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人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健壯。《詩經.小雅.六月》:「四牡既佶,既佶且閑。」《文選.張衡.東京賦》:「中畋四牡,既佶且閑。」

2.參見「佶屈聱牙」條。


  

  部首:女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姓。如古代南燕、密須皆為姞姓之國。


  

  部首:卩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到、登上。如:「即位」。

3.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〇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部首:土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燒土作磚,附於棺木的四周。《禮記.檀弓上》:「夏后氏堲周。」

2.厭惡、痛恨。《書經.舜典》:「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


  

 简化字:极
  部首:木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君位。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序〉:「聖上天飛踐極,迄茲二十有四載。」

2.盡頭、最高境界。如:「登峰造極」。《詩經.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極?」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四始之至,頌居其極。」

3.地球的南北兩端。如:「南極」、「北極」。《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強。」

4.電池的兩端。正極指電位(電動勢)較高的一端,負極指電位較低的一端。也稱為「電極」。




窮盡、達到最高點。《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汝自起家守令,位極人臣。」



1.程度最高、最大的。《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列傳.郭解》:「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

2.很、甚。前接形容詞、副詞,後面常加「了」。如:「妙極了」、「美極了」。


  

  部首:歹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殺死。如:「電殛」、「雷殛」。《書經.舜典》:「殛鯀于羽山。」《三國演義》第四〇回:「故主有靈,必當殛汝!」

2.懲罰。漢.蔡琰〈胡笳十八拍〉:「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部首:口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自我要求。《說文解字.羊部》:「茍,自急敕也。」


  

  部首:心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沒耐心、暴躁的。如:「急性子」、「急得要命」。《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

2.不能等、亟待解決的。如:「急事」、「急件」、「急郵」。

3.快而猛烈。如:「急病」、「急流勇退」。宋.王禹偁〈黃岡竹樓記〉:「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




1.因想把事情盡速完成而激動。如:「為這事我都急昏了。」、「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2.令人著急。如:「考試鈴都響了,還不見他人,真急人!」

3.忙於解決他人之事或困難。如:「急公好義」、「急人之難」。




迅速的。如:「急轉彎」。《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項羽急擊秦軍。」



困難、嚴重的事。如:「告急」、「救急」。《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部首:殳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互相擊中。《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毄兵同強。」

2.拂拭。《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和弓毄摩。」漢.鄭玄.注:「和,猶調也。毄,拂也。將用弓必先調之、拂之、摩之。」


  

  部首:土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6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參見「炭墼」、「土墼」等條。


  

 简化字:击
  部首:手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敲打。如:「擊鐘」、「擊打」、「擊球」、「擊掌為誓」。《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金柝夜擊,和門晝扃。」

2.攻打。如:「攻擊」、「襲擊」、「狙擊」、「游擊」、「追擊」。《左傳.僖公三十年》:「子犯請擊之。」《漢書.卷一.高帝紀上》:「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

3.碰、接觸。如:「撞擊」、「目擊」、「觸擊短打」。


  

  部首:車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20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參見「轚互」條。


  鰿

  部首:魚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22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鯽魚。《玉篇.魚部》:「鰿,同鯽。」《南史.卷五一.梁宗室傳上.臨川靖惠王宏傳》:「好食鰿魚頭,常日進三百。」

2.小貝。《爾雅.釋魚》:「貝,小者鰿。」


  

  部首:鹿
部外笔画:2
 总笔画:13
  注音: ㄐㄧˇ
  拼音: jǐ




一些亞洲小型鹿的統稱。形似犬而較大。雄麂有獠牙、短角。腿細而有力,善跳躍。毛棕色,皮柔軟,可製革。俗稱為「麂子」。


  

  部首:己
 总笔画:3
  注音: ㄐㄧˇ
  拼音: jǐ




1.天干的第六位。

2.排列次序等第的用字。在戊之後,表示第六。如:「三年己班」。

3.二一四部首之一。




自稱,猶自己、己身。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部首:水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ㄐㄧˇ
  拼音: jǐ




