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衣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注音: ㄆㄠˊ
  拼音: páo




1.寬大而夾層中有棉絮的外衣。如:「外」、「睡」、「長馬褂」。《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

2.長衣。如:「旗」、「錦」、「戰」。

3.衣服前襟。《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漢.何休.注:「,衣前襟也。」


  長袍

 简化字:长袍
  注音: ㄔㄤˊ ㄆㄠˊ
  拼音: cháng páo

舊時男子所穿長及腳跟的棉或夾。如:「泛黃的照片裡,爺爺穿著長,看起來溫文儒雅。」


  道袍

  注音: ㄉㄠˋ ㄆㄠˊ
  拼音: dào páo

僧、道或士子所穿的衣服。參見「直裰」條。《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早飯都吃過了,方纔起身,把道、鞋、襪慢慢的逐件搬將出來,無非要延捱時刻,誤其美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煩勞了列位,做兩件道穿穿,也見小肆中薄意。」


  粉袍

  注音: ㄈㄣˇ ㄆㄠˊ
  拼音: fěn páo

唐代科舉考試未及第的士子,皆穿白衣,稱為「粉」。


  黃袍

 简化字:黄袍
  注音: ㄏㄨㄤˊ ㄆㄠˊ
  拼音: huáng páo

1.黃色的長衣,隋以後為天子服。如:「陳橋兵變,黃加身。」《聊齋志異.卷二.九山王》:「高臥山巢,公然自負,以為黃之加,指日可俟矣。」

2.僧服。為職位較高者,做佛事時所披的黃色僧

3.指黃鶯。唐.貫休〈晚春寄張侍郎〉詩:「鳥聽黃小,城臨白帝寒。」


  夾袍

 简化字:夹袍
  注音: ㄐㄧㄚˊ ㄆㄠˊ
  拼音: jiá páo

沒有棉絮的雙層長衣。如:「在大冷天裡,他一點也不怕冷,只多穿一件夾,便在雪地裡幹活。」


  錦袍

 简化字:锦袍
  注音: ㄐㄧㄣˇ ㄆㄠˊ
  拼音: jǐn páo

錦緞製的衣。唐.王昌齡〈春宮曲〉:「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三國演義》第三回:「卓以金甲錦賜布,暢飲而散。」


  龍袍

 简化字:龙袍
  注音: ㄌㄨㄥˊ ㄆㄠˊ
  拼音: lóng páo

舊時天子所穿的禮服,上繡有金龍的圖形。《元史.卷一三一.列傳.速哥列傳》:「嘗出金盤龍及宮女賜之。」《三國演義》第八〇回:「歆縱步向前,扯住龍,變色而言。」


  蟒袍

  注音: ㄇㄤˇ ㄆㄠˊ
  拼音: mǎng páo

明、清時皇帝或皇親國戚參加慶典才穿的禮服。皇子、親王的蟒為九蟒,五爪,金黃色。品官自八蟒至五蟒,為四爪,除金黃色外,有古銅或白色,因人不同。《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應天府尹大人戴著襆頭,穿著蟒,行過了禮,立起身來,把兩把遮陽遮著臉。」也稱為「蟒衣」。


  棉袍

  注音: ㄇㄧㄢˊ ㄆㄠˊ
  拼音: mián páo

中間縫裹棉絮胎的長,冬天穿用,可以禦寒及保暖。也稱為「棉子」。


  袍服

  注音: ㄆㄠˊ ㄈㄨˊ
  拼音: páo fú

本指寬長並有綿絮夾裡的衣服。後泛稱寬長衣服為「服」。《紅樓夢》第二五回:「不過規規矩矩說了幾句,便命人除去抹額,脫了服,拉了靴子,便一頭滾在王夫人懷裡。」


  袍哥

  注音: ㄆㄠˊ ㄍㄜ
  拼音: páo gē

舊時西南各省的幫會名。也指哥幫會的會員。


  袍褂

  注音: ㄆㄠˊ ㄍㄨㄚˋ
  拼音: páo guà

男子穿著的正式禮服。即長外加馬褂。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頒布服制條例,將藍黑褂定為男子禮服之一,至今國內重要典禮仍可見。


  袍笏

  注音: ㄆㄠˊ ㄏㄨˋ
  拼音: páo hù

古時官吏的朝服和手笏。《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凡五百餘人,皆賜笏,錫宴開寶寺,帝自為詩二章賜之。」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卷五.賈雲華還魂記》:「需次待缺,首具笏,詣賈氏拜夫人。」


