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èr
  餌釣

 简化字:饵钓
  注音: ㄦˇ ㄉㄧㄠˋ
  拼音: ěr diào

用餌釣魚。《後漢書.卷八三.方術傳下.左慈傳》:「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


  耳朵

  注音: ㄦˇ ˙ㄉㄨㄛ
  拼音: ěr duo

1.人與動物的耳,俗稱為「耳朵」。《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聽在耳朵裡,忙叫長隨去問那走堂的。」《老殘遊記》第一四回:「耳朵裡不住的聽了說:『這水可真了不得!』」

2.指形狀或位置像耳朵的東西。《水滸傳》第八回:「董超去腰裡解下一雙新草鞋,耳朵並索兒卻是麻編的,叫林冲穿。」

3.指探聽消息的人。如:「我總疑心他是對方派來我們這裡做耳朵的。」


  兒兒

 简化字:儿儿
  注音: ㄦˊ ㄦˊ
  拼音: ér ér

孩兒。宋.辛棄疾〈鵲橋仙.朱顏暈酒〉詞:「人間八十最風流,長帖在、兒兒額上。」宋.劉辰翁〈一翦梅.人生總受業風吹〉詞:「三歲兒兒,八十兒兒。」


  耳耳

  注音: ㄦˇ ㄦˇ
  拼音: ěr ěr

1.爾爾,盛多的樣子。《詩經.魯頌.閟宮》:「龍旂承祀,六轡耳耳。」

2.挺立的樣子。宋.梅堯臣〈得餘干李尉書錄示唐人于越亭詩因以寄題〉:「南斗戛湖波不起,長刀剡峰碧耳耳。」

3.不滿足的語詞,相當於如此、而已。如:「素聞他膽識過人,今見不過耳耳。」


  爾爾

 简化字:尔尔
  注音: ㄦˇ ㄦˇ
  拼音: ěr ěr

漫應的聲音,猶言如此如此。如:「不過爾爾」。《晉書.卷六〇.張方傳》:「王若問卿,但言爾爾。不然,必不免禍。」《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


  耳房

  注音: ㄦˇ ㄈㄤˊ
  拼音: ěr fáng

正房兩旁的小屋。《水滸傳》第五回:「胡亂教師父在外面耳房中歇一宵。夜間如若外面熱鬧,不可出來窺望。」《紅樓夢》第三回:「王夫人時常居坐宴息,亦不在這正室,只在東邊的三間耳房內。」


  二房

  注音: ㄦˋ ㄈㄤˊ
  拼音: èr fáng

1.家族中排行第二的一支。《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都是太夫人的地葬的不好,只發大房,不發二房。」

2.小老婆、妾。《紅樓夢》第六四回:「叔叔既這麼愛他,我給叔叔作媒,說了做二房,如何?」


  二分

  注音: ㄦˋ ㄈㄣ
  拼音: èr fēn

1.春分和秋分。《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文選.左思.魏都賦》:「闡鉤繩之筌緒,承二分之正要。」

2.一分為二。《文選.郭璞.江賦》:「源二分於峮崍,流九派乎潯陽。」

3.二份。宋.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花〉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耳風

 简化字:耳风
  注音: ㄦˇ ˙ㄈㄥ
  拼音: ěr feng

傳聞。如:「這個人近來很不檢點,我也有些耳風。」


  耳福

  注音: ㄦˇ ㄈㄨˊ
  拼音: ěr fú

能享受聆聽美好的音樂、演講等的福運。如:「這場演奏會將由大師執琴,樂迷們可一飽耳福了。」


  二伏

  注音: ㄦˋ ㄈㄨˊ
  拼音: èr fú

夏至後第四庚日。也稱為「中伏」。


  二府

  注音: ㄦˋ ㄈㄨˇ
  拼音: èr fǔ

1.宋時因中書省、樞密院分掌文武二權,故稱為「二府」。

2.明、清時俗稱各府同知為「二府」。《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安東做了二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轉了個二府,今年纔陞到這裡。」


