  拼音:(2) gǔ chuī
 相似词:鼓動、宣傳、宣揚
 相反词:反對、禁遏

1.提倡動。如:「吹革命」。

2.贊揚、宣傳。《晉書.卷五六.孫楚傳》:「三都、二京,五經之吹也。」


  八角鼓

  注音: ㄅㄚ ㄐㄧㄠˇ ㄍㄨˇ
  拼音: bā jiǎo gǔ

1.樂器名,打擊樂器。是滿族的民間樂器,明末傳入北京。為單面蒙皮的八角形小。其中七邊各開一長形孔,用銅軸串上兩個小銅鈸,另一邊木框上常繫有兩根長穗。演奏時,左手執面豎立,右手敲擊面。早期用於滿族八角戲,現為單弦主要伴奏樂器。

2.曲藝類的單弦有時也以八角來稱呼。參見「單弦」條。


  巴郎鼓

  注音: ㄅㄚ ㄌㄤˊ ㄍㄨˇ
  拼音: bā láng gǔ

一種兒童玩具。小兩旁用短線各拴一顆墜子,握住手把左右轉動,面會因墜子敲擊發出咚咚聲響。也作「波浪」。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311 页数: 3/8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