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R
  

 简化字:贰
  部首:貝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2
  注音: ㄦˋ
  拼音: èr




1.副座、佐助的人。《玉篇.貝部》:「貳,副也。」《周禮.天官.大宰》:「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

2.敵手、才力相對等的人。《左傳.哀公七年》:「且魯賦八百乘,君之貳也。」晉.杜預.注:「貳,敵也。」

3.二的大寫。

4.姓。如晉代有貳塵。




1.違背、叛離。《左傳.昭公二十年》:「阿下執事,臣不敢貳。」

2.再、重複。如:「不遷怒,不貳過。」《禮記.曲禮上》:「御同於長者,雖貳不辭。」唐.孔穎達.正義:「貳,謂重也。」

3.懷疑、不信任。《書經.大禹謨》:「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唐.陸贄〈奉天請數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任而勿貳,然後可責人之成功。」

4.輔助。《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秦兼天下,則置丞相,而貳之以御史大夫。」《元史.卷八五.百官志一》:「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

5.另作打算。《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貳焉。」

6.變更、異動。《詩經.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長民,衣服不貳。」




副的、次於正的。參見「貳卿」、「貳室」、「貳車」等條。


  

  部首:木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ㄦˋ
  拼音: èr




植物名。指樲棘。鼠李科棗屬,「酸棗」之古稱。參見「酸棗」條。


  

  部首: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ㄦˋ
  拼音: èr




古代一種割去耳朵的刑罰。《書經.呂刑》:「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


  

  部首:人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ㄦˋ
  拼音: èr




次、隨後。《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李善注引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


  

  部首:口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ㄦˋ
  拼音: èr




嘴巴旁邊。《玉篇.口部》:「咡,口旁曰咡。」《管子.弟子職》:「既食乃飽,循咡覆手。」唐.尹知章.注:「咡,口也;覆手而循之,所以拭其不潔也。」


  

  部首: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2
  注音: ㄦˋ
  拼音: èr




祭祀時取牲物耳旁的血塗在禮器上。《禮記.雜記下》:「成廟則釁之……門,夾室皆用雞,先門而後夾室。其衈皆於屋下。」


  

  部首: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ㄦˊ
  拼音: ér




唲嘔:形容小孩所發出的聲音。《玉篇.口部》:「唲,唲嘔,小兒語也。」宋.陳著〈踏莎行.杏苑長春〉詞:「佳占端的在孫枝,明年壽席唲嘔笑。」


  

  部首:耳
 总笔画:6
  注音: ㄦˇ
  拼音: ěr




1.人及動物的聽覺器官與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2.凡器物兩旁附有以便於提攜的把手均稱為「耳」。《易經.鼎卦.六五》:「鼎,黃耳金鉉。」《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

3.形狀像耳朵的東西。如:「木耳」、「銀耳」。

4.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5.二一四部首之一。




聞、聽。《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大夫,晉重列也。今無功而受,非晉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景王皇后傳》:「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



1.位於句末,表決定的意思。相當於「矣」、「了」。《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傳》:「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2.位於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當於「而已」、「罷了」。《論語.陽貨》:「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部首:水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ㄦˇ
  拼音: ěr

參見「洱海」條。


  

  部首:玉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ㄦˇ
  拼音: ěr




1.用珠玉作成的耳環。《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晉.張華〈輕薄篇〉:「簪珥咸墮落,冠冕皆傾邪。」

2.劍柄上突出似兩耳的部分。《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3.日、月周圍的光暈。《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其日有鬥蝕,有倍僪,有暈珥。」《隋書.卷二一.天文志下》:「月暈有兩珥,白虹貫之。」




1.插、戴。《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安宅京室,執鞭珥筆。」《新唐書.卷二二〇.東夷傳.高麗傳》:「大臣青羅冠,次絳羅,珥兩鳥羽。」

2.吐。《淮南子.天文》:「鯨魚死而彗星出,蠶珥絲而商絃絕。」

3.古代狩獵時依割取獸耳的數目呈報功績。通「刵」。《周禮.地官.山虞》:「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


  