河川名:(1)發源於大陸地區河南省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至山東省東北部入海。歷代累經改道變遷,今已不可詳考。(2)發源於大陸地區河北省贊皇縣贊皇山,東流注入柏鄉縣東的寧晉泊。今稱為「午河」。



過濾酒的渣滓。《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句下漢.鄭玄.注:「清,謂醴之泲者。」


  

  部首:手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ㄐㄧˇ
  拼音: jǐ




1.從後或從旁拉住。《說文解字.手部》:「掎,偏引也。」《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上》:「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掎之。」

2.牽制。《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大軍汎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北史.卷九.周太祖文帝本紀》:「賊掎吾三面,又造橋,示欲必度。」

3.抓住、掌握住。《荀子.議兵》:「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掎其小瑕,忘其大美。」


  

  部首:戈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ㄐㄧˇ
  拼音: jǐ




武器名。戈和矛的合體,兼有勾、啄、撞、刺四種功能。裝於木柄或竹柄上。出現於商、周,盛行於戰國、漢、晉各代。南北朝後漸被槍取代,轉而為儀仗、衛門的器物。《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


  

 简化字:虮
  部首:虫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8
  注音: ㄐㄧˇ
  拼音: jǐ




1.蝨的幼蟲。《說文解字.虫部》:「蟣,蝨子也。」清.段玉裁.注:「蝨,齧人蟲也。子,其卵也。」《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夫博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2.水中蛭蟲。《爾雅.釋魚》:「蛀,蟣。」晉.郭璞.注:「今江東呼水中蛀蟲入人肉者為蟣。」


  

 简化字:挤
  部首:手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ㄐㄧˇ
  拼音: jǐ




1.聚集、緊密的靠攏在一起。如:「擠車」、「事情都擠在一塊了。」《紅樓夢》第四三回:「老的、少的、上的、下的,烏壓壓擠了一屋子。」

2.在擁擠的環境中,用力穿插而過。如:「人這麼多,好不容易才擠進來。」

3.用力壓榨。如:「擠牛奶」、「擠牙膏」。




空間小而所裝內容密度極高。如:「擁擠」、「這車子真擠!」


  

  部首:彐
 总笔画:3
  注音: ㄐㄧˋ
  拼音: jì




1.豬頭。《說文解字.〇部》:「彐,豕之頭。」

2.二一四部首之一。


  

  部首:无
 总笔画:4
  注音: ㄐㄧˋ
  拼音: jì




飲食氣逆無法喘息。《說文解字.󹿠部》:「旡,飲食气逆不得息曰旡。」


  

  部首:无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ㄐㄧˋ
  拼音: jì




1.已經。《論語.先進》:「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2.盡、全部。《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濟也。」《國語.齊語》:「故拘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莫之敢背。」

3.不久。《左傳.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




1.已經、既然,表前後情況有連帶關係。常與「就」或「則」連用。《論語.季氏》:「既來之,則安之。」

2.表示並列的連接詞。與「且」、「又」、「也」等詞連用。如:「既醉且飽」、「既要愛情,也要麵包。」《孟子.離婁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元.鍾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間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姓。如漢代有既良。


  

  部首: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ㄐㄧˋ
  拼音: jì




雜草叢生。《說文解字.艸部》:「蔇,艸多貌。」



來、至。《左傳.隱公六年》:「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金史.卷四六.食貨志一》:「動以王爵固結其心,重爵不蔇,則以國姓賜之。」


  

  部首:禾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4
  注音: ㄐㄧˋ
  拼音: jì




禾稻種得很密。《漢書.卷三八.齊悼惠王子傳》:「深耕穊種,立苗欲疏。」


  

  部首:日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ㄐㄧˋ
  拼音: jì




至、及。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自商暨周,雅頌圓備。」《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史臣曰》:「自建武暨乎義熙。」



與、及、和。如:「歡迎董事長暨夫人蒞臨指導。」《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地東至海暨朝鮮。」



姓。如宋代有暨陶。


  

  部首:人
部外笔画:4
 总笔画:6
  注音: ㄐㄧˋ
  拼音: jì




1.技藝、才能。通「技」。《書經.秦誓》:「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新唐書.卷一四一.衛伯玉傳》:「少習武伎。」

