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bo
  

 简化字:镈
  部首:金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即鎛鱗。古代懸掛樂器、鐘的橫木上,用黃金塗飾,刻有龍圖的金花。《說文解字.金部》:「鎛,鎛鱗也。鐘上橫木上金華也。」清.段玉裁.注:「然則橫木刻為龍,而以黃金涂之,光華爛然,是之謂鎛鱗。」

2.古時鋤頭一類的農具。《說文解字.金部》:「鎛,……一曰田器。」《詩經.周頌.臣工》:「命我眾人,庤乃錢鎛。」漢.鄭玄.箋:「錢,銚;鎛,鎒。」

3.樂器名。打擊樂器。即大鐘。古代的一種形制接近於鐘的打擊樂器,無甬有鈕,但不像鐘口呈弧狀,為平口。器身橫截面為橢圓形或圓形。《周禮.春官.宗伯》:「鎛師。」唐.賈公彥.疏:「鎛,如鐘而大。」


  

 简化字:馎
  部首:食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參見「餺飥」條。


  

  部首:骨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20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肩胛骨。《說文解字.骨部》:「髆,肩甲也。」《後漢書.卷四二.東平憲王蒼傳》:「并遺宛馬一匹,血從前髆上小孔中出。」


  

  部首:木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1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參見「欂櫨」條。


  

  部首:石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2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參見「槃礴」、「磅礴」等條。


  

  部首:金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5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樂器名,打擊樂器。即大鐘。《儀禮.大射》:「笙磬西面,其南笙鍾,其南鑮,皆南陳。」漢.鄭玄.注:「鑮,如鍾而大,奏樂以鼓鑮為節。」也稱為「鎛」。

2.鋤田的農具。漢.劉熙《釋名.釋用器》:「鑮,亦鋤類也。」


  

 简化字:驳
  部首:馬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馬的毛色不純。《說文解字.馬部》:「駁,馬色不純。」

2.引申為顏色雜亂或事務紛雜的意思。如:「斑駁」、「踳駁」、「舛駁」。




1.爭辯事理,否定別人的意見。如:「反駁」、「辯駁」。《紅樓夢》第五五回:「倘或他要駁我的事,你可別分辯。」

2.載卸貨物。如:「駁運」、「駁貨」。


  

  部首:人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參見「僰人」條。


  

  部首:足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跌倒。如:「踣地不起」。《聊齋志異.卷一.勞山道士》:「頭觸硬壁,驀然而踣。」

2.倒斃。《國語.魯語上》:「紂踣于京。」

3.暴屍。《周禮.秋官.掌戮》:「凡殺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


  

 简化字:驳
  部首:馬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6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傳說中的猛獸。《山海經.西山經》:「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



1.駁正、非難。參見「駮議」條。

2.矛盾、違逆。《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條奏越律與漢律駮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

3.辯論、提出異議。《漢書.卷八三.薛宣傳》:「宣謂修三年服少能行之者,兄弟相駮不可,修遂竟服,繇是兄弟不和。」




1.顏色雜亂。如:「斑駮」。

2.雜亂。《荀子.王霸》:「粹而王,駮而霸。」


  

  部首:心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參見「懪懪」條。


  

  部首:衣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20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衣領。《詩經.唐風.揚之水》:「素衣朱襮,從子于沃。」



表明、暴露的意思。參見「表襮」條。


  

  部首:鳥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26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動物名。一種水鳥。外形像鷺鷥而頸子較短,腹部和翅膀呈紫白色,背部綠色。


  

 简化字:袯
  部首:衣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參見「襏襫」條。


  

  部首:米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9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半生半熟的飯。《廣韻.入聲.麥韻》:「糪,飯半生貌。」


  

  部首: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ㄅㄛˋ
  拼音: bò

參見「㓦劃」條。


  

  部首:亠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ㄛˋ
  拼音: bò




1.地名。商湯建都於此。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商邱縣。

2.國名。故城在今大陸地區安徽省亳縣。《廣韻.入聲.鐸韻》:「亳,國名,春秋時陳地。漢為沛之譙縣,魏為譙郡,晉為南兗州,齊為亳州。」


  

  部首:手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ㄛˋ
  拼音: bò




1.下種,將種子撒在土裡。《詩經.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漢.鄭玄.箋:「播,猶種也。」

2.宣揚、傳布。《周禮.春官.大司樂》:「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唐.魏徵〈論時政疏〉:「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3.放送。如:「轉播」、「衛星直播」、「三臺聯播」、「歌曲點播」。

4.分開、分散。《書經.禹貢》:「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禮記.禮運》:「播五行於四時。」唐.孔穎達.正義:「播謂播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氣於春夏秋冬之時也。」

5.遷移、逃亡。如:「播遷」。《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贊曰》:「獻生不辰,身播國屯。」唐.章懷太子.注:「播,遷也。」《金史.卷二八.禮志一》:「宣宗南播,疆宇日蹙。」

6.搖動。《莊子.人間世》:「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唐.成玄英.疏:「筴,小箕也。精,米也。言其掃市場,鼓其筴,播揚土,簡精麤也。」《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勞航芥在房裡被風浪顛播的十分難過。」