 简化字:饵
  部首:食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ㄦˇ
  拼音: ěr




1.麵粉類製成的糕餅食品。《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實,糗餌粉餈。」《後漢書.卷七七.酷吏傳.樊曄傳》:「曄為市吏,餽餌一笥。」

2.泛指各種食品或藥品。如:「果餌」、「藥餌」。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水滸傳》第六五回:「外使敷貼之餌,內用長托之劑。」

3.釣魚或誘捕其他動物的食物。《莊子.外物》:「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唐.杜甫〈春水〉詩:「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

4.引誘人的事物。《淮南子.俶真》:「是故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為餌。」《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制國而令子適足以為餌,豈可謂工哉!」




1.吃。《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初,援在交阯,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慾,以勝瘴氣。」《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餌朮黃精,令人久壽。」

2.引誘。戰國策.秦策二:「我羈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陽餌王。」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


  

  部首:馬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6
  注音: ㄦˇ
  拼音: ěr

參見「騄駬」條。


  

 简化字:尔
  部首:爻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ㄦˇ
  拼音: ěr




1.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汝」、「你」。如:「爾虞我詐」。《詩經.衛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2.此、這個。《禮記.檀弓上》:「夫子何善爾也?」

3.如此、這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妹一兒也,何苦乃爾。」




此、這。如:「爾後」、「爾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許掾嘗詣簡文,爾夜風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語。」



表示程度,相當於「如此的」、「這樣的」。《孟子.告子上》:「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唐.李白〈戰城南〉:「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1.語尾助詞,無義。《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

2.如此、而已。如:「不過爾爾」。《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

3.位於句末,表示肯定的意思。同「矣」。《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

4.表示疑問的語氣。同「乎」。《公羊傳.隱公元年》:「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


  

 简化字:迩
  部首:辵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ㄦˇ
  拼音: ěr




近處、眼前。如:「名聞遐邇」。《紅樓夢》第一八回:「展眼元宵在邇,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監出來先看方向。」



接近、親近。《書經.仲虺之語》:「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唐.韓愈〈釋言〉:「夫聰明則聽視不惑,公正則不邇讒邪。」



親近的。《左傳.昭公三十年》:「吳子唁而送之,使其邇臣從之。」


  

  部首:二
 总笔画:2
  注音: ㄦˋ
  拼音: èr




1.介於一和三之間的自然數。如:「一、二、三……。」大寫作「貳」,阿拉伯數字作「2」。

2.二一四部首之一。




1.次序排第二的。如:「第二名」。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褭褭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

2.不專一的、兩樣的。《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其子有二心,故廢之。」《新唐書.卷一九六.隱逸傳.衛大經傳》:「卓然高行,口無二言。」




1.改變。《左傳.僖公十五年》:「必報德,有死無二。」《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傳》:「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並比。《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部首:而
 总笔画:6
  注音: ㄦˊ
  拼音: ér




1.兩頰上的毛。《說文解字.而部》:「而,須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2.二一四部首之一。




1.你。《詩經.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2.我。《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聶政傳》:「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




1.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2.能、可以。《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而解此環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1.之、的。《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恃而勢也。」

2.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易經.繫辭上》:「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1.才、始。表時間。《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

2.猶。《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和、與。《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

2.並且。《書經.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則、就。《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

4.如、若。《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因而、所以。《左傳.成公八年》:「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漢.劉向《說苑.卷一九.脩文》:「情動於中,而形於聲。」

6.然而、但是、卻。表轉折之意。《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

7.尚且。《莊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之道乎?」《淮南子.人間》:「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1.用於句末,相當於「兮」、「罷了」。《詩經.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2.用於句首,相當於「豈」、「難道」。《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

3.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無義。《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何能擇?」


  

  部首:水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ㄦˊ
  拼音: ér

參見「漣洏」條。


  

  部首:而
部外笔画:3
 总笔画:9
  注音: ㄦˊ
  拼音: ér




1.頰上的鬚毛。《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沙漠之北,蔥嶺之西,冒耏之類,跋涉懸度。」《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下.波斯傳》:「祠夕,以麝揉蘇,澤耏顏鼻耳。」

2.姓。如漢代有耏跖。


  

