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心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ㄏㄢ
  拼音: hān




愚笨、痴傻。如:「憨痴」、「憨笑」。



天真、樸實。如:「憨直」、「憨厚」、「憨態」、「憨狀可掬」。


  

  部首:邑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1.地名。參見「邗溝」條。

2.姓。如漢代有邗侯。


  

  部首: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櫻桃。《玉篇.木部》:「梒,今謂之櫻桃也。」


  

  部首:邑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參見「邯鄲」條。


  

  部首:凵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1.舌頭。《說文解字.𢎘部》:「函,舌也。」

2.鎧甲、護身甲。《周禮.冬官考工記》:「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函,鎧也。」

3.匣、盒子。如:「劍函」、「鏡函」、「石函」。《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4.套子、封套。如:「全書共十函」。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時見宮人出六十餘函,於億歲殿曝之,多裝以鏤牙軸、紫羅褾。」

5.書信、信件。如:「來函」、「函件」。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唐.李商隱〈隋宮〉詩:「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6.現行公文的一類。用於各級機關公文往返,或人民與機關間的申請與答覆。如:「公函」、「申請函」。




1.包容、容納。《詩經.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漢.鄭玄.箋:「函,含也。」《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唐.顏師古.注:「函,容也。」

2.用木盒盛裝,並加以密封。《戰國策.燕策三》:「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傳.序》:「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

3.陷入。《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唐.柳宗元〈古東門行〉:「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


  

  部首:大
部外笔画:2
 总笔画:5
  注音: ㄏㄤ
  拼音: hāng




用來敲打地基,使其結實的工具。如:「木夯」、「石夯」、「鐵夯」。



1.脹滿、鼓脹。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怎敢來俺莊上,不由的忿氣夯胸膛。」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二折:「氣夯破肚別人行怎又不敢提?獨自向銀蟾底。」

2.北方方言。指用力以肩扛物。如:「夯行李」。明.凈善重集.禪林寶訓一:「自家閨閣中物不肯放下,返累及他人擔夯,無乃大勞乎!」

3.用夯砸地。如:「夯實」、「夯地」。


  

  部首:辵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ㄏㄤˊ
  拼音: háng




1.野獸經過所留下的痕跡。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宋.黃庭堅〈上大蒙籠〉詩:「苦竹參天大石門,虎迒兔蹊聊倚息。」

2.道路。《文選.張衡.西京賦》:「結罝百里,迒杜蹊塞。」三國吳.薛綜.注:「迒,道也。」

3.車行的痕跡。《文選.張衡.東京賦》:「軌塵掩迒,匪疾匪徐。」


  

  部首:木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ㄏㄤˊ
  拼音: háng




1.舟、船。通「航」。《楚辭.屈原.九章.惜誦》:「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絕浮渚而涉流沙。」

2.大陸地區杭州的簡稱。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3.姓。如漢代有杭徐。




渡水。通「航」。《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部首:肉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ㄏㄤˊ
  拼音: háng




咽喉。《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縱上不殺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絕肮,遂死。」


  

  部首:虫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0
  注音: ㄏㄤˊ
  拼音: háng




1.一種野蠶。蛾類的幼蟲,食蕭葉為生。《爾雅.釋蟲》:「蚢,蕭繭。」宋.邢昺.疏:「食蕭葉作繭者名蚢。」

2.大貝。《文選.郭璞.江賦》:「紫蚢如渠,洪蚶專車。」李善注引《爾雅》曰:「大貝曰蚢。」


  

  部首:舟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0
  注音: ㄏㄤˊ
  拼音: háng




1.舟、船。《文選.左思.吳都賦》:「於是乎長鯨吞航,修鯢吐浪。」元.馬致遠〈壽陽曲.遠浦帆歸〉曲:「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

2.連舟而成的浮橋。《淮南子.氾論》:「古者大川名谷,衝絕道路,不通往來也,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




船、飛機等的行走。如:「領航」、「巡航」、「導航」。唐.韓愈〈答張徹〉詩:「疊雪走商嶺,飛波航洞庭。」


  

 简化字:颃
  部首:頁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3
  注音: ㄏㄤˊ
  拼音: háng




鳥向下飛。《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頡之頏之。」漢.毛亨.傳:「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


  

  部首:艸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ㄏㄠ
  拼音: hāo




菊科艾屬植物的通稱。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青蒿、白蒿等數種。《爾雅.釋草》:「蘩之醜,秋為蒿。」晉.郭璞.注:「醜,類也。春秋各有種名,至秋老成,皆通呼為蒿。」



消失、消耗。通「耗」。《國語.楚語上》:「若斂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樂而有遠心,其為惡也甚也。」三國吳.韋昭.注:「蒿,耗也。」



氣體蒸出的樣子。《禮記.祭義》:「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萋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漢.鄭玄.注:「蒿,謂氣烝出貌也。」


  

