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bǐng
  

  部首:疒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1.指生物體發生不健康的現象。亦指生理或心理方面產生不正常的狀態。如:「疾病」、「肝病」、「心病」、「相思病」、「病入膏肓」。

2.瑕疵、短處。如:「語病」、「通病」、「弊病」。《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




1.生病、患病。如:「她病了三天,變得相當憔悴。」《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嘗寢。」

2.為其所苦。《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3.損害。如:「禍國病民」。《戰國策.東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

4.憂慮。《論語.衛靈公》:「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恨、怨恨。《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諸王傳下.文帝諸子傳》:「初,元皇后性忌,以潘氏見幸,恚恨致崩。故劭深病潘氏及濬。」

6.指責、不滿。《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




1.有病的。如:「病容」、「病人」、「病夫」。

2.枯乾的。唐.杜甫〈薄遊〉詩:「病葉多先墜,寒花只暫香。」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3.疲憊。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部首:宀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1.一種臥而善驚,不能酣睡的精神病。《說文解字.㝱部》:「寎,臥驚病也。」《廣韻.去聲.映韻》:「寎,驚病。」

2.稱嗜睡的症狀為「寎」。明.張自烈《正字通.宀部》:「寎,多寐也。」

3.參見「寎月」條。


  

  部首:冫
 总笔画:2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二一四部首之一。


  

  部首:冫
部外笔画:4
 总笔画:6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1.水在攝氏零度以下所凝結成的固體。晉.陸機〈苦寒行〉:「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紅樓夢》第六四回:「因寶玉素昔秉賦柔脆,雖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將茶連壺浸在盆內,不時更換,取其涼意而已。」

2.姓。如明代有冰如鑑。




1.使用冰塊或利用冰箱以防腐或減低溫度。如:「把這塊肉冰起來。」

2.比喻受人冷淡、不加注意,或不受重用。如:「他被冰了許多年,現在才受重用。」




1.寒冷。如:「冰涼」、「冰冷」。

2.清高的、純潔的。如:「冰心」。

3.白嫩如冰的。如:「冰肌」、「冰膚」。

4.冷酷、沒感情。如:「她的態度很冰,很難應付。」


  

  部首: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1.武器。如:「秣馬厲兵」、「短兵相接」。《說文解字.廾部》:「兵,械也。」《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漢.鄭玄.注:「鄭司農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2.戰士、軍隊。如:「調兵遣將」、「按兵不動」、「精兵政策」。《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於長平,大破之,引兵而歸。」《文選.江淹.雜體詩.盧中郎》:「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3.軍事、戰爭,或有關於軍事、戰爭的事情。如:「紙上談兵」、「談笑用兵」。《左傳.隱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三國魏.鍾會〈檄蜀文〉:「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新野。」

4.專指軍隊中最基層的成員。如:「炮兵」、「騎兵」、「步兵」、「號兵」、「傳令兵」。


  

  部首:手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箭筒蓋。《詩經.鄭風.大叔于田》:「抑釋掤忌,抑鬯弓忌。」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五.毛詩音義上》:「掤,音冰。所以覆矢也。馬云:『櫝丸蓋也。』杜預云:『櫝丸,箭筩也。』」


  

  部首:一
部外笔画:4
 总笔画:5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天干的第三位。

2.用來排列次序等第,在甲、乙之後,表示第三。如:「丙班」、「丙等」。

3.火的別稱。如火災稱為「付丙」。《淮南子.天文》:「其日丙丁。」漢.高誘.注:「丙丁,皆火也。」

4.姓。如漢代有丙吉。


  

  部首:心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憂慮。《廣韻.上聲.梗韻》:「怲,憂也。」參見「怲怲」條。


  

  部首:邑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地名。春秋時鄭邑。故地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費縣東南。《廣韻.上聲.梗韻》:「邴,邑名,在泰山。」

2.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邴師,晉代有邴郁。




愉悅、喜悅。參見「邴邴」條。


  

  部首: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顯著、光明。如:「功業彪炳」。《易經.革卦.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文選.班固.寶鼎詩》:「寶鼎見兮色紛縕,煥其炳兮被龍文。」



明白。《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



持拿、執握。通「秉」。《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文選.謝惠連.雪賦》:「燎薰鑪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部首:日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光明、明亮。《抱朴子.外編.行品》:「文彪昺而備體,獨澄見以入神者。」



人名用字。如宋代有邢昺。


  

  部首:禾
部外笔画:3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成把、成束的穀物。《說文解字.又部》:「秉,禾束也。」《詩經.小雅.甫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南朝梁.范縝〈神滅論〉:「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

2.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十六斛為「一秉」。《集韻.上聲.梗韻》:「秉,或曰粟十六斛為秉。」《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3.權柄。通「柄」。《管子.小匡》:「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史記.卷七九.范睢蔡澤傳》:「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

4.姓。如漢代有秉寬。




1.用手執握。《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2.保持、堅持。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詩:「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魔障套.三煞〉:「這相公主見宏深,秉心仁恕。」