  部首:木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ㄦˊ
  拼音: ér




柱上承托大梁的方木。《文選.張衡.西京賦》:「雕楹玉磶,繡栭雲楣。」《晉書.卷九七.四夷傳.西戎傳》:「屋宇皆以珊瑚為梲栭,琉璃為牆壁,水精為柱礎。」


  

  部首:肉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ㄦˊ
  拼音: ér




熟爛。《說文解字.肉部》:「胹,爛也。」



煮。《楚辭.宋玉.招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一.獸部.熊》:「其足名蹯,為八珍之一。古人重之,然胹之難熟。」


  

  部首:車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3
  注音: ㄦˊ
  拼音: ér




喪車。《洛陽伽藍記.卷四.法雲寺》:「里內之人,以賣棺槨為業,賃輀事為事。」宋.王安石〈忠獻韓公挽辭〉二首之二:「幕府少年今白髮,傷心無路送靈輀。」


  

 简化字:鲕
  部首:魚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7
  注音: ㄦˊ
  拼音: ér




魚苗、幼小的魚。《國語.魯語上》:「魚禁鯤鮞。」三國吳.韋昭.注:「鯤,魚子也;鮞,未成魚也。」《文選.張衡.西京賦》:「摷昆鮞,殄水族。」


  

  部首:口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ㄖㄢˊ
  拼音: rán

參見「呥呥」條。


  

  部首:衣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注音: ㄖㄢˊ
  拼音: rán




衣邊、衣緣。《儀禮.士昏禮》:「純衣纁袡。」漢.鄭玄.注:「袡,亦緣也。」


  

  部首:髟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5
  注音: ㄖㄢˊ
  拼音: rán




1.兩頰上的鬍鬚。《玉篇.髟部》:「髯,頰須。」唐.杜光庭《虯髯客傳》:「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虯,乘蹇驢而來。」

2.多鬚的人。三國蜀.諸葛亮〈答關羽書〉:「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明.袁宏道〈贈李雲峰〉詩:「何處識老髯,自虎跑泉始。」


  

  部首:火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ㄖㄢˊ
  拼音: rán




1.燒。燃的本字。《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2.贊同。《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沛公然其計,從之。」《三國演義》第一回:「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對、正確。如:「不以為然」。《論語.雍也》:「雍之言然。」



如此。《論語.憲問》:「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唐.柳宗元〈桐葉封弟辯〉:「周公曰:『天子不可戲。』乃封小弱弟於唐。吾意不然。」



1.但是、可是。《左傳.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2.雖。《董西廂》卷八:「師言然善,奈處凡浮,遭此屈辱,不能無恨。」

3.然後。《隋書.卷七〇.李密傳》:「待士馬肥充,然可與人爭利。」




1.形容詞或副詞詞尾。如:「斐然」、「赫然」、「恍然」。《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2.用於句末,表肯定、斷定的語氣。《論語.憲問》:「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禮記.檀弓下》:「穆公召縣子而問然。」

3.表示比擬的語助詞。《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




唯,表應答。《論語.陽貨》:「子曰:『然!有是言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公見其妻曰:『此子之內子邪?』晏子對曰:『然!是也。』」



姓。如漢代有然溫。


  

  部首:火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ㄖㄢˊ
  拼音: rán




點燃、焚燒。如:「燃燈」、「燃香」、「燃燒」、「燃眉之急」。



可以燃燒的。如:「燃料」。


  

  部首:冂
部外笔画:3
 总笔画:5
  注音: ㄖㄢˇ
  拼音: rǎn




參見「冉冉」條。



1.龜甲的邊緣。《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元龜岠冉長尺二寸。」

2.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冉求。


  

  部首:女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ㄖㄢˇ
  拼音: rǎn

參見「姌嫋」條。


  

  部首:艸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ㄖㄢˇ
  拼音: rǎn

參見「苒苒」、「苒荏」等條。


  

  部首:木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ㄖㄢˇ
  拼音: rǎn




1.著色於布帛等物體上。如:「染布」、「染絲帛」。

2.書畫時著色落墨。如:「揮染」、「灑染」。唐.蔣防《霍小玉傳》:「生素多才思,授筆成章。……染畢,命藏於寶篋之內。」

3.沾著、沾汙。如:「一塵不染」。宋.王安石〈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詩:「荒煙涼雨助人悲,淚染衣巾不自知。」

