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sān
  

 简化字:锕
  部首:金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6
  注音: ㄚ
  拼音: ā




(actinium,Ac)化學元素。原子序89。放射性元素之一。銀白色。在自然界中與鈾礦共存。除硫化物外,錒的化合物為無色。


  

  部首: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ㄚ
  拼音: ā




1.表驚訝、痛苦、贊嘆的語氣。如:「啊!失火了!」、「啊!這片風景好美!」

2.表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如:「啊!你說什麼?」


  

  部首:阜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2) ㄚ
  拼音:(2) ā




置於語尾。通「啊」。如:「做人阿!要腳踏實地才是。」



表示疑問、驚訝等語氣。如:「阿!你怎麼啦?身體不舒服嗎?」



詞頭:(1)加在稱謂上。如:「阿婆」、「阿爹」、「阿姨」、「阿兄」。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2)加在名字上。如漢代曹操的小字稱為「阿瞞」、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人稱「阿斗」。


  

  部首:肉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2) ㄚ
  拼音:(2) ā

(一)之又音。


  

  部首:口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2) ㄚˊ
  拼音:(2) á




表疑問或反詰的語氣。如:「嗄!有這種怪事?」


  

  部首:阜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3) ㄚˋ
  拼音:(3) à

(二)之又音。


  

  部首: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3) ˙ㄚ
  拼音:(3) a




語尾助詞,無義。如:「不錯啊!」、「好棒啊!」


  

  部首:厶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ㄙㄢ
  拼音: sān




三的大寫。


  毿

 简化字:毵
  部首:毛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ㄙㄢ
  拼音: sān




毛髮細長的樣子。《玉篇.毛部》:「毿,毛長貌。」


  

  部首:髟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21
  注音: ㄙㄢ
  拼音: sān

參見「鬖鬖」、「鬖髿」等條。


  

 简化字:伞
  部首:糸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8
  注音: ㄙㄢˇ
  拼音: sǎn




1.遮蔽雨水或陽光的用具。同「傘」。《集韻.上聲.緩韻》:「繖,亦作傘。」《晉書.卷八三.王雅傳》:「將拜,遇雨,請以繖入。」宋.陸游〈鏡湖女〉詩:「女兒妝面花樣紅,小繖翻翻亂荷葉。」

2.絲綾。《廣韻.上聲.旱韻》:「繖,繖絲綾。」


  

 简化字:馓
  部首:食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20
  注音: ㄙㄢˇ
  拼音: sǎn




一種用麵條扭成細絲後,油炸而成的食品。《水滸傳》第二四回:「取些銀子與武大,教買餅饊茶果請鄰舍吃茶。」


  

 简化字:伞
  部首:人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2
  注音: ㄙㄢˇ
  拼音: sǎn




1.遮蔽雨水或陽光的用具。通常以金屬或竹條做骨架,以布或油紙為傘面,可以任意張合。如:「雨傘」、「油紙傘」。

2.形狀像傘的東西。如:「降落傘」。


  

 简化字:糁
  部首:米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7
  注音: ㄙㄢˇ
  拼音: sǎn




1.飯粒。《說文解字.米部》「糂」字.清.段玉裁.注:「今南人俗語曰米糝飯,糝謂孰者也。」晉.江統〈徙戎論〉:「若有窮乏糝粒不繼者,故當傾關中之穀,以全其生生之計。」

2.以米調和羹或其他食物而製成的食品。宋.陸游〈晨起偶題〉詩:「風爐歙缽生涯在,且試新寒芋糝羹。」




撒落、散開。唐.李白〈春感〉詩:「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


  

  部首:木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ㄙㄤ
  拼音: sāng




1.植物名。桑科桑屬,「桑樹」之古稱,參見「桑樹」條。

2.姓。如漢代有桑弘羊。


  

  部首:手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 ㄙㄤˇ
  拼音: sǎng




推、擠。《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被丁言志搡了一交,骨碌碌就滾到橋底下去了。」


  

  部首:口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 ㄙㄤˇ
  拼音: sǎng




喉嚨。如:「他說話說的嗓子都啞了」。《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嘴也說酸了,嗓子也說乾了。」


  

  部首:石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5
  注音: ㄙㄤˇ
  拼音: sǎng




柱下的石頭。即礎。《廣韻.上聲.蕩韻》:「磉,柱下石也。」


  

 简化字:颡
  部首:頁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9
  注音: ㄙㄤˇ
  拼音: sǎng




1.額頭、前額。《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類堯。」

2.泛指頭。唐.杜甫〈義鶻〉詩:「修鱗脫遠枝,巨顙拆老拳。」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〇上.滇遊日記十三》:「自顙及趾,靡有所遺。」

3.喉嚨、嗓子。元.龐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動不動搯人的顙子。」




叩頭。《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再拜顙。」


  

  部首:攴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ㄙㄢˋ
  拼音: sàn




1.分離。如:「分散」、「離散」、「煙消雲散」。

2.分布、撒出。如:「散播」、「散發」、「天女散花」。

3.排遣、抒發。如:「散悶」、「散心」。唐.杜甫〈落日〉詩:「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

4.解雇、解職。如:「遣散」。

5.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部首:一
部外笔画:2
 总笔画:3
  注音: ㄙㄢ
  拼音: sān




1.介於二和四之間的自然數。如:「二、三、四、五……」。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2.姓。如明代有三成志。




1.第三位的。如:「這次比賽他得了第三名。」

2.表多數或多次的。如:「舉一反三」、「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简化字:丧
  部首:口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ㄙㄤ
  拼音: sāng