  袍鎧

 简化字:袍铠
  注音: ㄆㄠˊ ㄎㄞˇ
  拼音: páo kǎi

和鎧甲。《三國演義》第六回:「洪急扶操下馬,脫去鎧,負操渡水。」《明史.卷一四五.丘福列傳》:「遠以輕兵六千,詐為南軍鎧,人插柳一枝於背,徑濟寧、沙河至沛,無覺者。」


  袍袖

  注音: ㄆㄠˊ ㄒㄧㄡˋ
  拼音: páo xiù

衣的袖子。《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帝乃低頭無語,淚盈袖。」《西遊記》第五四回:「那女王斂袖,十指尖尖,奉著玉杯,便來安席。」


  袍澤

 简化字:袍泽
  注音: ㄆㄠˊ ㄗㄜˊ
  拼音: páo zé

,外衣;澤,通「襗」,內衣。語本《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後遂用「同同澤」形容軍人間休戚與共的友情;省為「澤」,作為軍中同事的稱呼。如:「澤之誼」、「澤故舊」。


  袍仗

  注音: ㄆㄠˊ ㄓㄤˋ
  拼音: páo zhàng

1.和兵器。借指軍容。《新唐書.卷一〇六.列傳.楊弘禮》:「帝自山下望其眾,仗精整,人人盡力。」

2.指衣著打扮。《型世言》第三一回:「只是他在外邊行術,畢竟也要披件仗兒動人,這件海青是穿的。」《醉醒石》第八回:「他是個聰明人兒,龐兒生得媚,仗兒也濟楚。」


  袍罩

  注音: ㄆㄠˊ ㄓㄠˋ
  拼音: páo zhào

套穿在衣服外面的長。也稱為「罩」。


  袍子

  注音: ㄆㄠˊ ˙ㄗ
  拼音: páo zi

中國式衣服,男女適穿,在古時長可至腳,且內有鋪著綿絮的夾裡。現今款式多變化,亦泛指不襯綿絮的單。《文明小史》第二三回:「一生吃虧只在這鄙吝二字上頭,無冬無夏,身上只著件搭連布的子。」


  旗袍

  注音: ㄑㄧˊ ㄆㄠˊ
  拼音: qí páo

原指滿族婦女所穿的服。現通稱女子所穿,仿照清代旗人服式樣改製而成的服裝為「旗」。


  青袍

  注音: ㄑㄧㄥ ㄆㄠˊ
  拼音: qīng páo

1.青色的長。《大宋宣和遺事.利集》:「騎吏從者約五百人,皆衣青,與二帝不可辨。」《三國演義》第九回:「忽見一道人,青白巾,手執長竿。」

2.唐代制度中,八、九品官員穿著的青色長。也用來指官職卑微。唐.杜甫〈徒步歸行〉:「青朝士最困者,白頭拾遺徒步歸。」


  睡袍

  注音: ㄕㄨㄟˋ ㄆㄠˊ
  拼音: shuì páo

加披在睡衣外面的長


  綈袍

 简化字:绨袍
  注音: ㄊㄧˊ ㄆㄠˊ
  拼音: tí páo

粗繒製成的子。唐.岑參〈尚書念舊垂賜衣率題絕句獻上以申感謝〉詩:「綈更有贈,猶荷故人憐。」唐.高適〈別王八〉詩:「傳君遇知己,行日有綈。」


  同袍

  注音: ㄊㄨㄥˊ ㄆㄠˊ
  拼音: tóng páo

1.,外衣。「同」指共穿一件衣服。語出《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後作為軍人間的互稱。如:「這位是我的同,我們的感情就像親兄弟一般。」明.孫仁孺《東郭記》第二四齣:「君家朋友何須道,翻騰雲雨都常套,抵多少白首相知,按劍同。」

2.夫妻間的互稱。《文選.古詩十九首.凜凜歲云暮》:「錦衾遺洛浦,同與我違。」

3.泛稱朋友、同年。唐.許渾〈曉發天井關寄李師晦〉詩:「逢秋正多感,萬里別同。」《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高知縣傍觀,未免同之情,甚不過意。」


  孝袍

  注音: ㄒㄧㄠˋ ㄆㄠˊ
  拼音: xiào páo

喪服、凶服。


  衣袍

  注音: ㄧ ㄆㄠˊ
  拼音: yī páo

子。唐.孟郊〈立德新居〉詩一〇首之四:「曉碧流視聽,夕清濯衣。」《三國演義》第三四回:「行不數步,馬前蹄忽陷,浸濕衣。」


  浴袍

  注音: ㄩˋ ㄆㄠˊ
  拼音: yù páo

洗澡前後所穿的寬鬆子。也稱為「浴衣」。


  縕袍

 简化字:缊袍
  注音: ㄩㄣˋ ㄆㄠˊ
  拼音: yùn páo

以舊絮或碎麻外罩布面做成的子,表示粗惡的衣服。《論語.子罕》:「衣敝縕,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也稱為「縕褚」。


