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sān
  三倉

 简化字:三仓
  注音: ㄙㄢ ㄘㄤ
  拼音: sān cāng

書名:(1)漢併合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母敬〈博學〉篇,所成的書。共三千三百字。(2)魏晉間併合李斯〈倉頡〉篇、揚雄〈訓纂〉篇、賈魴〈滂喜〉篇所成的書。共七千三百八十字。


  三場

 简化字:三场
  注音: ㄙㄢ ㄔㄤˊ
  拼音: sān cháng

1.古代科舉考試須經三次,稱為「三場」。《西遊記》第九回:「不拘軍民人等,但有讀書儒流,文義明暢,三場精通者,前赴長安應試。」

2.科舉考試的第三場。《明史.卷七〇.選舉志二》:「初設科舉時,初場試經義二道,四書義一道;二場,論一道;三場,策一道。」


  散場

 简化字:散场
  注音: ㄙㄢˋ ㄔㄤˊ
  拼音: sàn cháng
 相似词:拆檔、完場

收場結束。《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話本說徹,且作散場。」《紅樓夢》第一回:「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三辰

  注音: ㄙㄢ ㄔㄣˊ
  拼音: sān chén

日、月、星。《左傳.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麗於天,滔滔猶四瀆之紀於地。」


  三尺

  注音: ㄙㄢ ㄔˇ
  拼音: sān chǐ

1.三尺法的簡稱。參見「三尺法」條。《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杜周傳》:「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

2.三尺劍的簡稱。參見「三尺劍」條。《漢書.卷一.高帝紀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明.汪錂《春蕪記》第六齣:「俺將此劍贈了你,你早提三尺殛蚩尤,莫教鬼哭與神愁。」


  三重

  注音: ㄙㄢ ㄔㄨㄥˊ
  拼音: sān chóng

地名。隸屬新北市三重區,隔淡水河與臺北市相望。民國三十六年,由蘆洲區分立。境內大小工廠林立,多屬輕工業及小型製造工廠。舊稱為「三重埔」。


  三楚

  注音: ㄙㄢ ㄔㄨˇ
  拼音: sān chǔ

地名。戰國楚地疆域遼闊,秦、漢時分為西楚、東楚、南楚,合稱為「三楚」。其說有二:(1)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稱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稱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稱為「南楚」。見《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2)南楚、東楚、西楚分別指江陵、吳、彭城。《漢書.卷一.高帝紀上》.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舊名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後多用以泛指湘、鄂一帶。《文選.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一七》:「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


  三川

  注音: ㄙㄢ ㄔㄨㄢ
  拼音: sān chuān

1.三條河的合稱:(1)西周指涇、渭、洛。《國語.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國吳.韋昭.注:「涇、渭、洛。」(2)東周指河、洛、伊。《戰國策.秦策一》:「親魏善楚,下兵三川。」

2.郡名。秦置,治滎陽,因其地有河、洛、伊三條河川,故稱為「三川」。漢改置河南郡。即今河南省北部黃河兩岸之地。

3.唐代稱劍南東、劍南西及山南西三道為「三川」。《新唐書.卷二〇一.文藝列傳上.杜審言》:「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三春

  注音: ㄙㄢ ㄔㄨㄣ
  拼音: sān chūn

1.春季孟春、仲春、季春三個月。《文選.嵇康.琴賦》:「若夫三春之初,麗服以時。」

2.季春。《文選.班固.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3.三年。《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遊跨三春,情固二秋。」唐.崔璞〈蒙恩除替將還京洛偶敘所懷因成六韻呈軍事院諸公郡中一二秀才〉詩:「兩載求人瘼,三春代受歸。」


  三從

 简化字:三从
  注音: ㄙㄢ ㄘㄨㄥˊ
  拼音: sān cóng

舊禮教中婦女應遵守的從父、從夫、從子三個規範。《儀禮.喪服》:「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三代

  注音: ㄙㄢ ㄉㄞˋ
  拼音: sān dài

1.夏、商、周三朝。《禮記.表記》:「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明.陳繼儒《李公子傳》:「已命更席,則陶觴瓦鼎,無非三代物,最近者亦秦漢銅器。」也稱為「三后」。

2.稱祖至孫三輩。如:「三代同堂」。唐.王維〈李陵詠〉:「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也稱為「三輩子」。