  二副

  注音: ㄦˋ ㄈㄨˋ
  拼音: èr fù

1.河海航行中管理全船事務,職位次於大副的人。

2.樂器名。一種胡琴,裝兩條弦線,比京胡稍長,發出的聲音較低沉。


  而夫

  注音: ㄦˊ ㄈㄨ
  拼音: ér fū

凡夫、鄙夫。《莊子.列禦寇》:「如而夫者,一命而呂鉅。」


  兒夫

 简化字:儿夫
  注音: ㄦˊ ㄈㄨ
  拼音: ér fū

稱謂。婦人稱自己的丈夫。《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三五出》:「喜到宸京,涉山川萬般愁悶。兒夫見免縈奴方寸,未知是何處深藏見在身?」《劉知遠諸宮調.第二》:「三娘又怎知,與兒夫何日相遇?」


  兒歌

 简化字:儿歌
  注音: ㄦˊ ㄍㄜ
  拼音: ér gē
 相似词:童謠

為兒童所創作的歌謠。以言語淺白,容易記憶,韻律活潑為特色。著名兒歌有〈兩隻老虎〉、〈三輪車〉、〈妹妹背著洋娃娃〉等。


  爾格

 简化字:尔格
  注音: ㄦˇ ㄍㄜˊ
  拼音: ěr gé

量詞。物理上計算功的單位。為英語erg的音譯。以一達因的力,作用於物體,使其沿該力的方向移動一公分的功,稱為「一耳格」。也稱「一爾格」。


  二哥

  注音: ㄦˋ ㄍㄜ
  拼音: èr gē

稱謂。稱兄弟間排行第二的哥哥。


  二根

  注音: ㄦˋ ㄍㄣ
  拼音: èr gēn

佛教上指男、女性的性器官。男性的性器官為男根,女性的性器官為女根。《法苑珠林》卷二:「由二根殊形,相亦異。」


  耳根

  注音: ㄦˇ ㄍㄣ
  拼音: ěr gēn

1.耳邊。如:「耳根清淨。」《紅樓夢》第七七回:「又向迎春耳根說:『好歹打聽我受罪,替我說個情兒,就是主僕一場。』」

2.耳的根部。如:「她的短髮與耳根齊。」

3.佛教用語。指聽覺神經。為六根之一。《大智度論》卷一:「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用意識聞耶?」


  耳垢

  注音: ㄦˇ ㄍㄡˋ
  拼音: ěr gòu

為外耳道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或蠟狀物質,和外耳道皮膚剝落上皮混合後的產物。也稱為「耳垢」,俗稱為「耳屎」。


  耳蝸

 简化字:耳蜗
  注音: ㄦˇ ㄍㄨㄚ
  拼音: ěr guā

內耳中的螺旋形骨管。頂小底大,形似蝸牛外殼,因而得名。管內含有感音裝置,是聽覺的主要部分。


  耳光

  注音: ㄦˇ ㄍㄨㄤ
  拼音: ěr guāng

在臉頰上打一巴掌。《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放了一隻手,看著和尚臉上,只一拍,打個大耳光。」《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我們少爺今天出去,一定吃了人家兩個耳光沒有回手,所以那般動怒。」也作「刮子」、「聒子」、「耳刮子」、「耳聒子」、「耳摑子」。


  貳廣

 简化字:贰广
  注音: ㄦˋ ㄍㄨㄤˇ
  拼音: èr guǎng

副車。《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貳廣,上之登御,邢公、盧蒲癸為右。」


  二櫃

 简化字:二柜
  注音: ㄦˋ ㄍㄨㄟˋ
  拼音: èr guì

當鋪中地位次於頭櫃的掌櫃。


  耳郭

  注音: ㄦˇ ㄍㄨㄛ
  拼音: ěr guō

外耳的外圍部分。主要由軟骨構成,有收集聲波的作用。


  洱海

  注音: ㄦˇ ㄏㄞˇ
  拼音: ěr hǎi

湖泊名。位於雲南省大理縣城東。由洱水積匯而成,長約四十公里,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公里,湖形如大佛耳朵,故稱為「洱海」。風景甚佳,是雲南省西部最大的湖。