3.主持、掌握。《詩經.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冢宰,總秉眾務,收密權。」

4.根據、依循。如:「秉公處理」。


  

  部首:金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金鈑,餅狀的金屬板。《爾雅.釋器》:「鉼金謂之鈑」。明.張自烈《正字通.金部》:「鉼,傾金銀形似餅者。」


  

 简化字:饼
  部首:食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用米粉或麵粉做成扁圓形的食品。如:「月餅」、「燒餅」、「蔥油餅」。《漢書.卷八.宣帝紀》:「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讎,亦以是自怪。」

2.扁圓形如餅的東西。如:「柿餅」、「鐵餅」。


  

 简化字:并
  部首:人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1.合在一起。如:「合併」、「歸併」。《史記.卷五.秦本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銀子用的差不多了,思量把自己住的房子併與本家,要到南京去住。」

2.排除。通「摒」。《管子.霸形》:「於是伐鐘磬之縣,併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荀子.彊國》:「併己之私欲必以道。」唐.楊倞.注:「併讀曰屏,棄也。屏棄私欲遵達公義也。」

3.拚命。《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併個死活!』」《西遊記》第五八回:「兩人比併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宮。」




一齊。通「並」。《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下殽亂,高皇帝與諸公併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宋.陳與義〈中牟道中〉詩二首之二:「如何得與涼風約,不共塵沙一併來。」


  

  部首:人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隱僻無人的地方。《廣韻.去聲.勁韻》:「偋,隱僻也,無人處。」



排除、丟棄。通「摒」。《荀子.榮辱》:「恭儉者,偋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部首:手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排除。《集韻.去聲.勁韻》:「摒,除也。」如:「摒棄」、「摒斥」。


  

  部首:木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本指斧頭的把手處,後來凡器物上可執之處都稱為「柄」。如:「刀柄」、「傘柄」。

2.量詞。計算有柄器物的單位。如:「一柄鋤頭」、「兩柄大刀」。

3.植物葉片下方、花下方或子房下方以及蘭花花粉塊、真菌子實體下方似帶狀或柱狀的組織。如:「花柄」、「葉柄」。

4.言語或行為可被人當作攻擊、要挾的事情,或作為取笑的話題。如:「把柄」、「話柄」、「笑柄」。

5.根本。《國語.齊語》:「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為大柄,決此以為大竇也。」

6.權力。漢.班彪〈王命論〉:「故雖遭罹厄會,竊其權柄。」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執掌、操持。如:「柄國」、「柄政」。


  

 简化字:禀
  部首:禾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3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天賦的資質。如:「天賦異稟」。宋.朱熹〈大學章句序〉:「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1.承受。《書經.說命》:「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漢.孔安國.傳:「稟,受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先王所稟於天地,以為其民也。」

2.下對上、卑對尊、或民眾對官署的陳述。如:「稟告」、「稟明原委」。《宋書.卷四二.劉穆之傳》:「賓客輻輳,求訴百端,內外諮稟,盈階滿室。」《儒林外史》第一回:「那知縣時仁,發出二十四兩銀子來。」


  

  部首:革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參見「鞞琫」條。


  

  部首:干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1.合。通「併」。《文選.曹冏.六代論》:「自此之後,轉相攻伐,吳并於越,晉分為三魯,滅於楚,鄭兼於韓。」

2.兼有。《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非臣毀宗,夷族所能上報,喜懼參并,悲慚哽結。」《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1.一齊。通「並」。《戰國策.燕策二》:「(蚌、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文選.左思.吳都賦》:「蓋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2.用於否定詞之前,以加強否定語氣,帶有反駁的意味。通「並」。如:「你以為他笨,我并不認為如此。」




而且。通「並」。如:「我支持這項決定,并加以宣導。」


  

 简化字:并
  部首:一
部外笔画:7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1.併合。如:「並案處理」。《楚辭.東方朔.七諫.自悲》:「冰炭不可以相並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長。」唐.柳宗元〈駮復讎議〉:「旌與誅,莫得而並焉。」

2.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並排著。《莊子.馬蹄》:「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1.一起、同時。如:「相提並論」、「異說並起」。《禮記.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2.用於否定詞前,以加強否定語氣。相當於「絕」、「決」。如:「事情並非如此。」、「你別誤會,我並無惡意。」元.秦𥳑夫《剪髮待賓》第一折:「母親嚴教,並不敢喫酒。」

3.皆、俱。《戰國策.秦策一》:「文士並飭,諸侯亂惑。」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且、而且。如:「這個案子,保證能完成,並能做得盡善盡美。」



相當於「連」、「同」。如:「並此淺近的原理亦不能明。」《漢書.卷四七.代孝王劉參傳》:「徙代王於清河,是為剛王。並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


  

  部首:木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參見「栟櫚」、「栟柑」條。


  

  部首:干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注音:(2) ㄅㄧㄥ
  拼音:(2) bīng




