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biàn
  

 简化字:锕
  部首:金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6
  注音: ㄚ
  拼音: ā




(actinium,Ac)化學元素。原子序89。放射性元素之一。銀白色。在自然界中與鈾礦共存。除硫化物外,錒的化合物為無色。


  

  部首: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ㄚ
  拼音: ā




1.表驚訝、痛苦、贊嘆的語氣。如:「啊!失火了!」、「啊!這片風景好美!」

2.表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如:「啊!你說什麼?」


  

  部首:阜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2) ㄚ
  拼音:(2) ā




置於語尾。通「啊」。如:「做人阿!要腳踏實地才是。」



表示疑問、驚訝等語氣。如:「阿!你怎麼啦?身體不舒服嗎?」



詞頭:(1)加在稱謂上。如:「阿婆」、「阿爹」、「阿姨」、「阿兄」。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2)加在名字上。如漢代曹操的小字稱為「阿瞞」、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人稱「阿斗」。


  

  部首:肉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2) ㄚ
  拼音:(2) ā

(一)之又音。


  

  部首:口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2) ㄚˊ
  拼音:(2) á




表疑問或反詰的語氣。如:「嗄!有這種怪事?」


  

  部首:阜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3) ㄚˋ
  拼音:(3) à

(二)之又音。


  

  部首: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3) ˙ㄚ
  拼音:(3) a




語尾助詞,無義。如:「不錯啊!」、「好棒啊!」


  

  部首:石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ㄧㄢ
  拼音: biān




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參見「砭石」條。



1.古人用石針扎刺肌膚治病。《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帝頭眩不能視,侍醫張文仲、秦鳴鶴曰:『風上逆,砭頭血可愈。』」

2.救治。唐.韓愈〈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詩:「又如心中疾,針石非所砭。」宋.蘇軾〈擇勝亭銘〉:「我銘斯亭,以砭世盲。」

3.刺、刺痛。宋.歐陽修〈秋聲賦〉:「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简化字:编
  部首: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ㄢ
  拼音: biān




1.連結、交叉組織。如:「編髮」、「編草蓆」。《楚辭.屈原.九章.悲回風》:「糾思心以為纕兮,編愁苦以為膺。」宋.蕭立之〈送人之常德〉詩:「編蓬便結溪上宅,採桃為薪食桃實。」

2.順次排列。如:「編列」、「編組」、「編排」、「編印」。《史記.卷八二.田單傳》:「(田單)與士卒分功,妻妾編於行伍之閒,盡散飲食饗士。」

3.蒐集整理。如:「編書」、「新編」、「彙編」、「編字典」。唐.元稹〈樂府古題序〉:「而纂者,由詩傳而下十七名,盡編為樂錄。」

4.創作。如:「編歌」、「編曲」、「編劇本」。

5.捏造、用謊話騙人。如:「瞎編」、「編一套謊言。」《紅樓夢》第一九回:「我把你爛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編我呢!」




1.貫串書籍的繩索。《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2.古代書籍以簡牘編聯而成,所以書一冊稱為「一編」。如:「人手一編」。《漢書.卷四〇.張良傳》:「出一編書。」唐.顏師古.注:「編謂聯次之也。聯簡牘以為書,故云:『一編』。」

3.泛指書籍。如:「巨編大著」。唐.韓愈〈進學解〉:「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4.量詞:(1)計算書籍章節編目的單位。如:「《老殘遊記》共分三編。」(2)計算同類型或相似的書籍分套成編的單位。如:「《四部叢刊》分初編、續編、三編。」

5.姓。如東漢有編訢。


  鯿

 简化字:鳊
  部首:魚
部外笔画:9
 总笔画:20
  注音: ㄅㄧㄢ
  拼音: biān




動物名。硬骨魚綱。體寬而扁,頭小鱗細,銀灰色。味美可食,產於淡水中,與魴相似。


  

  部首:竹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ㄢ
  拼音: biān




1.竹製的轎子。《說文解字.竹部》:「箯,竹輿也。」

2.用竹子編成,用來盛飯的器具。漢.史游《急就篇》卷三:「𥫱篅箯筥䉛箅篝。」唐.顏師古.注:「竹器之盛飯者,大曰箯,小曰筥。」


  

  部首:革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ㄧㄢ
  拼音: biān




以鞭子抽打。如:「鞭打」、「鞭屍」。《說文解字.革部》:「鞭,毆也。」《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一種皮製的長軟器具,用來驅使牲口或打人。如:「馬鞭」、「皮鞭」、「鞭長莫及」。也稱為「鞭子」。

