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行为能力
  

  部首:行
 总笔画:6
  注音: ㄒㄧㄥˊ
  拼音: xíng




1.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錦衣夜行」。《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唐.王維〈終南別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2.往。《詩經.秦風.無衣》:「脩我甲兵,與子偕行。」唐.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3.移動、流動。如:「運行」。《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唐.杜甫〈夢李白〉詩二首之二:「浮雲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4.流通。如:「流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發行報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5.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

6.實施、實行。《易經.繫辭上》:「推而行之謂之通。」唐.孔穎達.正義:「因推此以可變而施行之,謂之通也。」《老子》第四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7.同意、允許。多用於徵詢意見。如:「今天中午我想吃麵,行不行?」《小五義》第二一回:「蔣爺說:『咱們到底說下個時候。』柳爺說:『限你三晝夜的工夫,行不行?』」

8.經歷、經過。《管子.問》:「城粟軍糧,其可以行幾何年也?」唐.房玄齡.注:「行,由經也。」

9.出嫁。《詩經.邶風.泉水》:「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1.道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2.路程。《老子》第六四章:「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3.行為。《荀子.不苟》:「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禮記.樂記》:「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

4.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5.一種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短歌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6.量詞。計算酌酒奉客的單位。漢.揚雄《法言.修身》:「賓主百拜,而酒三行。」宋.司馬光〈訓儉示康〉:「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7.姓。如漢代有行宏。

8.二一四部首之一。




1.能幹、幹練。如:「你真行。」「他在這方面行得很。」

2.可以、恰當。如:「他這篇文章寫得還行。」「做事只要盡心盡力就行了。」《朱子語類.卷三三.論語一五.雍也篇四》:「如讀書,要理會得透徹;做事,亦要做得行。」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唐.元稹〈遣悲懷〉詩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且、又。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部首:行
 总笔画:6
  注音:(2) ㄒㄧㄥˋ
  拼音:(2) xìng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獸行」、「德行」。《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


  

  部首:行
 总笔画:6
  注音:(3) ㄏㄤˊ
  拼音:(3) háng




1.行列。直列為行,橫排為列。《左傳.成公二年》:「屬當戎行,無所逃隱。」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2.兄弟姐妹長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3.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唐.杜甫〈絕句〉四首之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4.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5.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三句話不離本行」。

6.表處所,用於人稱之後。宋.周邦彥〈風流子.新綠小池塘〉詞:「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滸傳》第一四回:「你這等賊心賊肝,我行須使不得!」


  

  部首:行
 总笔画:6
  注音:(4) ㄏㄤˋ
  拼音:(4) hàng

參見「行行」、「樹行子」等條。


  

 简化字:为
  部首:爪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异体字:異體字

「為」的異體字。


  

 简化字:为
  部首: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ㄨㄟˊ
  拼音: wéi




1.創制。《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

2.行、作。如:「為善最樂」、「事在人為」。《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3.治理。《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

4.建立、設置。《商君書.君臣》:「民眾而姦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唐.柳宗元〈封建論〉:「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

5.擔任。《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為相數十年。」

6.變為、成為。《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史記.卷五九.五宗世家》:「王服所犯,遂自殺。國除,地入于漢,為廣陵郡。」

7.當作、作為。如:「指鹿為馬」。

8.是。如:「十寸為一尺」、「失敗為成功之母」。《論語.微子》:「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唐.杜甫〈垂老別〉詩:「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9.使。《易經.井卦》:「《象》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左傳.昭公二十年》:「今君疾病,為諸侯憂,是祝史之罪也。」




被。《論語.子罕》:「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唐.杜甫〈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從來禦魑魅,多為才名誤。」



1.則。《論語.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淮南厲王》:「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霧露病死,陛下為有殺弟之名,奈何?」

2.假如、如果。《韓非子.內儲說下》:「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近王,必掩口。」《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

3.抑、或。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詩〉五首之三:「豈薪槱之道未弘,為網羅之目尚簡?」




1.用於句中的賓語倒裝。《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荀子.禮論》:「故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

2.用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意思。《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楚辭.屈原.漁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3.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的意思。《莊子.逍遙遊》:「歸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為!」

4.表示程度或範圍的廣大,無義。如:「大為高興」、「甚為重要」。




姓。如漢代有為昆。


  

 简化字:为
  部首: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2) ㄨㄟˋ
  拼音:(2) wèi




1.因,表示原因。如:「為何不去?」、「為什麼你不贊成?」《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2.替、給。如:「為民服務」、「為國增光」。《孟子.離婁上》:「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唐.杜甫〈客至〉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3.與、同。《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4.對、向。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唐.韓愈〈答李翊書〉:「不可不為生言之,生所謂立言者是也。」

5.為了,表示行動的目的。如:「為正義而戰」。唐.秦韜玉〈貧女〉詩:「最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6.被。《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呂蒙》:「師還,遂征合肥,既徹兵,為張遼等所襲,蒙與淩統以死扞衛。」




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尸燕飲,福祿來為。」《韓非子.二柄》:「越官則死,不當則罪,守業其官,所言者貞也,則群臣不得朋黨相為矣。」



將。《詩經.豳風.七月》:「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孟子.梁惠王下》:「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


  

  部首:肉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ㄋㄥˊ
  拼音: néng




1.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可以做、有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部首:力
 总笔画:2
  注音: ㄌㄧˋ
  拼音: lì




1.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靜止或運行速度)的效能稱為「力」,計算單位為「牛頓」。如:「動力」、「向心力」、「離心力」、「地心引力」。

2.人和動物體內筋肉運動所產生的效能。如:「臂力」、「體力」。《詩經.邶風.簡兮》:「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3.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風力」、「水力」。

4.才能、能力。如:「智力」、「實力」、「理解力」、「量力而為」。

5.權勢。如:「權力」。《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以力氣供人役使的僮僕。如:「苦力」。

7.姓。如宋代有力起。

8.二一四部首之一。




盡力、拚命。如:「力爭上游」。《漢書.卷九五.南粵傳》:「樓船力攻燒敵。」


  行為能力

 简化字:行为能力
  注音: ㄒㄧㄥˊ ㄨㄟˊ ㄋㄥˊ ㄌㄧˋ
  拼音: xíng wéi néng lì

以獨立的意志實施具有法律行為效果的能力。我國民法規定滿二十歲之成年人及未成年人已結婚者為有行為能力人,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及禁治產人為無行為能力人。


  無行為能力人

 简化字:无行为能力人
  注音: ㄨˊ ㄒㄧㄥˊ ㄨㄟˊ ㄋㄥˊ ㄌㄧˋ ㄖㄣˊ
  拼音: wú xíng wéi néng lì rén

係指無法獨立依自己意思而發生法律上一定效力之人。如未滿七歲的未成年人、受監護宣告之人等。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1 页数: 1/1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