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血
 总笔画:6
  注音: ㄒㄧㄝˇ
  拼音: xiě




1.動物循環系統的體液之一,可循流全身,輸送氧、養分及代謝物。英文為blood。

2.眼淚。漢.李陵〈答蘇武書〉:「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唐.顧況〈傷子〉詩:「老夫哭愛子,日暮千行。」

3.二一四部首之一。




用鮮沾染。《荀子.議兵》:「兵不刃,遠邇來服。」



1.緣關係的。如:「統」、「親」。

2.剛強、熱烈。如:「性男兒」、「氣方剛」。《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像你這樣心為朋友,難道我們當差的心不是肉做的?」


  

  部首:血
 总笔画:6
  注音:(2) ㄒㄩㄝˋ
  拼音:(2) xuè

(一)之讀音。


  鼻血

  注音: ㄅㄧˊ ㄒㄧㄝˇ
  拼音: bí xiě

鼻子因外傷、腫瘤或發炎等情況,導致鼻黏膜、鼻中隔出的現象。


  碧血

  注音: ㄅㄧˋ ㄒㄧㄝˇ
  拼音: bì xiě

碧色的。語本《莊子.外物》:「萇宏死於蜀,藏其,三年而化為碧。」後比喻為正義所流的。元.鄭元佑〈汝陽張御史死節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


  便血

  注音: ㄅㄧㄢˋ ㄒㄧㄝˇ
  拼音: biàn xiě

因脾虛不能統攝,以致大便中帶的證候。常因過敏性腹瀉或糞便太硬,致使肛門受傷而引起。


  補血

 简化字:补血
  注音: ㄅㄨˇ ㄒㄧㄝˇ
  拼音: bǔ xiě

1.使紅球或紅素增加,能夠滋養氣。如:「婦女產後需要補。」

2.比喻團隊補入新成員。


  充血

  注音: ㄔㄨㄥ ㄒㄧㄝˇ
  拼音: chōng xiě

局部的動脈或毛細管因受刺激而引起量增加、流加速的現象,稱為「充」。


  抽血

  注音: ㄔㄡ ㄒㄧㄝˇ
  拼音: chōu xiě
 相反词:輸血

液自動物體內抽取出來。如:「他到醫院去做抽檢驗。」


  出血

  注音: ㄔㄨ ㄒㄧㄝˇ
  拼音: chū xiě

管壁破裂,液外流。


  滴血

  注音: ㄉㄧ ㄒㄧㄝˇ
  拼音: dī xiě

痛心。如:「遭喪親之痛的表哥,嚐到心中滴的滋味。」


  喋血

  注音: ㄉㄧㄝˊ ㄒㄩㄝˋ
  拼音: dié xuè

殺人眾多,踏而行。《史記.卷九〇.魏豹彭越傳.太史公曰》:「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稱孤,喋乘勝日有聞矣。」連橫〈臺灣通史序〉:「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山河,藉言恢復。」也作「蹀」、「啑」。


  蹀血

  注音: ㄉㄧㄝˊ ㄒㄩㄝˋ
  拼音: dié xuè

形容殺人眾多,流成河,遂踏而行。《資治通鑑.卷一九一.唐紀七.高祖武德九年》:「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也作「喋」、「啑」。