2.一種古代的兵器。以鐵打造,有節,無刀刃。如:「鋼鞭」、「竹節鞭」、「三棱鞭」。

3.成串的爆竹。如:「鞭炮」。《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兩掛千頭百子旺鞭,放得震地價響。」

4.指長條形類似鞭子的物品。如:「教鞭」。

5.俗稱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如:「牛鞭」、「鹿鞭」。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今宵洞房花燭夜,試看狀元一條鞭。」


  

 简化字:边
  部首:辵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19
  注音: ㄅㄧㄢ
  拼音: biān




1.指兩國或兩地區的交界處或近交界處。如:「守邊」、「戍邊」、「墾邊」。

2.兩旁。如:「河邊」、「路邊」、「岸邊」。

3.四周、周圍。如:「桌邊」、「床邊」、「邊緣」。

4.際限、盡頭。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5.方向。如:「左邊」、「前邊」、「東邊」、「外邊」。

6.物體或衣裙邊緣的裝飾。如:「鏡邊」、「滾邊」、「鑲邊」、「花邊」。

7.頭緒。如:「說了半天,還摸不著邊兒。」

8.幾何學中夾成角或構成多角形的線段,稱為「邊」。如:「等邊三角形」。

9.量詞。計算物體邊側的單位。如:「三邊形」、「五邊形」。

10. 姓。如東漢有邊韶,明代有邊維新。




1.偏、不正。《禮記.檀弓上》:「齊衰不以邊坐,大功不以服勤。」漢.鄭玄.注:「邊,偏倚。」

2.表方位。相當於「裡」、「內」、「中」等字。唐.高適〈信安王幕府詩〉:「大漠風沙裡,長城雨雪邊。」宋.楊萬里〈新青讀樊川〉詩:「九千刻裡春長雨,萬點紅邊花又空。」

3.一面。常用「邊……邊……」的語式表達。如:「邊做邊學」、「邊走邊吃」、「邊吃飯邊看電視」。


  

 简化字:笾
  部首:竹
部外笔画:19
 总笔画:25
  注音: ㄅㄧㄢ
  拼音: biān




古代祭祀或宴會上用來盛果實、肉乾等的竹編器具。《說文解字.竹部》:「籩,竹豆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先部》:「豆盛溼物,籩盛乾物,豆重而籩輕。」《周禮.天官.籩人》:「籩人掌四籩之實。」漢.鄭玄.注:「籩,竹器如豆者,其容實皆四升。」《國語.周語中》:「品其百籩,修其簠簋。」


  

  部首: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1.供題字用的長方形木板或石板,通常高懸在門上、牆上。如:「匾額」、「橫匾」。《紅樓夢》第八回:「個個都好。怎麼寫的這們好了,明兒也替我寫一個匾。」

2.圓形淺邊的竹器,形似小篩子。如:「竹匾」、「針線匾」。


  

  部首:心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心胸狹窄、性情急躁。通「褊」。《廣韻.上聲.銑韻》:「惼,愝惼,性狹。」《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部首:石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1.舊稱登車時用來踏腳的石頭。《玉篇.石部》:「碥,將登車履石也。」《廣韻.上聲.銑韻》:「碥,乘車石也。」

2.險灘中斜出的山塊或土塊。明.張自烈《正字通.石部》:「碥,水疾崖傾曰碥。」

3.地名用字。如大陸地區四川省的閻王碥、燕子碥都是水路險地。


  

  部首:禾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稨豆。植物名。豆科扁豆屬,「扁豆」之古稱。參見「扁豆」條。


  

  部首:穴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墳、墓穴。如:「孤窆」、「野窆」。《新唐書.卷七七.后妃列傳下.章敬吳太后》:「啟故窆,貌澤若生,衣皆赭色,見者嘆異。」《宋史.卷三一二.列傳.王珪》:「詔真、揚二州發卒護其窆。」



將棺木葬入墓穴裡,即埋葬。《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列傳.范式》:「既至壙,將窆,而柩不肯進。」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


  

 简化字:贬
  部首:貝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1.降低、減少。如:「貶值」、「自貶身價」。《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貶食省用,務穡勸分。」

2.官員降級任用。《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3.指出缺點,給予低微的評價。與「褒」相對而言。《新唐書.卷一三九.房琯傳.贊曰》:「唐名儒多言琯德器,有王佐材,而史載行事,亦少貶矣。」宋.王禹偁〈對雪〉詩:「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

4.挖苦。如:「他喜歡用話貶人家,常把人貶得一個子兒都不值。」




對他人過失的批評。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


  

