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g
  &96f9._104_0.gif;

  部首:鬯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7
 异体字:異體字

「鬱」的異體字。


  &9677._104_0.gif;

  部首:言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0
 异体字:異體字

「議」的異體字。


  &99bc._104_0.gif;

  部首:金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9
 异体字:異體字

「鏽」的異體字。


  

  部首:日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ㄤˊ
  拼音: áng




1.仰起、高舉。如:「昂首闊步」。宋.蘇軾〈和子由次王鞏韻〉:「簡書見迫身今老,尊酒聞呼首一昂。」

2.高漲、上揚。《新唐書.卷一〇九.崔義玄傳》:「俄而物質價踴昂,百賈驚擾。」《聊齋志異.卷四.促織》:「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




精神氣概振奮激揚。如:「氣宇軒昂」。


  

  部首:木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ㄤˋ
  拼音: àng




1.繫馬的柱子。《廣韻.平聲.唐韻》:「枊,繫馬柱也。」《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備傳》:「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繫其頸著馬枊。」

2.屋的短柱。《文選.何晏.景福殿賦》:「飛枊鳥踊,雙轅是荷。」《資治通鑑.卷二〇一.唐紀十七.高宗總章二年》:「其門牆階級,窗櫺楣柱,枊楶枅栱,皆法天地陰陽律曆之數。」


  

  部首:皿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ㄤˋ
  拼音: àng




腹大口小的瓦盆。《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逢萌傳》:「乃首戴瓦盎,哭於市。」《聊齋志異.卷一.勞山道士》:「遂各覓盎盂,競飲先釂,惟恐樽盡。」



充滿的、盈溢的。如:「興趣盎然」。宋.蘇軾〈答李邦直〉詩:「詩詞如醇酒,盎然薰四支。」


  

 简化字:绑
  部首:糸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ㄅㄤˇ
  拼音: bǎng




用繩索纏繞或綑紮。如:「綑綁」、「繫綁」、「反綁」。《三國演義》第六三回:「眾軍向前,用索綁縛住。」


  

  部首:片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ㄤˇ
  拼音: bǎng




1.揭示牌。通「榜」。《宋書.卷五.文帝本紀》:「府州佐史並稱臣,請題牓諸門,一依宮省,上不許。」唐.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詩:「天門日射黃金牓,春殿晴曛赤羽旗。」

2.張貼在公共場所的告示。《北齊書.卷四九.方伎傳.馬嗣明傳》:「從駕往晉陽,至遼陽山中,數處見牓,云有人家女病,若有能治差者,購錢十萬。」

3.參見「牓子」條。


  

  部首:玉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ㄅㄤˋ
  拼音: bàng




1.次於玉的美石。說文解字:「玤,石之次玉者,以為系璧。」段玉裁.注:「系璧,蓋為小璧,系帶閒,縣左右佩物也。」

2.地名。春秋時虢地,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澠池縣境。《左傳.莊公二十一年》:「虢公為王宮于玤。」晉.杜預.注:「玤,虢地。」


  

  部首:艸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ㄤˋ
  拼音: bàng




1.桔梗科「薺苨」之古稱。多年生草本,花冠青紫色,蒴果圓形。《爾雅.釋草》:「蒡,隱荵。」晉.郭璞.注:「似蘇有毛,今江東呼為隱荵,藏以為葅,亦可瀹食。」

2.菊科「牛蒡」,即「蒡翁菜」之別稱。參見「牛蒡」條。


  

 简化字:谤
  部首:言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ㄤˋ
  拼音: bàng




1.以不實的言詞中傷別人,破壞其名譽。《說文解字.言部》:「謗,毀也。」清.段玉裁.注:「謗之言旁也,旁,溥也。大言之過其實。」如:「毀謗」、「譏謗」。《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三國吳.韋昭.注:「謗,誹也。」《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2.詛咒。《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郤宛之難,國言未已,進胙者莫不謗令尹。」晉.杜預.注:「謗,詛也。」