  部首:口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ㄏㄠ
  拼音: hāo




呼叫。《集韻.平聲.爻韻》:「詨,吳人謂叫呼為詨,或作嚆。」


  

  部首:艸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
  注音: ㄏㄠ
  拼音: hāo




1.拔除雜草。《說文解字.艸部》:「薅,披田草也。」

2.泛指拔掉。如:「薅鬍鬚」、「薅下幾根頭髮。」


  

  部首:毛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ㄏㄠˊ
  拼音: háo




1.細而尖的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2.毛筆。如:「狼毫」。《紅樓夢》第八七回:「便叫雪雁將外邊桌上筆硯拿來,濡墨揮毫,賦成四疊。」

3.公制中表示度、量、衡等單位的千分之一。如:「毫米」、「毫克」、「毫安培」。

4.秤或戥子桿上的提繩。為秤鉤或秤盤與秤錘間的支點。分頭毫、二毫、三毫。

5.俗稱輔幣一角為「一毫」。

6.姓。如漢代有毫康。




極小、極細微。漢.王充《論衡.案書》:「采毫毛之善,貶纖芥之惡。」



一點點。如:「毫不在意」、「毫無頭緒」、「毫不相干」。


  

  部首:豕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4
  注音: ㄏㄠˊ
  拼音: háo




1.參見「豪豬」條。

2.才德智能出眾的人。如:「英豪」、「文豪」。《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傳》:「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

3.統帥、魁首。《後漢書.卷八七.西羌傳.羌無弋爰劍傳》:「諸羌見爰劍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為豪。」

4.有錢有勢或仗勢橫行的人。如:「富豪」、「土豪劣紳」。

5.細長的毛。通「毫」。《商君書.弱民》:「今離婁見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

6.姓。如宋代有豪彥。




1.爽快、沒有拘束的。如:「豪邁」、「豪放」。《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

2.勢大而量多的。如:「豪雨」。宋.陸游〈雪夜〉詩:「三更天地闇,雪急風愈豪。」

3.奢華。如:「豪華」。




強橫、橫暴。《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故大賈畜家不得豪奪吾民矣。」


  

  部首:水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ㄏㄠˊ
  拼音: háo




護城河。《文選.江淹.雜體詩.劉太尉》:「飲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水滸傳》第六一回:「城高地險,塹闊濠深。」


  

  部首:土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ㄏㄠˊ
  拼音: háo




1.護城河。《集韻.平聲.豪韻》:「壕,城下池,通作濠。」唐.許渾〈故洛城〉詩:「鴉噪暮雲歸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2.戰場上所挖掘的深溝。如:「戰壕」、「防空壕」。


  

  部首:口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ㄏㄠˊ
  拼音: háo




1.鳴叫。宋.梅堯臣〈九月五日夢歐陽永叔〉詩:「雞嚎天欲白,向者猶疑真。」

2.本指有聲無淚的哭號,後泛指大聲哭號。如:「乾嚎」、「嚎啕」、「鬼哭神嚎」。《西遊記》第三九回:「哭有幾樣,若乾著口喊,謂之嚎。」


  

 简化字:蚝
  部首:虫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0
  注音: ㄏㄠˊ
  拼音: háo




動物名。即牡蠣。雙殼綱牡蠣科。產於淺海中,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如:「生蠔」、「蠔油」。


  

  部首:口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 ㄏㄠˊ
  拼音: háo




1.吼叫。如:「狼嗥」。《左傳.襄公十四年》:「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2.大聲號哭。如:「嗥叫」。《莊子.庚桑楚》:「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部首:白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1.白、潔白。如:「皓髮」、「明眸皓齒」。《漢書.卷四〇.張良傳》:「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白,衣冠甚偉。」唐.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詞:「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

2.光明、明亮。如:「皓月當空」。唐.杜牧〈長安夜月〉詩:「寒光垂靜夜,皓彩滿重城。」宋.姜夔〈踏莎行.燕燕輕盈〉詞:「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姓。如春秋時越國有皓進。


  

  部首:水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參見「澔汗」條。


  

  部首:水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波光閃耀。參見「滈滈」條。



河川名。即滈水。在大陸地區陝西省長安縣南。上接滈池,北流入渭河。河道今已湮滅,不可辨視。


  

  部首:白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5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潔白。同「皓」。《孟子.滕文公上》:「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部首:艸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物體縮小變形而不平。《玉篇.艸部》:「藃,耗也,縮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是故以火養其陰而齊諸其陽,則轂雖敝不藃。」


  

  部首:白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5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1.潔白光亮。《說文解字.日部》:「皞,皓旰也。」清.段玉裁.注:「皓旰,謂絜白光明之貌。」宋.楊澤民〈四園竹.殘霞殿雨〉詞:「殘霞殿雨,皞氣入窗扉。」

2.心胸舒暢。《孟子.盡心上》:「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二:「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皞皞而不自知。」


  