4.感受、感染。如:「熏染」、「傳染」。《晉書.卷八八.孝友傳.庾袞傳》:「始疑疫癘之不相染也。」《董西廂》卷七:「妾未知姐姐所染何患,當以藥理之。」




1.男女間的不正常關係。如:「兩人有染」。

2.姓。如晉代有染閔。


  

  部首:木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ㄖㄢˇ
  拼音: rǎn




一種樹木。果實圓形黑色,稱為「橪」。明.張自烈《正字通.木部》:「橪,或曰雀梅。實小黑而圜。皮可染綠。」


  

  部首:人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19
  注音: ㄖㄤˊ
  拼音: ráng




依循、沿襲。漢.陸賈《新語.至德》:「儴道者眾歸之,恃刑者民畏之。」


  

  部首:艸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1
  注音: ㄖㄤˊ
  拼音: ráng

參見「蘘荷」條。


  

  部首:瓜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2
  注音: ㄖㄤˊ
  拼音: ráng




1.瓜、果內部可食的部分。如:「西瓜瓤」。漢.劉楨〈瓜賦〉:「藍皮蜜理,素肌丹瓤,乃命圃師,貢其最良。」唐.白居易〈荔枝圖序〉:「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2.泛指物體內部包著的東西。如:「這封信只剩信封,沒有信瓤了。」

3.吳語。指餡。如:「菜瓤」、「肉瓤」、「月餅瓤」。

4.大陸地區的北方方言。指差、不好。如:「你開車的技術真瓤。」


  

  部首:示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2
  注音: ㄖㄤˊ
  拼音: ráng




祈求解除災禍、疾病的祭祀。《廣韻.平聲.陽韻》:「禳,除殃祭也。」



1.祭神祈求消除災變。《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

2.去除、解除。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南史.卷七五.顧歡傳》:「善禳惡,正勝邪,此病者所以差也。」


  

  部首:土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0
  注音: ㄖㄤˇ
  拼音: rǎng




1.鬆軟的泥土。《說文解字.土部》:「壤,柔土也。」《書經.禹貢》:「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

2.耕地。《管子.八觀》:「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植也。」

3.地。如:「天壤之別」。唐.李白〈南都行〉:「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

4.疆域、地區。如:「接壤」、「窮鄉僻壤」。《左傳.哀公元年》:「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

5.古代一種遊戲用的玩具。參見「擊壤」條。




接連。《史記.卷六九.蘇秦傳》:「且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界也。」



豐收。《莊子.庚桑楚》:「居三年,畏壘大壤。」


  

  部首:足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4
  注音: ㄖㄤˇ
  拼音: rǎng




行走快速的樣子。《玉篇.足部》:「躟,行疾貌。」



倉促。《文選.傅毅.舞賦》:「擾躟就駕,僕夫正策。」


  

  部首:心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0
  注音: ㄖㄤˋ
  拼音: ràng




畏懼、懼怕。《玉篇.心部》:「懹,憚也,相畏也。」


  

 简化字:让
  部首:言
部外笔画:17
 总笔画:24
  注音: ㄖㄤˋ
  拼音: ràng




1.譴責。《左傳.僖公五年》:「夷吾訴之,公使讓之。」晉.杜預.注:「讓,譴讓之。」《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

2.謙退。《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莊子.達生》:「田子無讓,寡人願聞之。」唐.成玄英.疏:「讓,猶謙也。」

3.拒絕。《楚辭.屈原.九章.懷沙》:「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唐.王勃〈上劉右相書〉:「江海不讓纖流,所以存其廣。」

4.把自己的東西轉給別人。如:「出讓」、「廉讓」。

5.放棄自己的權利給別人。如:「他是生手,我讓他三步棋。」《水滸傳》第七回:「林冲不合吃著他的請受,權且讓他這一次。」

6.任、隨、允許。如:「別管他,讓他去吧!」

7.使、令。如:「我讓他去買東西。」

8.躲避。如:「讓開,車來了。」




被。如:「這杯茶讓他碰灑了。」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2239 页数: 1/306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