  

 简化字:镑
  部首:金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ㄤˋ
  拼音: bàng




英國的貨幣名稱。為英語pound的音譯。自西元一九七一年起,改為十進位制,一鎊合為一百新便士,舊幣一先令合二十五便士,常用拉丁文名稱的首字£表示英鎊。


  

  部首:木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ㄤˋ
  拼音: bàng




1.粗木棍。如:「木棒」、「球棒」。《魏書.卷七四.尒朱榮傳》:「人馬逼戰,刀不如棒。」

2.棒球比賽中依序上場的打擊者,或接力賽跑輪番上陣的選手。如:「強棒」、「第一棒」、「第二棒」、「第四棒投手指定打擊」。

3.引申為工作的傳承或責任的替換。如:「交棒」、「接棒人」。

4.西藏早期宗教的俗稱。為Bon的音譯。略似於中國的巫、道,所奉者為丹巴嘉饒(智者大師),分左右兩派,棒屬右派,近於喇嘛紅教,以鎮壓妖魔、幻術為主。衣冠皆黑衣,故有黑教之稱。當地人稱為「棒」。也稱為「崩薄」、「頗母」。




用棍子打。《北齊書.卷一二.孝成十二王傳.瑯琊王儼傳》:「其或遲違,則赤棒棒之。」



形容技術高、能力強。如:「他的書法寫得真棒!」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ㄅㄤ
  拼音: bāng




1.古時諸侯的封土,大的稱為「邦」,小的稱為「國」。《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漢.鄭玄.注:「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

2.泛稱國家。如:「友邦」、「鄰邦」、「聯邦」、「盟邦」、「多難興邦」。《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所雜種。」


  

  部首: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ㄤ
  拼音: bāng




1.巡更或號召群眾時,用來敲擊的器具。以竹、木製成。如:「木梆」、「竹梆」。也稱為「梆子」。

2.參見「梆子」條。


  

 简化字:帮
  部首:巾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ㄤ
  拼音: bāng




1.佐助、輔助。如:「幫助」、「幫忙」。《水滸傳》第七回:「智深道:『我來幫你廝打!』」《儒林外史》第五一回:「只見下水頭支支查查又搖了一隻小船來幫著泊。」

2.附和。如:「幫腔」。《儒林外史》第一八回:「浦墨卿走上去幫了幾句。」




1.物體旁邊豎起的部分。如:「鞋幫」、「船幫」。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一折:「這一對繡鞋兒分不得幫和底。」

2.同性質的人因政治或經濟等目的而組成的團體。如:「幫會」、「馬幫」、「丐幫」。

3.量詞。計算成批、成群事物的單位。如:「一幫人馬」。


  

  部首:示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注音: ㄅㄥ
  拼音: bēng




1.門內旁邊設祭處。《詩經.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2.正祭次日,祭先祖於廟門內之旁稱為「祊」。《禮記.禮器》:「設祭于堂,為祊乎外。」漢.鄭玄.注:「祊祭,明日之繹祭也。謂之祊者,於廟門之旁,因名焉。」

3.地名。春秋時魯邑。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費縣東南。


  

  部首:山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ㄥ
  拼音: bēng




1.倒塌。如:「崩塌」、「天崩地裂」。《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唐.李白〈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2.毀壞。《論語.陽貨》:「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

3.滅亡。《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

4.古稱天子之死。如:「駕崩」、「崩殂」。《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史記.卷一〇九.李將軍傳》:「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


  

  部首:糸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ㄥ
  拼音: bēng




古代氐人以不同顏色絲線混織成的布匹。《說文解字.糸部》:「絣,氐人殊縷布也。」



1.編織。如:「絣繡」。明.袁宏道〈舒大家誌石銘〉:「朝絣暮織,為余叔督家政,甚勤苦。」

2.延續。《後漢書.卷四〇.班彪傳下》:「將絣萬嗣,煬洪暉,奮景炎,扇遺風,播芳烈。」

3.纏、綑。《水滸傳》第二〇回:「身穿一領黑綠羅襖,下面腿絣護膝。」《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罪人入獄,教獄子絣在廊上。」