1.參見「并州」條。

2.大陸地區山西省太原市的別稱。


  

  部首:木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2) ㄅㄧㄥˋ
  拼音:(2) bìng

(一)之又音。


  

 简化字:槟
  部首:木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2) ㄅㄧㄥ
  拼音:(2) bīng

(一)之又音。


  

  部首:尸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2) ㄅㄧㄥˇ
  拼音:(2) bǐng




1.排除。《論語.堯曰》:「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

2.斥退。《戰國策.秦策三》:「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乃屏人閒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

3.退避、隱藏。如:「屏居」、「屏跡」。宋.王安石〈答孫莘老書〉:「丘園自屏,煩公遠屈,衰疾不獲奉迓。」

4.停止、壓制。如:「屏住呼吸」、「屏息靜觀」。《論語.鄉黨》:「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5.放逐。《禮記.王制》:「屏之四方,唯其所之。」宋.蘇軾〈答王莊叔〉二首之一:「某罪廢遠屏,有玷知識。」


  

  部首:辵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2) ㄅㄧㄥˇ
  拼音:(2) bǐng




驅逐、排除。通「屏」。《禮記.大學》:「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漢.鄭玄.注:「皇云:『迸,猶屏也。』」


  

  部首:尸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3) ㄅㄧㄥ
  拼音:(3) bīng

參見「屏營」條。


  哀兵

  注音: ㄞ ㄅㄧㄥ
  拼音: āi bīng

帶有悲憤情緒的軍隊。後也借指帶有悲憤情緒的人。如:「哀兵必勝」。


  按兵

  注音: ㄢˋ ㄅㄧㄥ
  拼音: àn bīng

止兵不動。《商君書.農戰》:「興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是故按兵守次,遣書致意。」也作「案兵」。


  案兵

  注音: ㄢˋ ㄅㄧㄥ
  拼音: àn bīng

止兵不動。《荀子.王制》:「偃然案兵無動,以觀夫暴國之相卒也。」《史記.卷四.周本紀》:「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也作「按兵」。


  鏖兵

  注音: ㄠˊ ㄅㄧㄥ
  拼音: áo bīng

雙方戰鬥激烈。《孤本元明雜劇.單刀會.第四折》:「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叫我情慘切。」清.張景祁〈曲江秋.寒潮怒激〉詞:「指點鏖兵處,墟煙暗生,更無漁笛。」


  八病

  注音: ㄅㄚ ㄅㄧㄥˋ
  拼音: bā bìng

詩文聲律上的八種弊病,為南朝梁沈約等人提出。八病通常指五言詩在句子音律配合上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缺失。


  巴柄

  注音: ㄅㄚ ㄅㄧㄥˇ
  拼音: bā bǐng

證據、根據。《孽海花》第一八回:「況且沒有巴柄的事兒,給一個低三下四的奴才,含血噴人,自己倒站著聽風涼話兒!」也作「把柄」。


  把柄

  注音: ㄅㄚˇ ㄅㄧㄥˇ
  拼音: bǎ bǐng
 相似词:痛腳、痛處

1.把手,器物的握把。民國.章太炎《新方言.釋器》:「詩小雅傳:『秉,把也。』古以秉為柄,故今謂柄為『把柄』,或直言『把』。」

2.把持、掌握。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三折:「如今那好家財,則教我那姐夫張良把柄。」

3.可作交涉或要挾的憑據。《紅樓夢》第二一回:「平兒仍拿了頭髮,笑道:『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漏出這事來。』」

4.證據、依據。《野叟曝言》第九九回:「我在赤身,已略得把柄,本擬與四大戶定議,即為剿除。」也作「巴鼻」、「巴柄」、「巴避」、「巴壁」、「笆壁」、「把鼻」、「把臂」。

5.主意、方法。《石點頭.卷四.瞿鳳奴情愆死蓋》:「心上思之又思,沒些把柄。」


  罷兵

 简化字:罢兵
  注音: ㄅㄚˋ ㄅㄧㄥ
  拼音: bà bīng
 相似词:休兵

停止戰爭。《莊子.盜跖》:「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三國演義》第七回:「兩家各罷兵,再休侵犯。」


  百病

  注音: ㄅㄞˇ ㄅㄧㄥˋ
  拼音: bǎi bìng

各種疾病。如:「生活作息若無節度,往往導致百病叢生。」三國魏.嵇康〈養生論〉:「飲食不節,以生百病。」《老殘遊記》第一回:「來了一個搖串鈴的道士,說是曾受異人傳授,能治百病。」


  班兵

  注音: ㄅㄢ ㄅㄧㄥ
  拼音: bān bīng

編制於部隊班建制內的士兵。


  搬兵

  注音: ㄅㄢ ㄅㄧㄥ
  拼音: bān bīng

搬取救兵。後多比喻請求援助或調動力量。如:「他見情勢不妙,立刻回去搬兵救急。」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471 页数: 1/37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