  放血

  注音: ㄈㄤˋ ㄒㄧㄝˇ
  拼音: fàng xiě

治療疾病時,將液抽出身體的療法。紅球增多症即以此法治療,可使患者液變得濃稠且黏,防止球增加得太迅速。


  膏血

  注音: ㄍㄠ ㄒㄩㄝˋ
  拼音: gāo xuè

1.脂肪和。《新唐書.卷一五七.陸贄傳》:「農桑廢于追呼,膏竭于笞捶。」

2.比喻經過勞苦努力,所獲得的利益。《宋史.卷二九三.張詠傳》:「竭生民膏,以奉無用之土木。」


  骨血

  注音: ㄍㄨˇ ㄒㄧㄝˇ
  拼音: gǔ xiě
 相似词:骨肉

比喻統關係很相近的人。多指子女等後代。《儒林外史》第五回:「他爺四十多歲,只得這點骨,再娶個大娘來。」


  換血

 简化字:换血
  注音: ㄏㄨㄢˋ ㄒㄧㄝˇ
  拼音: huàn xiě

1.一面供輸新鮮健康的,一面抽掉舊有的液。

2.用新進人員替換原有的人員。如:「速食店因工作性質不穩定而頻頻換。」


  混血

  注音: ㄏㄨㄣˋ ㄒㄧㄝˇ
  拼音: hùn xiě
 相反词:純血

1.不同緣關係者互相結合婚配。如白種人與黃種人生育後代,或勞役馬與賽跑馬結合配種。

2.由不同緣關係者所生育的後代。如:「漢民族是由不同民族混而成的。」


  活血

  注音: ㄏㄨㄛˊ ㄒㄧㄝˇ
  拼音: huó xiě

使液循環暢通。如:「通筋活」、「活散瘀」。


  啑血

  注音: ㄐㄧㄝˊ ㄒㄩㄝˋ
  拼音: jié xuè

1.而行。喻殺人眾多,流滿地。《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今已誅諸呂,新啑京師,以此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也作「喋」、「蹀」。

2.古代結盟時,以牲塗於口,用以表示昭信。《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始與高帝啑盟,諸君不在邪?」也稱為「唼」、「歃」。


  精血

  注音: ㄐㄧㄥ ㄒㄧㄝˇ
  拼音: jīng xiě

中醫上指對人體生命活動有重大影響的精氣和液,精的盈虧象徵人體健康的重要標誌。


  經血

 简化字:经血
  注音: ㄐㄧㄥ ㄒㄧㄝˇ
  拼音: jīng xiě

婦女在行經期間所排出的液及脫落的子宮內膜組織。


  頸血

 简化字:颈血
  注音: ㄐㄧㄥˇ ㄒㄧㄝˇ
  拼音: jǐng xiě

刎頸時流出的。比喻不惜一死。《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濺大王矣!」《三國演義》第四回:「賊臣董卓,敢為欺天之謀,吾當以頸濺之!」


  捐血

  注音: ㄐㄩㄢ ㄒㄧㄝˇ
  拼音: juān xiě

自願無償,將液捐給需要的人。如:「捐一袋,救人一命。」


  咳血

  注音: ㄎㄚˇ ㄒㄧㄝˇ
  拼音: kǎ xiě

咳嗽痰中帶


  喀血

  注音: ㄎㄜˋ ㄒㄧㄝˇ
  拼音: kè xiě

從肺或支氣管咳出鮮塊。


  冷血

  注音: ㄌㄥˇ ㄒㄧㄝˇ
  拼音: lěng xiě
 相反词:熱心

體溫低於環境溫度。比喻冷漠無情。如:「沒想到歹徒這麼冷,一點同情心都沒有。」


  瀝血

 简化字:沥血
  注音: ㄌㄧˋ ㄒㄩㄝˋ
  拼音: lì xuè

1.、流。元.郝經〈趙邈齪伏虎圖行〉:「鐵鬚張磔疑有聲,赤吻瀝猶帶腥。」

2.自刺皮膚使出。古人常用以立誓以表決心。如:「瀝以誓」。《水滸傳》第一一一回:「就押生禽到偽統制卓萬里、和潼,就那里斬首瀝,享祭三位英魂。」

3.形容竭誠相示。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以書辭。」


  涼血

 简化字:凉血
  注音: ㄌㄧㄤˊ ㄒㄧㄝˇ
  拼音: liáng xiě

中醫上指清解熱的方法。常用於熱妄行所引起的吐、鼻、便等症狀。


  流血

  注音: ㄌㄧㄡˊ ㄒㄧㄝˇ 
  拼音: liú xiě

1.。《禮記.內則》:「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三國演義》第二九回:「被劍斫入腦袋,七竅流而死。」