  

  部首:用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注音: ㄅㄥˊ
  拼音: béng




本為北方方言「不用」二字的合文,後作為單字。表示不用、不必的意思。如:「您甭客氣!」、「甭說了!」


  

  部首:玉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ㄥˇ
  拼音: běng




古代佩刀鞘口上的飾物。有金有玉,表示身分的不同。《詩經.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鞞琫有珌。」


  

  部首:艸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ㄥˇ
  拼音: běng

參見「菶菶」條。


  

  部首:水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ㄥˋ
  拼音: bèng

一種用以增加液體的壓力,用來移動液體的裝置,即是對流體作功的機械。也稱為「幫浦」。


  

  部首:足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ㄥˋ
  拼音: bèng




跳躍。如:「胡蹦亂跳」、「連蹦帶跳」、「這一蹦,蹦了四五尺高。」


  

  部首:冫
 总笔画:2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二一四部首之一。


  

  部首:冫
部外笔画:4
 总笔画:6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1.水在攝氏零度以下所凝結成的固體。晉.陸機〈苦寒行〉:「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紅樓夢》第六四回:「因寶玉素昔秉賦柔脆,雖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將茶連壺浸在盆內,不時更換,取其涼意而已。」

2.姓。如明代有冰如鑑。




1.使用冰塊或利用冰箱以防腐或減低溫度。如:「把這塊肉冰起來。」

2.比喻受人冷淡、不加注意,或不受重用。如:「他被冰了許多年,現在才受重用。」




1.寒冷。如:「冰涼」、「冰冷」。

2.清高的、純潔的。如:「冰心」。

3.白嫩如冰的。如:「冰肌」、「冰膚」。

4.冷酷、沒感情。如:「她的態度很冰,很難應付。」


  

  部首: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1.武器。如:「秣馬厲兵」、「短兵相接」。《說文解字.廾部》:「兵,械也。」《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漢.鄭玄.注:「鄭司農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2.戰士、軍隊。如:「調兵遣將」、「按兵不動」、「精兵政策」。《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於長平,大破之,引兵而歸。」《文選.江淹.雜體詩.盧中郎》:「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3.軍事、戰爭,或有關於軍事、戰爭的事情。如:「紙上談兵」、「談笑用兵」。《左傳.隱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三國魏.鍾會〈檄蜀文〉:「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新野。」

4.專指軍隊中最基層的成員。如:「炮兵」、「騎兵」、「步兵」、「號兵」、「傳令兵」。


  

  部首:手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箭筒蓋。《詩經.鄭風.大叔于田》:「抑釋掤忌,抑鬯弓忌。」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五.毛詩音義上》:「掤,音冰。所以覆矢也。馬云:『櫝丸蓋也。』杜預云:『櫝丸,箭筩也。』」


  

  部首:一
部外笔画:4
 总笔画:5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天干的第三位。

2.用來排列次序等第,在甲、乙之後,表示第三。如:「丙班」、「丙等」。

3.火的別稱。如火災稱為「付丙」。《淮南子.天文》:「其日丙丁。」漢.高誘.注:「丙丁,皆火也。」

4.姓。如漢代有丙吉。


  

  部首:心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憂慮。《廣韻.上聲.梗韻》:「怲,憂也。」參見「怲怲」條。


  

  部首:邑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地名。春秋時鄭邑。故地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費縣東南。《廣韻.上聲.梗韻》:「邴,邑名,在泰山。」

2.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邴師,晉代有邴郁。




愉悅、喜悅。參見「邴邴」條。


  

