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ㄤ
  拼音: bāng




1.巡更或號召群眾時,用來敲擊的器具。以竹、木製成。如:「木」、「竹」。也稱為「子」。

2.參見「子」條。


  梆笛

  注音: ㄅㄤ ㄉㄧˊ
  拼音: bāng dí

樂器名,吹管樂器。竹製,橫吹,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按音孔,一般為G調笛。笛身較曲笛細且短小,音比曲笛高四度。音色高亢、清脆、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常用於北方的子戲中。今用於獨奏與合奏。


  梆鼓

  注音: ㄅㄤ ㄍㄨˇ
  拼音: bāng gǔ

板鼓的別名。參見「板鼓」條。


  梆聲

 简化字:梆声
  注音: ㄅㄤ ㄕㄥ
  拼音: bāng shēng

敲擊子所發出的聲音。《西遊記》第二九回:「但留半邊耳朵,聽著聲。」


  梆子

  注音: ㄅㄤ ˙ㄗ
  拼音: bāng zi

1.古代用竹子或木頭製成的響器,敲擊時發出聲響,用來召集群眾、報警或巡夜打更。《水滸傳》第二回:「找莊上打起子,你眾人可各執鎗棒,前來救應。」《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子響處,箭如驟雨射將來。」

2.樂器名。由兩根硬木棒組成。音響脆而堅實,為子戲的主要擊節樂器。

3.子腔的簡稱。參見「子腔」條。如:「陝西子」、「河南子」。


  木梆

  注音: ㄇㄨˋ ㄅㄤ
  拼音: mù bāng

一種古代用竹或木製成的響器。敲擊時發出聲音,可用來召集群眾、報警或巡夜打更等。如:「古裝劇中常常聽到更夫敲著木打更的聲音。」


  梆子腔

  注音: ㄅㄤ ˙ㄗ ㄑㄧㄤ
  拼音: bāng zi qiāng

一種地方戲曲腔調。因演唱時以子加強節奏,故稱為「子腔」。起於大陸地區的陝西,盛行於北方。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文詞通俗易懂,使戲曲藝術更加群眾化。簡稱為「子」。


  梆兒頭

 简化字:梆儿头
  注音: ㄅㄤㄦ ㄊㄡˊ
  拼音: bāngr tóu

1.前額突出的人。

2.動物名。一種蟋蟀。節肢動物。頭呈方形而大。也稱為「子頭」。


  打梆子

  注音: ㄉㄚˇ ㄅㄤ ˙ㄗ
  拼音: dǎ bāng zi

子,竹製或木製的響器,古人巡夜打更時用以敲擊發聲。「打子」指打更巡夜。《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你如今可到總鋪門口去,有覓人打子,早晚勤謹,可以度日。」《紅樓夢》第五九回:「穿堂內又添了許多小廝們坐更打子,已安插得十分妥當。」


