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相对真理
  

  部首:目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注音: ㄒㄧㄤ
  拼音: xiāng




1.交互,指兩方面都進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兩地相思」、「相得益彰」。《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彼此,強調雙方比較後的差異。如:「相異」、「相像」、「旗鼓相當」。《三國演義》第五七回:「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




由交互的意義演變為單方面的意義,表示動作是由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如:「有事相煩」、「實不相瞞」。《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部首:目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注音:(2) ㄒㄧㄤˋ
  拼音:(2) xiàng




1.審視、察看。《說文解字.目部》:「相,省視也。」《左傳.隱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喻世明言.卷四〇.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又見沈鍊一表非俗,立住了腳,相了一回。」

2.占視、辨察,以斷吉凶禍福。如:「相字」。《周禮.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

3.輔佐、幫助。如:「相夫教子」。《易經.泰卦.象曰》:「輔相天地之宜。」《書經.大誥》:「周公相成王。」

4.掌管、治理。《左傳.昭公九年》:「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傳〉:「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挑選、選擇。《三國演義》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1.容貌、外形、模樣。如:「長相」、「福相」、「吃相」、「窘相」、「窮酸相」。《西遊記》第三五回:「(孫行者)現了本相。」

2.職官名:(1)百官之長,輔佐國君治理國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國」。(2)古代典禮中,輔導行禮的人。如:「儐相」。《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3.攙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無賢,如瞽無相。」

4.樂器名。似鼓,敲擊以控制音樂節拍。《禮記.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漢.鄭玄.注:「相,即拊也,亦以節樂。拊者以韋為表,裝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


  

  部首:寸
部外笔画:2
 总笔画:5
 异体字:異體字

「對」的異體字。


  

 简化字:对
  部首:寸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 ㄉㄨㄟˋ
  拼音: duì




1.回答地位高的人所提的問題或接續他們的說話。《左傳.隱公元年》:「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

2.一般的應答。如:「無言以對」。

3.對待、看待。如:「對人誠懇」。

4.朝著、向著。如:「槍口對準靶子」、「面對面」、「對著天空」。《文選.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5.相合、投合。如:「對症下藥」。

6.比照檢查。如:「校對」、「對指紋」、「對身分證」。

7.調整使合標準。如:「將焦距對好」。

8.攙入。如:「再對些熱水進去,否則太冷了。」

9.使兩種事物配合在一起。如:「把門對上」、「對對子」。

10. 雙方抗爭起來。如:「他們怒目相向,對起來了。」




1.成雙的人或物。如:「他們正好配成對。」

2.對聯的簡稱。如:「對子」、「門對」、「喜對」。

3.量詞。計算成雙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對鐲子」、「三對夫妻」。




1.對面的。如:「對岸」、「對方」。

2.正確、正常的。如:「數目不對」、「神色不對」。




表示動作的對象。如:「他對你說什麼?」、「我對環境不熟。」


  

  部首:目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ㄓㄣ
  拼音: zhēn




純正的、不虛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誠意」。《莊子.田子方》:「其為人也真。」



的確、實在。如:「真好」、「真棒」。《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唯北狄為不然,真中國之堅敵也。」



1.道家稱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紅樓夢.第二五回》:「魘魔法叔嫂逢五鬼,紅樓夢通靈遇雙真。」

2.自然、本性。如:「天真」。《莊子.秋水》:「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3.肖像、畫像。如:「寫真」、「留真」。

4.實授的官職。《漢書.卷一二.平帝紀》:「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滿秩如真。」

5.姓。如漢代有真玄菟。


  

  部首:玉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ㄌㄧˇ
  拼音: lǐ




1.雕琢玉石。《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2.修整、整治、使整齊。如:「整理」、「治理」、「理家」、「管理」。

3.辦事、處置。如:「辦理」、「處理」、「代理」。

4.對別人的言行有所反應。如:「答理」、「理會」、「不理不睬」。

5.溫習、熟習。如:「書不理不熟。」明.無名氏《鬧銅臺.楔子》:「英雄貫滿東京府,曾理兵書習六韜。」




1.條紋、紋路。如:「肌理」、「紋理」。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〇.物異》:「建城縣出燃石,色黃理疏,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2.事物的規律、意旨。如:「天理」、「公理」、「真理」、「義理」、「定理」。

3.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荀子.儒效》:「井井兮有理也。」

4.物理學科或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

5.姓。如殷商時代有理徵。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6 页数: 1/1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