  

  部首:手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ㄛˋ
  拼音: bò




1.大拇指。《爾雅.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晉.郭璞.注:「頭大如人擘指。」

2.比喻特別優秀的人物。如:「巨擘」。




分開、分裂。唐.白居易〈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宋.吳文英〈祝英臺近.翦紅情〉詞:「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繫幽素。」


  

  部首:艸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1
  注音: ㄅㄛˋ
  拼音: bò

參見「黃蘗」條。


  

  部首:水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湧出。《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漢.高誘.注:「浡,涌也。」

2.興起。通「勃」。《爾雅.釋詁下》:「浡,作也。」




即渤海。同「渤」。


  

  部首:手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拔。《廣韻.入聲.沒韻》:「挬,拔也。」《淮南子.覽冥》:「挬拔其本,蕪棄其本。」


  

  部首:邑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隆起的地。《說文解字.邑部》:「郣,地之起者曰『郣』。」

2.塵土。《說文解字.邑部》「郣」字.清.段玉裁.注:「今俗謂粉之細者曰勃,皆即郣字。」

3.地名。春秋時齊國屬地。


  

  部首: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一種農具。即用來打穀的連枷。《玉篇.木部》:「桲,今連枷,所以打穀也。」


  

  部首:肉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頭與身體相連的部分。即頸項。俗稱為「脖子」。


  

  部首:水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參見「渤海」條。


  

  部首: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花蕊。明.張自烈《正字通.艸部》:「花蕊也,通作勃。麻花俗作『麻勃』,即麻蕊也。」

2.同「荸」。參見「荸薺」條。




茂盛。同「勃」。如:「蓊葧」。


  

  部首:香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6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香氣濃郁。《集韻.入聲.沒韻》:「馞,香盛也。」


  

 简化字:鹁
  部首:鳥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參見「鵓鴿」、「鵓鴣」等條。


  

  部首:骨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一種獸骨製的箭頭。《廣韻.上聲.巧韻》:「骲,骨鏃。」也稱為「骲頭」。


  

  部首:十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廣大、眾多的意思。《廣韻.入聲.鐸韻》:「博,廣也、大也、通也。」如:「廣博」、「地大物博」。

2.比喻見識廣大。如:「淵博」。《荀子.修身》:「多聞曰博;少聞曰淺。」




姓。如漢代有博子勞。



1.賭錢。《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魯句踐與荊軻博。」

2.獲取。如:「博得同情」、「博得美人心」。


  

  部首:手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雙方相撲打鬥。如:「搏鬥」。《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夢與楚子搏。」

2.用手撲打。如:「搏擊」。

3.拍擊。唐.李渤〈辨石鐘山記〉:「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4.攫取、拾取。《史記.卷八七.李斯傳》:「鑠金百溢,盜跖不搏。」




參見「脈搏」條。


  

  部首:肉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1.身體肩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近肩部分稱為「上膊」,近手部分稱為「下膊」。

2.泛指人的上身。如裸露著上身稱為「打赤膊」。

3.晒乾的肉。通「脯」。《淮南子.繆稱》:「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




分裂屍體。《左傳.成公二年》:「弗聽,殺而膊諸城上。」


  

  部首:竹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ㄛˊ
  拼音: bó




古代一種賭博的遊戲。二人相對而坐,棋枰分十二道,棋子十二枚,六白六黑;相傳是上古烏曹發明的。《說文解字.竹部》:「簙,局戲也。六箸十二棋也。……古者烏曹作簙。」參見「博戲」條。《楚辭.宋玉.招魂》:「菎蔽象棋,有六簙些。」


  

  部首:癶
 总笔画:5
  注音: ㄅㄛ
  拼音: bō




足剌癶:兩個腳掌向外張開行走的樣子。《說文解字.癶部》:「癶,足剌癶也。」



行走。五代周.衛元嵩《元包經.卷二.少陽四》:「漸,辵之癶。」唐.蘇源明.傳:「足有所行也。」唐.李江.注:「癶,行也。」



二一四部首之一。


  

 简化字:拨
  部首:手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ㄛ
  拼音: bō




1.橫向推開或排除。如:「撥草」、「撥雲見日」。

2.用手轉動、挑動或拉動。如:「撥鐘」、「撥弦」、「撥轉馬頭」。

3.扭轉。《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

4.提出部分發放。如:「撥一筆基金給孤兒院。」

5.碰觸撞擊。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




1.挑動、彈動弦索樂器的用具。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2.量詞。計算成批或分組人群的單位。如:「有一撥人馬剛打這裡經過。」、「分成兩撥人進行工作。」


  

  部首:足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9
  注音: ㄅㄛ
  拼音: bō




踢踏、踢落。《集韻.入聲.末韻》:「蹳,足跋物。」《漢書.卷四一.夏侯嬰傳》:「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蹳兩兒棄之。」


  

  部首:魚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23
  注音: ㄅㄛ
  拼音: bō

參見「鱍鱍」條。


  

  部首:玉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ㄛ
  拼音: bō

參見「玻璃」條。


  

  部首:艸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ㄛ
  拼音: bō

參見「菠菜」條。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829 页数: 1/46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