  老梆子

  注音: ㄌㄠˇ ㄅㄤ ˙ㄗ
  拼音: lǎo bāng zi

對老年人的蔑稱。也稱為「老殼」。


  亮梆子

  注音: ㄌㄧㄤˋ ㄅㄤ ˙ㄗ
  拼音: liàng bāng zi

古代巡夜人在天將亮時,所打的最後一次子。《紅樓夢》第八三回:「直鬧到打亮子以後纔好些了,你說嚇人不嚇人?」


  南梆子

  注音: ㄋㄢˊ ㄅㄤ ˙ㄗ
  拼音: nán bāng zi

1.樂器名,打擊樂器。木製,長方形,中空,用竹簽敲擊,音響渾厚,多於打節拍時所用。也稱為「卜魚」、「廣東板」。

2.一種京劇中的西皮腔調。曲調活潑甜美,多用於男女抒情唱段。


  下梆子

  注音: ㄒㄧㄚˋ ㄅㄤ ˙ㄗ
  拼音: xià bāng zi

舊時報更,以擊子為號,故稱初更時候為「下子」。《紅樓夢》第九二回:「外面下雪,早已下了子了。」


  北路梆子

  注音: ㄅㄟˇ ㄌㄨˋ ㄅㄤ ˙ㄗ
  拼音: běi lù bāng zi

流行於山西省北部地區的戲劇。由蒲劇派生而成。


  唱洋梆子

  注音: ㄔㄤˋ ㄧㄤˊ ㄅㄤ ˙ㄗ
  拼音: chàng yáng bāng zi

北平方言:(1)比喻大哭大鬧。如:「她一聽爸媽不肯答應她的要求,當場就唱洋子了。」(2)比喻大肆埋怨或訓斥。如:「把老爺子惹毛了,他又要對你大唱洋子了。」


  打亮梆子

  注音: ㄉㄚˇ ㄌㄧㄤˋ ㄅㄤ ˙ㄗ
  拼音: dǎ liàng bāng zi

子,天亮時候打的子。「打亮子」指敲五更。《紅樓夢》第八三回:「嘴裡胡說白道,只說好像刀子割了去的是的。直鬧到打亮子以後纔好些了。」


  河北梆子

  注音: ㄏㄜˊ ㄅㄟˇ ㄅㄤ ˙ㄗ
  拼音: hé běi bāng zi

一種流行於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的戲曲。是由清乾隆末年山西蒲州子傳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曾受高腔、京劇的影響,音調高亢,表演細膩。


  河南梆子

  注音: ㄏㄜˊ ㄋㄢˊ ㄅㄤ ˙ㄗ
  拼音: hé nán bāng zi

河南地方戲曲。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等地。子腔的一種,演唱時以硬木子按拍,節奏鮮明。也稱為「豫劇」。


  山東梆子

 简化字:山东梆子
  注音: ㄕㄢ ㄉㄨㄥ ㄅㄤ ˙ㄗ
  拼音: shān dōng bāng zi

流行於山東一帶與河南、河北部分地區的劇種。據說是秦腔或晉劇傳入山東後所形成。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以子腔演唱。伴奏樂器最早使用二弦、三弦,後改用板胡、二胡。戲曲劇目有四百餘齣。


  山西梆子

  注音: ㄕㄢ ㄒㄧ ㄅㄤ ˙ㄗ
  拼音: shān xī bāng zi

流行於大陸地區山西地方的劇種。由蒲劇派衍生而成。音調高亢,唱腔以子腔為主。也稱為「晉劇」、「中路子」。


  陝西梆子

 简化字:陕西梆子
  注音: ㄕㄢˇ ㄒㄧ ㄅㄤ ˙ㄗ
  拼音: shǎn xī bāng zi

秦腔的別名。參見「秦腔」條。


  上黨梆子

 简化字:上党梆子
  注音: ㄕㄤˋ ㄉㄤˇ ㄅㄤ ˙ㄗ
  拼音: shàng dǎng bāng zi

流行於山西東南部漢屬地區的劇種。音調高亢活潑,具有粗獷、健康的農民藝術特色。除子腔調外,也吸收了羅羅腔、昆腔、賺戲、皮黃的曲調。為山西四大子之一。


  同州梆子

  注音: ㄊㄨㄥˊ ㄓㄡ ㄅㄤ ˙ㄗ
  拼音: tóng zhōu bāng zi

戲曲劇種之一。為秦腔的支派,主要流行於陝西同州一帶,因此也稱為「東部秦腔」、「東路子」。起源於明代,以二弦為伴奏樂器,音調特別高亢。


  中路梆子

  注音: ㄓㄨㄥ ㄌㄨˋ ㄅㄤ ˙ㄗ
  拼音: zhōng lù bāng zi

流行於大陸地區山西地方的劇種。由蒲劇派衍生而成。音調高亢,唱腔以子腔為主。也稱為「晉劇」、「山西子」。


  乾敲梆子不賣油

 简化字:干敲梆子不卖油
  注音: ㄍㄢ ㄑㄧㄠ ㄅㄤ ˙ㄗ ㄅㄨˋ ㄇㄞˋ ㄧㄡˊ
  拼音: gān qiāo bāng zi bù mài yóu

引申為令人渴望卻達不到目的。如:「他那乾敲子不賣油的高談闊論,不切實際,沒人理會。」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25 页数: 1/1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