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那会儿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ㄋㄚˋ
  拼音: nà




指示詞。指比較遠的人、事、物。相對於「這」。如:「我很喜歡那個人。」、「那件東西你要不要?」宋.辛棄疾〈醜奴兒.千峰雲起〉詞:「山那畔,別有人間。」



表承接、轉折的語氣。如:「你要是沒空,那我找別人陪我去。」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2) ㄋㄟˋ
  拼音:(2) nèi




指示詞。單數用法,指比較遠的人、事、物。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轉成ㄋㄟˋ。如:「我很欣賞那個人。」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3) ㄋㄚˇ
  拼音:(3) nǎ




表示疑問。如:「他去那裡了?」唐.王建〈寒食行〉:「紙錢那得到黃泉?」



怎。宋.辛棄疾〈瑞鷓鴣.膠膠擾擾幾時休〉詞:「那堪愁上更添愁。」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4) ㄋㄟˇ
  拼音:(4) něi




表示疑問。通「哪」。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轉成ㄋㄟˇ。如:「王維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縣裡人那個不曉得?」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5) ㄋㄚ
  拼音:(5) nā




姓。如明代有那鑒。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6) ㄋㄨㄛˊ
  拼音:(6) nuó




移動。同「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新人那步過高堂。」



1.多。《詩經.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漢.鄭玄.箋:「那,多也。」

2.安定。《詩經.小雅.魚藻》:「有那其居。」漢.鄭玄.箋:「那,安貌。」




如何、奈何。《左傳.宣公二年》:「棄甲則那?」晉.杜預.注:「那猶何也。」唐.杜甫〈夜歸〉詩:「白頭老罷舞復歌,杖藜不睡誰能那?」



《詩經.商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那〉,祀成湯也。」指頌揚祭祀湯王典禮的音樂和諧美盛之詩。本章二句為:「猗與那與,置我鞀鼓。」


  

  部首:人
部外笔画:4
 总笔画:6
 异体字:異體字

「會」的異體字。


  

 简化字:会
  部首:曰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ㄏㄨㄟˋ
  拼音: huì




1.集合、聚合。如:「會合」。《書經.禹貢》:「雷、夏既澤,灉、沮會同。」

2.相見、見面。如:「會面」、「會晤」。《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

3.瞭解、領悟。如:「意會」、「體會」、「心領神會」。宋.陳亮〈念奴嬌.危樓還望〉詞:「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4.付款。如:「會帳」。《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董》:「二人又吃了一回,起身會鈔而別。」




1.為一定目的成立的團體組織。如:「教會」、「農會」、「工會」、「同鄉會」。

2.多數人的集會、聚會。如:「宴會」、「晚會」、「紀念會」、「里民大會」。

3.大城市、行政中心。如:「都會」、「省會」。

4.時機。如:「機會」、「適逢其會」。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二折:「是天賜我以報秦之會也。」




1.能、能夠。如:「我會游泳」、「只要努力,理想一定會實現。」

2.可能。多用於疑問語氣。如:「他會來嗎?」、「會不會是他回來了?」




適、值。《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简化字:会
  部首:曰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2) ㄏㄨㄟˇ
  拼音:(2) huǐ




片刻。表示極短的時間。參見「一會」、「一會兒」條。


  

 简化字:会
  部首:曰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3) ㄎㄨㄞˋ
  拼音:(3) kuài




姓。如漢代有會栩。



統計、計算。如:「會計」。


  

 简化字:会
  部首:曰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4) ㄍㄨㄟˋ
  拼音:(4) guì

參見「會稽」條。


  

  部首:儿
 总笔画:2
  注音: ㄖㄣˊ
  拼音: rén




1.同「人」。《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2.二一四部首之一。


  

 简化字:儿
  部首:儿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ㄦˊ
  拼音: ér




1.小孩。如:「兒童」、「嬰兒」。《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2.子女對父母的自稱。《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

3.稱謂。父母對子女的稱呼。《水滸傳》第四二回:「我兒,你去了許多時,這幾年正在那里安身?」

4.長輩稱呼晚輩。如:「姪兒」、「孫兒」。

5.年輕男子。唐.白居易〈雜興〉詩三首之一:「遂習宮中女,皆如馬上兒。」

6.輕視、辱罵對方為「兒」。《後漢書.卷七五.呂布傳》:「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




附於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之後,構成詞,與所附的詞合為兒化音,一般無義。附於詞尾:(1)接名詞。如:「花兒」、「鳥兒」、「老頭兒」、「美人兒」(2)接動詞。如:「拐彎兒」、「找蹅兒」。(3)接副詞。如:「快快兒」、「慢慢兒」。


  

 简化字:儿
  部首:儿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2) ㄋㄧˊ
  拼音:(2) ní




姓。通「倪」。如漢代有兒寬。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4 页数: 1/1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