 简化字:颢
  部首:頁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21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1.白而發亮。《說文解字.頁部》:「顥,白貌。」唐.柳宗元〈夢歸賦〉:「圓方混而不形兮,顥醇白之霏霏。」

2.廣大、博大。通「皓」。《廣韻.上聲.皓韻》:「顥,大也。」唐.權德輿〈嚴陵釣臺下作〉詩:「心靈棲顥氣,纓冕猶緇塵。」


  

 简化字:灏
  部首:水
部外笔画:21
 总笔画:24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豆漿。《說文解字.水部》:「灝,豆汁也。」



1.水勢盛大。泛指盛大。通「浩」。漢.揚雄《法言.問神》:「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滌之,灝灝乎其莫之禦也。」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2.明淨、潔淨。唐.王建〈從元太守夏讌西樓〉詩:「高風涼氣來,灝景沉清源。」


  

  部首:日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1.廣大無邊際的天。《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上達蒼昊,下及川泉。」宋.蘇軾〈再和潛師〉詩:「且撼長條餐落英,忍飢未擬窮呼昊。」

2.姓。如明代有昊十九。




廣大。如:「昊天罔極」。


  

  部首:禾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一種稻類植物。《說文解字.禾部》:「秏,稻屬。伊尹曰:『飯之美者,元山之禾,南海之秏。』」



減少。同「耗」。《廣韻.去聲.號韻》:「秏,減也。俗作耗。」《周禮.冬官考工記.𣓨氏》:「𣓨氏為量,改煎金錫則不秏。」唐.賈公彥.疏:「秏,減也。」


  

  部首:耒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0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1.減損。如:「損耗」、「虧耗」。《莊子.達生》:「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今百姓遭難,戶口耗少,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

2.消費、花費。如:「耗資」、「消耗」。《文選.曹植.七啟》:「耗精神乎虛廓,廢人事之紀經。」李善注引〈蒼頡篇〉曰:「耗,消也。」

3.拖延。如:「耗時間」、「我沒空跟你在這裡窮耗。」




消息、音信。如:「噩耗」、「死耗」、「音耗」、「聞耗震驚」。《董西廂》卷七:「自是至秋,杳無一耗。」


  

  部首:水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ㄏㄠˋ
  拼音: hào




1.水勢盛大。明.張自烈《正字通.水部》:「浩,大水盛貌。」如:「浩瀚江河」、「水勢浩淼」。《書經.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2.大、廣大。如:「浩劫」、「浩氣長存」。唐.韋應物〈夕次盱眙縣〉詩:「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明.宋濂〈謝翱傳〉:「然其志汗漫超越,浩不可禦。」

3.繁多、眾多。如:「費用浩繁」、「浩如煙海」。

4.參見「浩浩」條。




姓。如漢代有浩賞。


  

  部首:水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ㄕㄚ
  拼音: shā




1.細碎的石粒。如:「風沙」、「泥沙」、「飛沙走石」。也稱為「沙子」。

2.水邊的土地。《詩經.大雅.鳧鷖》:「鳧鷖在沙,公尸來燕來宜。」漢.毛亨.傳:「沙,水旁也。」

3.細碎而呈顆粒狀的東西。如:「豆沙」、「金沙」、「鐵沙」。

4.姓。如宋代有沙世堅。




聲音嘶啞。如:「沙啞」。《周禮.天官.內饔》:「鳥皫色而沙鳴。」.漢.鄭玄.注:「沙,澌也。」



1.瓜果過度成熟,使肉質鬆散而呈微粒。如:「沙瓤的西瓜。」

2.粗糙呈顆粒狀的。如:「沙紙」。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




語尾助詞。同「唦」。相當於「啊」。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一折:「不因你個小名兒沙,他怎肯誤入桃源?」


  

  部首:石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注音: ㄕㄚ
  拼音: shā




1.細碎的石粒。如:「飛砂走石」。

2.細碎呈顆粒狀的物質。同「沙」。如:「礦砂」、「鐵砂」。

3.參見「朱砂」條。


  

  部首:口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ㄕㄚ
  拼音: shā




語尾助詞。相當於「啊」。《董西廂》卷七:「他別求了婦,你只管裡守志唦,當甚貞烈?」


  

  部首:犬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ㄕㄚ
  拼音: shā




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之一。多分布在大陸地區廣西一帶。


  

 简化字:纱
  部首:糸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0
  注音: ㄕㄚ
  拼音: shā




1.輕軟細薄的絲織品。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亳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紅樓夢》第一〇五回:「綢緞一百三十卷,紗綾一百八十卷。」

2.經緯線稀疏或有小孔的紡織物。如:「窗紗」、「鐵紗」。

3.用綿、麻紡成的細絲。如:「棉紗」、「紡紗」。唐.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用紗製成的。如:「紗帽」、「紗罩」。


  

  部首:辵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ㄕㄚ
  拼音: shā




邏逤:城市名。唐代時吐蕃的都城。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6662 页数: 5/417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