2.古代稱以歌舞娛樂賓客為業的女子。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也作「妓」。


  

  部首:手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ㄐㄧˋ
  拼音: jì




1.才藝,專門的本領。如:「演技」、「絕技」、「雜技」、「口技」、「一技之長」。

2.工匠。《荀子.富國》:「故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


  

  部首:疒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病。如:「隱疾」、「夙疾」、「痼疾」、「積勞成疾」。《論語.為政》:「父母唯其疾之憂。」《史記.卷六八.商君傳》:「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2.痛苦。如:「民間疾苦」。《管子.小問》:「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1.生病。《孟子.公孫丑下》:「昔者疾,今日癒。」

2.憂、患。《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

3.憎恨。《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漢.王充《論衡.自紀》:「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




快速、猛烈。如:「疾風知勁草」。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宋.孫光憲〈謁金門.留不得〉詞:「輕別離,甘拋擲,江上滿帆風疾。」



急速、猛烈。如:「疾馳」、「大聲疾呼」。《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部首:女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妒忌。《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唐.駱賓王〈代徐敬業討武氏檄〉:「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

2.憎恨。如:「嫉惡如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王夷甫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唐.孟郊〈投贈張端公〉詩:「嫉邪霜氣直,問俗春辭柔。」


  

  部首:艸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參見「蒺藜」條。


  

  部首:疒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5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瘦弱。《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也。」唐.韓愈〈爭臣論〉:「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

2.土地不肥沃。如:「貧瘠」。《國語.魯語下》:「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減損。《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可必瘠魯以肥杞。」



腐肉、腐屍。通「胔」。宋.文天祥〈正氣歌〉:「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部首:足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7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雙腳緊挨,小步行走。《詩經.小雅.正月》:「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漢.仲長統《昌言.理亂》:「當君子困賤之時,跼高天,蹐厚地,猶恐有鎮厭之禍也。」


  

 简化字:鹡
  部首:鳥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21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參見「鶺鴒」條。


  

  部首:宀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靜。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元.張可久〈一枝花.長天落綵霞套.梁州〉曲:「萬籟寂,四山靜。」

2.冷清、孤單。如:「孤寂」、「寂寥」、「寂寞」。




佛教稱僧尼死亡為「寂」。如:「圓寂」。《景德傳燈錄.卷四.嵩嶽慧安國師》:「偃身而寂。」


  

  部首:竹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0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書本。如:「古籍」、「經籍」、「史籍」、「書籍」、「典籍」。

2.登記以備查考用的名冊、檔案。如:「戶籍」、「軍籍」、「學籍」。《孟子.萬章下》:「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戰國策.齊策四》:「天子受籍,立為大伯。」

3.籍貫。如:「本籍」、「原籍」、「祖籍」。

4.個人對國家、團體、組織等的隸屬關係。如:「國籍」、「會籍」、「黨籍」。

5.姓。如漢代有籍福。


  

  部首:木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行船划水用的槳。如:「舟楫」。《晉書.卷六二.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部首:戈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1.將兵器收聚而藏。《說文解字.戈部》:「戢,臧兵也。」《國語.周語上》:「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

2.收斂。《詩經.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戢秋霜之威,布冬日之愛。」

3.止息。如:「戢怒」。《南史.卷六九.虞荔傳》:「願將軍少戢雷霆,賒其晷刻。」




姓。如明代有戢如止。


  

  部首:水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6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濈濈:聚集的樣子。《詩經.小雅.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漢.毛亨.傳:「聚其角而息,濈濈然。」元.盧摯〈寄博士蕭徵君微斗〉詩:「濈濈桃李豔,鬱鬱松柏寒。」


  

 简化字:辑
  部首:車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6
  注音: ㄐㄧˊ
  拼音: jí




蒐錄後整理。如:「編輯」、「比輯舊聞,憤而成篇。」《漢書.卷三〇.藝文志》:「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量詞。計算叢書或期刊出版的單位。如:「《辭典學叢刊》總共有三輯。」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25087 页数: 2/628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