  部首:卜
部外笔画:2
 总笔画:4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地名。春秋時魯邑,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泗水縣東五十里。《春秋.僖公十七年》:「秋,夫人姜氏會齊侯于卞。」

2.姓。如春秋時楚國有卞和,明代有卞玉京。




性情急躁。如:「卞急」。《新唐書.卷一六一.張薦傳》:「性躁卞,儻蕩無檢。」


  

  部首:水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河川名。為黃河支流,水道屢經變遷,今所稱汴水約在大陸地區河南省滎陽縣境。也稱為「汴河」。

2.大陸地區河南省省會開封的別稱。

3.姓。如宋代有汴壽。


  

  部首:心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喜樂。《廣韻.去聲.線韻》:「忭,喜貌。」如:「欣忭」、「晤談甚忭」。唐.薛逢〈元日樓前觀仗〉詩二首之二:「欲識普恩無遠近,萬方歡忭一聲雷。」



愉悅、快樂。晉.華嶠〈賀武帝疾瘳表〉:「上下同慶,不覺忭舞。」唐.白居易〈為宰相賀殺賊表〉:「止戈之期,翹足可待。無任喜慶忭躍之至。」



歡樂。宋.蘇軾〈喜雨亭記〉:「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


  

  部首:手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拍手、鼓掌。《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有倕作為鼙鐘磬……帝嚳乃令人抃。」漢.高誘.注:「兩手相擊曰『抃』。」《宋書.卷六四.何承天傳》:「曉示安危,居以樂土,宜其歌抃就路,視遷如歸。」

2.搏擊、擊鬥。漢.揚雄《法言.淵騫》:「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邪?」


  

  部首:艸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參見「苄基」條。


  

  部首:門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3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門柱上的方形木頭。《說文解字.門部》:「閞,門欂櫨也。」清.段玉裁.注:「欂櫨,柱上枅也。枅,屋欂櫨也。閞則門柱上枅之名。」


  

  部首:鳥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6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幼鷹的羽毛色澤。《玉篇.鳥部》:「鴘,鷹鷂二年色。」《集韻.上聲.獼韻》:「鴘,鷹隼二歲,色赤。」

2.動物名。即鷂鷹。一種似鷹而小的猛禽。背青灰色,腹白而赤,嘴、爪銳利。性凶狠,能疾飛,以逐捕小鳥為食。《字彙.鳥部》:「鴘,鷹鷂。」


  

  部首:釆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分別、辨別。《說文解字.釆部》:「釆,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今字作「辨」,古因形似而訛誤為「平」。



二一四部首之一。


  

  部首:舟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船。《宋書.卷八三.吳喜傳》:「從西還,大艑小艒,爰及草舫,錢米布絹,無船不滿。」《新唐書.卷九〇.劉政會傳》:「賈入倡家,踐其血乃覺,乘艑亡。」


  

  部首:辛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罪犯相互爭辯、辯論。《說文解字.辡部》:「辡,罪人相與訟也。」


  

  部首:辛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6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分別、判別。如:「辨別」、「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唐.杜甫〈秋雨歎〉三首之二:「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2.爭論是非曲直。通「辯」。《戰國策.趙策三》:「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晉.陶淵明〈飲酒詩〉二〇首之五:「此還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體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也作「辯」。


  

 简化字:辫
  部首:糸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0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分股編成長條狀的頭髮。如:「髮辮」、「垂辮」、「結辮」。《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夜郎、滇池,解辮請辭。」《紅樓夢》第三回:「頭上週圍一轉的短髮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髮,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

2.編成像辮子般的條狀物。通「緶」。如:「草辮」、「繩辮」、「絲辮」。




編織、編結。《文選.張衡.思玄賦》:「襲溫恭之黻衣兮,被禮義之繡裳;辮貞亮以為鞶兮,雜伎藝以為珩。」唐.李白〈對雪醉後贈王歷陽〉詩:「有身莫犯飛龍鱗,有手莫辮猛虎鬚。」


  

 简化字:辩
  部首:辛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1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爭論是非曲直。如:「辯護」、「辯駁」、「狡辯」、「強辯」。《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怡。」

2.判別、分別。通「辨」。《易經.履卦.象曰》:「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苟目能辯色,耳能辯聲,口能辯味,體能辯寒溫者,將皆以脩絜為諱惡。」

3.變化。通「變」。《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唐.成玄英.疏:「辯者,變也。」




善於辯說的。如:「辯士」、「辯才無礙」。



1.巧言。《戰國策.秦策一》:「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溺於辭。」《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

2.文體名。如唐代韓愈的〈諱辯〉。也作「辨」。


  