3.曾祖、祖父、父的總稱。


  散誕

 简化字:散诞
  注音: ㄙㄢˇ ㄉㄢˋ
  拼音: sǎn dàn

優閒、舒散放誕。宋.吳潛〈八聲甘州.記高岡〉詞:「我亦歸來巖壑,正不妨散誕,笑口頻開。」元.史九敬先《莊周夢》第一折:「世人多慮我無憂,一片身心得自由;散誕清閑無個事,臥吹風管月明秋。」也作「散淡」、「散蕩」。


  三黨

 简化字:三党
  注音: ㄙㄢ ㄉㄤˇ
  拼音: sān dǎng

1.父族、母族、妻族。《儒林外史》第五回:「明日只做我兩人出的,備十幾席,將三黨親都請到了,趁舍妹眼見,你兩口子同拜天地祖宗。」

2.宋哲宗時朝臣間的洛、蜀、朔三黨。洛黨以程頤為首,蜀黨以蘇軾為首,朔黨以劉摯為首。


  三到

  注音: ㄙㄢ ㄉㄠˋ
  拼音: sān dào

讀書時的眼到、口到、心到。宋.朱熹.《訓學齋規.讀書寫文字.第四》:「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三德

  注音: ㄙㄢ ㄉㄜˊ
  拼音: sān dé

1.三種品德。《書經.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2.具有至德、敏德、孝德的三長老。《大戴禮記.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漢.戴德.注:「三德,三老也。」


  三等

  注音: ㄙㄢ ㄉㄥˇ
  拼音: sān děng

第三級。如:「三等客車」。


  三諦

 简化字:三谛
  注音: ㄙㄢ ㄉㄧˋ
  拼音: sān dì

佛教用語。指空諦、假諦和中諦。空諦,指現象沒有實體;假諦,指現象只是幻有;中諦,指現象是既非無也非有的方式存在。《摩訶止觀.卷一下》:「以未聞三諦,全不識佛法。」


  散地

  注音: ㄙㄢˇ ㄉㄧˋ
  拼音: sǎn dì

1.閒散的地位。唐.岑參〈虢中酬陝西甄判官見贈〉詩:「微才棄散地,拙宦慚清時。」《資治通鑑.卷二四二.唐紀五十八.穆宗長慶二年》:「諫官爭上言:『時未偃兵,度有將相全才,不宜置之散地。』」

2.士卒易於逃散的地方。《史記.卷九一.黥布傳》:「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諸侯戰其地為散地。今別為三,彼敗吾一軍,餘皆走,安能相救!」


  三典

  注音: ㄙㄢ ㄉㄧㄢˇ
  拼音: sān diǎn

輕、中、重三種刑法法典。《周禮.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


  三冬

  注音: ㄙㄢ ㄉㄨㄥ
  拼音: sān dōng

1.冬季的三個月。指孟冬(陰曆十月)、仲冬(陰曆十一月)、季冬(陰曆十二月)。

2.三個冬季,即三年。《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三毒

  注音: ㄙㄢ ㄉㄨˊ
  拼音: sān dú

佛教謂貪愛、瞋恚、愚痴三種心態上的缺點。南朝梁.蕭衍〈遊鍾山大愛敬寺〉:「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燒然。」


  三讀

 简化字:三读
  注音: ㄙㄢ ㄉㄨˊ
  拼音: sān dú

立法機構議決法案的程序。即一讀會、二讀會和三讀會。法案經三讀表決通過後即完成立法程序。


  三端

  注音: ㄙㄢ ㄉㄨㄢ
  拼音: sān duān

文士的筆端、武士的鋒端、辯士的舌端合稱為「三端」。《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南朝梁.簡文帝〈舌賦〉:「夫三端所貴,三寸著名。」


  三多

  注音: ㄙㄢ ㄉㄨㄛ
  拼音: sān duō

1.多福、多壽、多男子的祝頌之辭。語本《莊子.天地》:「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

2.作文三要事:多看、多做、多商量。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永叔謂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3.學者的三件要事:看讀多,持論多、著述多。《通俗編.祝誦》引《玉海》:「楊文莊公言曰:『學者當取三多,乃看讀多,持論多,著述多也。』」