2.指爭戰殺戮等造成人員的受傷流或死亡。如:「流事件」。《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及巫蠱事起,京師流,僵尸數萬。」

3.引申為辛勞。如:「我們祖先曾在這塊土地上,開墾拓荒,流流汗。」


  咯血

  注音: ㄌㄨㄛˋ ㄒㄩㄝˋ 
  拼音: luò xuè

因疾病引起未經咳嗽,而喉中咯出塊或點的症狀。


  毛血

  注音: ㄇㄠˊ ㄒㄧㄝˇ
  拼音: máo xiě

1.鳥的毛和。唐.杜甫〈畫鷹〉詩:「何當擊凡鳥,毛灑平蕪。」

2.祭神用的動物之。《禮記.郊特牲》:「毛,告幽全之物也。」

3.人的毛髮氣。指體力。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毛日益衰,志氣日益微。」


  沬血

  注音: ㄇㄟˋ ㄒㄩㄝˋ
  拼音: mèi xuè

流在面上,有如以洗面。《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沬飲泣,更張空拳,冒白刃,北嚮爭死敵。」


  膿血

 简化字:脓血
  注音: ㄋㄨㄥˊ ㄒㄧㄝˇ
  拼音: nóng xiě

傷口潰爛所化的黏液與液。《西遊記》第三一回:「果是打死,好道也有些膿,如何沒一毫蹤影?」


  嘔血

 简化字:呕血
  注音: ㄡˇ ㄒㄩㄝˋ
  拼音: ǒu xuè

。《後漢書.卷七〇.孔融傳》:「日磾深自恨,遂嘔而斃。」《三國演義》第五二回:「見今面色羸瘦,氣喘嘔,不過半年,其人必死。」


  貧血

 简化字:贫血
  注音: ㄆㄧㄣˊ ㄒㄧㄝˇ
  拼音: pín xiě
 相似词:血虧、血虛

液中紅球的數目不夠,紅素不足或紅球不成熟,使液無法攜帶足夠氧氣的病症。其症狀有臉色蒼白、容易疲勞、心悸氣促、噁心、頭痛、眩暈等。貧原因眾多,例如營養不良或食物中缺乏製造紅球的原料(如鐵和蛋白質)所引起。也稱為「貧症」。


  氣血

 简化字:气血
  注音: ㄑㄧˋ ㄒㄩㄝˋ
  拼音: qì xuè

中醫指人體內的氣和。《抱朴子.內篇.勤求》:「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後稟氣於父母。」《紅樓夢》第六七回:「況且姑娘這病,原是憂慮過度,傷了氣。」


  泣血

  注音: ㄑㄧˋ ㄒㄩㄝˋ
  拼音: qì xuè

形容非常的悲慟。《禮記.檀弓上》:「高子皋之執親之喪也,泣三年。」《文選.李陵.答蘇武書》:「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也。」


  熱血

 简化字:热血
  注音: ㄖㄜˋ ㄒㄧㄝˇ
  拼音: rè xiě

1.。如:「拋頭顱,灑熱。」

2.願意為理想、抱負犧牲一切的熱情。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收拾了些金珠財寶,捨一腔熱,答救千嬌姐姐。」《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蒙他二位留住,才知道還是我們幾個同志有點兒熱。」


  唼血

  注音: ㄕㄚˋ ㄒㄩㄝˋ
  拼音: shà xuè

1.古時盟誓時,以牲塗口表示守信。《漢書.卷四〇.王陵傳》:「始與高帝唼而盟,諸君不在邪?」也稱為「啑」、「歃」。

2.殺人流漫地。多指戰爭時而言。


  歃血

  注音: ㄕㄚˋ ㄒㄩㄝˋ
  拼音: shà xuè

古代盟誓時,用牲塗在嘴邊,表示守信不悔。《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之盟也,信厚也。」《淮南子.齊俗》:「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也稱為「啑」、「唼」。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332 页数: 1/9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