  二漢

 简化字:二汉
  注音: ㄦˋ ㄏㄢˋ
  拼音: èr hàn

傭工、幫手。《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隨後一個人,後面帶著一個二漢,手裡拿著一個拜匣。」


  耳毫

  注音: ㄦˇ ㄏㄠˊ
  拼音: ěr háo

戲劇中或繪畫上,形容粗野的人,在耳際所加飾的豎起的毛,稱為「耳毫」。


  而何

  注音: ㄦˊ ㄏㄜˊ
  拼音: ér hé

1.如何。《左傳.昭公四年》:「牛謂叔孫見仲而何?」

2.是什麼。《漢書.卷八八.儒林傳.轅固傳》:「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


  而後

 简化字:而后
  注音: ㄦˊ ㄏㄡˋ
  拼音: ér hòu
 相似词:爾後

1.以後。《論語.泰伯》:「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2.然後。《左傳.桓公六年》:「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爾後

 简化字:尔后
  注音: ㄦˇ ㄏㄡˋ
  拼音: ěr hòu
 相似词:而後

今後、從此以後。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卷五:「雖然,爾後自當少差。勤於田作,漁採治生。留此殼去,以貯米穀,常可不乏。」唐.蔣防《霍小玉傳》:「爾後往往暴加捶楚,備諸毒虐,竟訟於公庭而遣之。」


  二乎

  注音: ㄦˋ ㄏㄨ
  拼音: èr hū

北平方言:(1)猶豫畏縮的樣子。(2)希望不大、沒什麼指望。


  二胡

  注音: ㄦˋ ㄏㄨˊ
  拼音: èr hú

樂器名,擦弦樂器。張二弦,常以五度定弦,木製琴桿,琴筒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蒙以蟒皮,皮上置琴馬。用竹製弓桿,張以馬尾,穿於兩弦之間演奏,屬胡琴類樂器之中音樂器。早期因流行於江南一帶,也稱為「南胡」。經常用於獨奏或合奏,屬於國樂樂團當中最主要的擦弦樂器。


  二話

 简化字:二话
  注音: ㄦˋ ㄏㄨㄚˋ
  拼音: èr huà

別的話,不同或反對的意見。如:「只要你同意,我絕無二話。」


  兒化

 简化字:儿化
  注音: ㄦˊ ㄏㄨㄚˋ
  拼音: ér huà

一字後附「兒」字語尾,讀時「兒」與前字相拼,成捲舌韻,相拼時有種種變化,稱為「兒化」。如圈兒不讀作ㄑㄩㄢㄦˊ而讀作ㄑㄩㄚㄦ,牌兒不讀作ㄆㄞㄦˊ而讀作ㄆㄚˊㄦ。


  耳環

 简化字:耳环
  注音: ㄦˇ ㄏㄨㄢˊ
  拼音: ěr huán
 相似词:耳飾

1.耳朵上的飾物。《老殘遊記》第二回:「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也稱為「耳墜子」。

2.古代的飲酒器。橢圓形,兩側各有一半月型的耳。多為漆器,盛行於漢、晉。


  二皇

  注音: ㄦˋ ㄏㄨㄤˊ
  拼音: èr huáng

伏羲氏與神農氏。《淮南子.原道》:「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漢.高誘.注:「二皇,伏羲、神農也。」


  二黃

 简化字:二黄
  注音: ㄦˋ ㄏㄨㄤˊ
  拼音: èr huáng

一種戲曲的聲腔。相傳起於安徽,傳至江西宜黃演變而成。一說源自安徽四平腔,傳至湖北發展成二黃腔。以胡琴伴奏,曲調流暢平和,節奏穩定,有婉轉端凝的特色。與西皮腔合稱為「皮黃」,為平劇、粵劇等戲曲的用樂系統。也作「二簧」。


  二簧

  注音: ㄦˋ ㄏㄨㄤˊ
  拼音: èr huáng

一種戲曲聲腔。參見「二黃」條。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2158 页数: 5/54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