  三二

  注音: ㄙㄢ ㄦˋ
  拼音: sān èr

形容少量。《水滸傳》第一五回:「以定是嫌少。你便再與他三二斗米去。」


  散發

 简化字:散发
  注音: ㄙㄢˋ ㄈㄚ
  拼音: sàn fā
 相反词:蘊蓄、收集

散布、發出。如:「散發傳單」、「蘭花散發出陣陣清香。」


  散髮

 简化字:散发
  注音: ㄙㄢˋ ㄈㄚˇ
  拼音: sàn fǎ

1.披髮。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詩:「散髮乘夕涼,開軒臥閒敞。」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2.比喻解冠隱居。《後漢書.卷四五.袁安傳》:「延熹末,黨事將作,閎遂散髮絕世,欲投跡深林。」《南史.卷四七.虞玩之傳》:「虞公散髮海隅,同古人之美,而東都之送,殊不藹藹。」


  糝飯

 简化字:糁饭
  注音: ㄙㄢˇ ㄈㄢˋ
  拼音: sǎn fàn

米飯。《董西廂》卷二:「裹一頂紅巾,珍珠如糝飯。」


  三幡

  注音: ㄙㄢ ㄈㄢ
  拼音: sān fān

比喻色、色空、觀三者。道家認為此三者最易搖動人心。《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清.姚鼐〈九月八日偕葉治三陳碩士從弟儀筐姪彥卬謁明孝陵游覽靈谷寺晤其方丈僧祇園〉詩:「寘彼萬古懷,企此三幡通。」


  三藩

  注音: ㄙㄢ ㄈㄢˊ
  拼音: sān fán

1.清初明之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皆封為藩王,號稱為「三藩」。

2.清人稱明福、唐、桂三王為「三藩」。


  三反

  注音: ㄙㄢ ㄈㄢˇ
  拼音: sān fǎn

1.三種自相矛盾的行為。《三國志.卷一三.魏書》:「王肅直諒多聞。」南朝宋.裴松之.注:「劉寔以為肅方於事上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榮貴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此三反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卞望之云:『郗公體中有三反:方於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貞,大脩計校,二反。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

2.三次反叛。《晉書.卷八四.列傳.劉牢之》:「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

3.三次往返。《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孟嘗君相齊,其舍人魏子為孟嘗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

4.天子親耕時,鋤土三次稱為「三反」。漢.班固《白虎通.卷四.耕桑》:「天子耕東田,而三反之。」


  三防

  注音: ㄙㄢ ㄈㄤˊ
  拼音: sān fáng

大陸地區用語:(1)指防旱、防風、防澇。(2)指對核子、生物、化學武器的防護。


  三分

  注音: ㄙㄢ ㄈㄣ
  拼音: sān fēn

1.十分之三,表示一部分的意思。《紅樓夢》第四六回:「鴛鴦聽了,心中已猜著三分,不覺紅了臉。」

2.分裂為三。《文選.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墳

 简化字:三坟
  注音: ㄙㄢ ㄈㄣˊ
  拼音: sān fén

傳說中上古時代的書籍。漢.孔安國〈書經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釆靡追。」


  三伏

  注音: ㄙㄢ ㄈㄨˊ
  拼音: sān fú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每十日為一伏,分別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時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熱。」《紅樓夢》第六七回:「今年三伏裡雨水少,這果子樹上都有蟲。」

2.三重伏兵。《舊唐書.卷一二一.僕固懷恩傳》:「瑒令高彥崇、渾日進、李光逸等設三伏以待之,賊半渡,伏發,合擊而走之。」


  三釜

  注音: ㄙㄢ ㄈㄨˇ
  拼音: sān fǔ

一釜為六斗四升,三釜比喻微薄的俸祿。《莊子.寓言》:「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而不洎,吾心悲。」


  三輔

 简化字:三辅
  注音: ㄙㄢ ㄈㄨˇ
  拼音: sān fǔ

漢代治理京畿地區的三個職官,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後亦指京師附近之地。《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於是漢發三輔罪人,因巴蜀士數萬人,遣兩將軍郭昌、衛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漢書.卷五.景帝紀》:「三輔舉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請之。」


  三副

  注音: ㄙㄢ ㄈㄨˋ
  拼音: sān fù

船員的職務名稱。次於二副,掌管航用儀器、圖書等。


  三復

 简化字:三复
  注音: ㄙㄢˋ ㄈㄨˋ 
  拼音: sàn fù

反覆誦讀。《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散福

  注音: ㄙㄢˋ ㄈㄨˊ
  拼音: sàn fú

分配、分享祭祀過的物品,以沾享福分。《水滸傳》第一五回:「六籌好漢正在堂後散福飲酒。」《初刻拍案驚奇》卷二〇:「那日燒過了紙,眾牢子們都去吃酒散福,從下午吃起,直吃到黃昏時候,一個個酩酊爛醉。」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552 页数: 5/39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