  皁袍

  注音: ㄗㄠˋ ㄆㄠˊ
  拼音: zào páo

黑色的服。「皁」文獻異文作「皂」。唐.皇甫枚《王知古》:「直方顧謂僮曰:『取短皂來。』請知古衣之。」


  戰袍

 简化字:战袍
  注音: ㄓㄢˋ ㄆㄠˊ
  拼音: zhàn páo

戰士所穿的衣服。唐.孟棨《本事詩.情感》:「戰親手作,知落阿誰邊?」《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老和尚近前看那少年時,頭戴武巾,身穿藕色戰,白淨面皮,生得十分美貌。」


  罩袍

  注音: ㄓㄠˋ ㄆㄠˊ
  拼音: zhào páo

套穿在衣服外面的長。也稱為「罩」。


  大紅袍

 简化字:大红袍
  注音: ㄉㄚˋ ㄏㄨㄥˊ ㄆㄠˊ
  拼音: dà hóng páo

一種長篇彈詞。有海公大紅和福壽大紅兩種。敘述海瑞任南直隸御史時,為鄒應龍之子主持正義,使之免受仇家陷害的故事。


  打龍袍

 简化字:打龙袍
  注音: ㄉㄚˇ ㄌㄨㄥˊ ㄆㄠˊ
  拼音: dǎ lóng páo

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內容敘述包拯識出流落在外的李后;回京後,借元宵節,請仁宗觀燈於午門,並刻意演出雷殛張繼保的燈戲。仁宗問包拯,包拯答帝亦不孝,仁宗怒,以為謗己,欲斬之。宰相王延齡為包拯求免,請老太監陳琳說破當年狸貓換太子事。仁宗悟,立赦包拯,並親迎李后還朝,請罪。李后命包拯行罰,包拯乃脫仁宗龍,打以代。


  奪錦袍

 简化字:夺锦袍
  注音: ㄉㄨㄛˊ ㄐㄧㄣˇ ㄆㄠˊ
  拼音: duó jǐn páo

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武則天的宴會上,因詩作得特別好,而得賜錦的故事。典出《新唐書.卷二〇二.宋之問傳》。後用來指受到寵賜,或稱讚人文才出眾。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龍舟移櫂晚,獸錦奪新。」


  裹黃袍

 简化字:裹黄袍
  注音: ㄍㄨㄛˇ ㄏㄨㄤˊ ㄆㄠˊ
  拼音: guǒ huáng páo

趙匡胤為後周官都點檢時,領兵抗拒契丹,至陳橋,士兵譁變,以黃裹上趙匡胤,擁立為帝。見《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一》。後用裹黃指當黃帝。明.陸世廉《西臺記》第三齣:「想當日裹黃,擁作君。」


  秉笏披袍

  注音: ㄅㄧㄥˇ ㄏㄨˋ ㄆㄧ ㄆㄠˊ
  拼音: bǐng hù pī páo

手拿笏板,身披官服。指在朝為官。《孤本元明雜劇.破風詩.第二折》:「聖朝輔佐必良才,野有賢人久困埋,今朝察訪當推舉,秉笏披拜御階。」


  穿袍兒的

 简化字:穿袍儿的
  注音: ㄔㄨㄢ ㄆㄠˊㄦ ˙ㄉㄜ
  拼音: chuān páor de

中國舊社會大戶人家的姬、妾。舊時僕役穿著短衫長褲,以利工作,只有姬、妾等才能穿著長。《金瓶梅》第三四回:「可是說的牛馬成群,米糧無數,丫環侍妾只成群立紀;穿兒的,身邊也有十七八個。」


  道袍竹冠

  注音: ㄉㄠˋ ㄆㄠˊ ㄓㄨˊ ㄍㄨㄢ
  拼音: dào páo zhú guān

僧、道或士子所穿戴的衣服與帽子。《三國演義》第五七回:「孔明辭回,方欲下船,只見江邊一人道竹冠,皂絛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


  擐甲披袍

  注音: ㄏㄨㄢˋ ㄐㄧㄚˇ ㄆㄧ ㄆㄠˊ
  拼音: huàn jiǎ pī páo

穿好戰,套上鎧甲。比喻準備妥當。元.無名氏《破天陣》第三折:「有英雄虎將,開弓蹬弩,擐甲披。」也作「披擐甲」。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49 页数: 1/2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