 简化字:变
  部首:言
部外笔画:16
 总笔画:23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更改。如:「千變萬化」、「一成不變」。《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

2.移動。《禮記.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文選.陸機.文賦》:「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




1.突發的動亂。《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宋史.卷四二一.李庭芝傳》:「庭芝聞變,赴蓮池,水淺不得死。」

2.災異。《禮記.曾子問》:「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漢書.卷八一.張禹傳》:「上懼變異數見。」

3.權術。隋.王通《文中子.卷七.述史》:「非君子不可與語變。」




奇特的、怪誕的。如:「變象」。《楚辭.屈原.九章.思美人》:「吾且儃佪以娛憂兮,觀南人之變態。」


  

  部首:犬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ㄢ
  拼音: biān

參見「猵獺」條。


  

  部首:虫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ㄢ
  拼音: biān

參見「蝙蝠」條。


  

  部首:戶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1.寬而薄的東西。如:「鴨肉扁」、「鵝肉扁」。

2.供題字用的長方形木板或石板,通常高懸在門上或牆上。通「匾」。《宋史.卷二四三.后妃傳下.憲聖慈烈吳皇后傳》:「近嘗夢至一亭,扁曰:『侍康』。」

3.姓。如戰國時代的名醫扁鵲。




形狀寬而薄的。如:「扁平」。《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傳.三韓傳》:「兒生欲令其頭扁,皆押之以石。」《老殘遊記》第六回:「你們把我扁皮箱裡,還有一件白狐一裹圓的袍子,取出來送到鐵老爺屋子裡去。」



不成器,有輕視的意味。如:「不要把人家看扁了。」、「門縫裡看人,把人給瞧扁了。」



揍。如:「被扁」、「扁一頓」、「小心我等一下扁你!」


  

  部首:廾
部外笔画:2
 总笔画:5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古代男子所戴的帽子。《文選.曹植.七啟》:「冠皮弁,被文裘。」《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肴乾酒澄,端服整弁。」

2.古時候的一種低級軍官,或軍官的侍從。如:「武弁」、「馬弁」。《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傳下將令,叫各弁在轅門聽候。」

3.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弁嚴子,明代有弁志中。




驚懼、害怕。《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乃壬午餔時,有列風雷雨發屋折木之變,予甚弁焉!予甚栗焉!予甚恐焉!」唐.顏師古.注:「弁,疾也。一曰弁,撫手也,言驚懼也。」



1.置放。指放在前面或上面。清.龔自珍〈送徐鐵孫序〉:「乃書是言,以弁君之詩之耑。」

2.以手搏擊。《漢書.卷七〇.甘延壽傳》:「試弁,為期鬥,以材力愛幸。」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弁,手搏。」


  便

  部首:人
部外笔画:7
 总笔画:9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順、順利、方便。如:「便利」、「不便之處」。《史記.卷一〇九.李將軍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宋.陸游〈初發夷陵〉詩:「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

2.簡單的、非正式的。如:「便服」、「便鞋」、「便條紙」、「家常便飯」。

3.靈敏、輕巧、敏捷。《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1.適宜、合宜。如:「便於攜帶」。《南史.卷三五.顧覬之傳》:「率皆即日不宜於人,方來未便於公,名與實反,有乖政體。」

2.有利於。《韓非子.孤憤》:「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史記.卷七十七.信陵君列傳》:「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3.熟習。《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隋書.卷五〇.郭榮傳》:「孝先於上流縱天筏以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

4.排泄屎、尿。如:「便尿」。《漢書.卷五九.張湯傳》:「(安世)為光祿勛,郎有醉小便殿上。」




1.方便的時候。如:「便中請來個電話。」、「得便就幫你送過去。」

2.機會。《文選.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吾想夫北風振漢,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3.屎、尿等的排泄物。如:「大便」、「小便」、「糞便」。




1.即、就。《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紅樓夢》第四回:「每日或飯後,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閒談,或和王夫人相敘。」

2.豈、難道。表反問的語氣。宋.文同〈可笑口號七章之一〉:「若無書籍兼圖畫,便不教人白髮生?」《董西廂》卷八:「姑舅做親,便不敗壞風俗?」




縱然、即使。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二)ㄆㄧㄢˊ pián


  

 简化字:缏
  部首: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將麻、草一類東西交錯編成辮子狀。《說文解字.糸部》:「緶,交枲也。」清.段玉裁.注:「謂以枲二股交辮之也。交絲為辮,交枲為緶。」



指長條形的編織物。通「辮」。如:「草帽緶」、「蒜緶子」、「髮緶兒」。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296 页数: 1/33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