1.有關死者的事宜。如:「居喪」、「治喪」、「弔喪」。《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

2.屍體。《春秋.僖公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資治通鑑.卷六〇.漢紀五十二.獻帝初平三年》:「鮑信戰死,操購求其喪不得,乃刻木如信狀,祭而哭焉。」

3.姓。如周代有喪左。


  

 简化字:椮
  部首:木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2) ㄙㄢˇ
  拼音:(2) sǎn




在水中積架柴木以圍捕魚群。《爾雅.釋器》:「槮謂之涔。」晉.郭璞.注:「今之作槮者,聚集柴木於水中,魚得寒,入其裡藏隱,因以簿圍捕取之。」


  

  部首:艸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2) ㄙㄢ
  拼音:(2) sān




蔘綏:(1)廣大的。漢.揚雄《方言》卷二:「蔘綏,……言既廣又大也。……東甌之間謂之蔘綏。」(2)下垂的樣子。《廣韻.平聲.覃韻》:「蔘,蔘綏,垂貌。」


  

  部首:攴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2) ㄙㄢˇ
  拼音:(2) sǎn




1.不自約束的。如:「懶散」。《荀子.修身》:「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唐.楊倞.注:「散,不拘檢者也。」

2.零碎、不緊湊。如:「散工」、「散沙」。

3.閒逸。如:「閒散」、「散官」。

4.雜亂、沒有規則。如:《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




分開、解體。如:「隊伍散了」、「頭髮散了」。



1.藥粉。如:「胃散」、「藥散」、「消暑散」。

2.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简化字:丧
  部首:口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2) ㄙㄤˋ
  拼音:(2) sàng




1.逃亡。《詩經.唐風.葛生.序》:「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

2.失去、丟掉。如:「喪盡天良」、「喪權辱國」、「垂頭喪志」。唐.韓愈〈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

3.失敗、毀滅。《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國語.晉語》:「若紂有良子,而先紂喪,無章其惡而厚其敗。」

4.死亡。《書經.金縢》:「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郗嘉賓喪,婦兄弟欲迎妹還,終不肯歸。」


  

  部首:一
部外笔画:2
 总笔画:3
  注音:(3) ㄙㄢˋ
  拼音:(3) sàn




屢次、再三。參見「三思」、「三復」等條。


  

 简化字:参
  部首:厶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4) ㄙㄢ
  拼音:(4) sān

同「三」。


  懊喪

 简化字:懊丧
  注音: ㄠˋ ㄙㄤˋ
  拼音: ào sàng
 相似词:頹喪、沮喪、懊惱、懊悔

失意而沮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鶴軒翥不復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


  苞桑

  注音: ㄅㄠ ㄙㄤ
  拼音: bāo sāng

桑樹的根。比喻根深柢固。《易經.否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報喪

 简化字:报丧
  注音: ㄅㄠˋ ㄙㄤ
  拼音: bào sāng

將喪亡的消息通知親戚朋友。《紅樓夢》第一二回:「當下代儒料理喪事,各處去報喪。」《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天未大亮,府衙門裡報喪的已經來過了,眾教習少不得又去送錠、送祭、探喪送入殮,以及上手本慰唁康太尊。」


  奔喪

 简化字:奔丧
  注音: ㄅㄣ ㄙㄤ
  拼音: bēn sāng
 相反词:報喜

1.從異鄉奔赴親喪。《左傳.襄公十五年》:「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

2.《禮記》篇名。記聞喪奔歸之禮。


  本嗓

  注音: ㄅㄣˇ ㄙㄤˇ
  拼音: běn sǎng

說話或唱歌時自然發出的嗓音,沒有摻雜矯揉造作的假音。


  本喪

 简化字:本丧
  注音: ㄅㄣˇ ㄙㄤˋ
  拼音: běn sàng

把臉緊繃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兩位舅爺看了,把臉本喪著,不則一聲。」


  迸散

  注音: ㄅㄥˋ ㄙㄢˋ
  拼音: bèng sàn

猛烈地散開。如:「槍彈擊中石塊,火星向四面迸散。」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五.灤陽消夏錄五》:「紙錢甫燃,忽狂風捲起著梁上,烈焰驟發,煙煤迸散如雨落。」


  俵散

  注音: ㄅㄧㄠˇ ㄙㄢˋ
  拼音: biǎo sàn

1.分發、分給。《大宋宣和遺事.元集》:「青苗在田時分俵散,到收成時分催納,十分供一分為息。」

2.抒發。元.喬吉〈水仙子.暖紅無力〉曲:「眼角頭傳芳事,樽前席上歌豔詞,俵散相思。」


  癟三

 简化字:瘪三
  注音: ㄅㄧㄝˇ ㄙㄢ
  拼音: biě sān
 相反词:大亨

吳語。指流氓、無賴。


  播散

  注音: ㄅㄛˋ ㄙㄢˋ
  拼音: bò sàn
 相似词:散播

傳布散放。如:「蒲公英的種子會隨風播散各處。」


  布散

  注音: ㄅㄨˋ ㄙㄢˋ
  拼音: bù sàn

分布散播。《三國演義》第一〇〇回:「汝可回成都布散流言,說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稱為帝,使汝主召回孔明。便是汝之功。」也作「佈散」。


  佈散

 简化字:布散
  注音: ㄅㄨˋ ㄙㄢˋ
  拼音: bù sàn

分布散播。《紅樓夢》第五回:「因近來風流冤孽,纏綿於此處,是以前來訪察機會,佈散相思。」也作「布散」。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552 页数: 1/39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