  部首: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顯著、光明。如:「功業彪炳」。《易經.革卦.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文選.班固.寶鼎詩》:「寶鼎見兮色紛縕,煥其炳兮被龍文。」



明白。《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



持拿、執握。通「秉」。《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文選.謝惠連.雪賦》:「燎薰鑪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部首:疒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1.指生物體發生不健康的現象。亦指生理或心理方面產生不正常的狀態。如:「疾病」、「肝病」、「心病」、「相思病」、「病入膏肓」。

2.瑕疵、短處。如:「語病」、「通病」、「弊病」。《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




1.生病、患病。如:「她病了三天,變得相當憔悴。」《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嘗寢。」

2.為其所苦。《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3.損害。如:「禍國病民」。《戰國策.東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

4.憂慮。《論語.衛靈公》:「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恨、怨恨。《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諸王傳下.文帝諸子傳》:「初,元皇后性忌,以潘氏見幸,恚恨致崩。故劭深病潘氏及濬。」

6.指責、不滿。《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




1.有病的。如:「病容」、「病人」、「病夫」。

2.枯乾的。唐.杜甫〈薄遊〉詩:「病葉多先墜,寒花只暫香。」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3.疲憊。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部首:宀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1.一種臥而善驚,不能酣睡的精神病。《說文解字.㝱部》:「寎,臥驚病也。」《廣韻.去聲.映韻》:「寎,驚病。」

2.稱嗜睡的症狀為「寎」。明.張自烈《正字通.宀部》:「寎,多寐也。」

3.參見「寎月」條。


  

  部首:日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光明、明亮。《抱朴子.外編.行品》:「文彪昺而備體,獨澄見以入神者。」



人名用字。如宋代有邢昺。


  

  部首:禾
部外笔画:3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成把、成束的穀物。《說文解字.又部》:「秉,禾束也。」《詩經.小雅.甫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南朝梁.范縝〈神滅論〉:「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

2.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十六斛為「一秉」。《集韻.上聲.梗韻》:「秉,或曰粟十六斛為秉。」《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3.權柄。通「柄」。《管子.小匡》:「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史記.卷七九.范睢蔡澤傳》:「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

4.姓。如漢代有秉寬。




1.用手執握。《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2.保持、堅持。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詩:「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魔障套.三煞〉:「這相公主見宏深,秉心仁恕。」

3.主持、掌握。《詩經.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冢宰,總秉眾務,收密權。」

4.根據、依循。如:「秉公處理」。


  

  部首:金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金鈑,餅狀的金屬板。《爾雅.釋器》:「鉼金謂之鈑」。明.張自烈《正字通.金部》:「鉼,傾金銀形似餅者。」


  

 简化字:饼
  部首:食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用米粉或麵粉做成扁圓形的食品。如:「月餅」、「燒餅」、「蔥油餅」。《漢書.卷八.宣帝紀》:「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讎,亦以是自怪。」

2.扁圓形如餅的東西。如:「柿餅」、「鐵餅」。


  

 简化字:并
  部首:人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1.合在一起。如:「合併」、「歸併」。《史記.卷五.秦本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銀子用的差不多了,思量把自己住的房子併與本家,要到南京去住。」

2.排除。通「摒」。《管子.霸形》:「於是伐鐘磬之縣,併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荀子.彊國》:「併己之私欲必以道。」唐.楊倞.注:「併讀曰屏,棄也。屏棄私欲遵達公義也。」

3.拚命。《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併個死活!』」《西遊記》第五八回:「兩人比併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宮。」




一齊。通「並」。《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下殽亂,高皇帝與諸公併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宋.陳與義〈中牟道中〉詩二首之二:「如何得與涼風約,不共塵沙一併來。」


  

  部首:人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隱僻無人的地方。《廣韻.去聲.勁韻》:「偋,隱僻也,無人處。」



排除、丟棄。通「摒」。《荀子.榮辱》:「恭儉者,偋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71959 页数: 1/1799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