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子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ㄏㄞˊ
  拼音: hái




1.小兒笑。通「咳」。《說文解字.口部》:「咳,小兒笑也。孩,古文咳從子。」《老子》第二〇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2.視同嬰兒。《老子》第四九章:「歙歙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1.小兒、幼童。如:「小孩」、「孩童」。《文選.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2.姓。如遼代有孩里。




幼小。《禮記.月令》:「毋覆巢,毋殺孩蟲。」


  

  部首:骨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6
  注音: ㄏㄞˊ
  拼音: hái




1.脛骨、小腿骨。《說文解字.骨部》:「骸,脛骨也。」清.段玉裁.注:「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胲。然則正謂脛骨為骸矣。」

2.骨的通稱。《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漢.何休.解詁:「骸,人骨也。」唐.李白〈南奔書懷〉詩:「舟中指可掬,城上骸爭爨。」

3.身體、軀體。如:「形骸」、「屍骸」、「遺骸」。《呂氏春秋.孟春紀.重己》:「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


  

  部首:水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ㄏㄞˇ
  拼音: hǎi




1.地球上鄰接大陸而小於洋的水域。如:「南海」、「黃海」、「地中海」。

2.海水。《漢書.卷四九.鼂錯傳》:「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

3.內陸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中南海」。

4.積聚眾廣的人或物。如:「棉海」、「人海」、「火海」、「花海」。

5.領域、淵藪。如:「苦海無邊」、「學海無涯」。宋.陸游〈休日感興〉詩:「宦海風波實飽經,久將人世寄郵亭。」

6.荒遠之地。《周禮.夏官.校人》:「凡將事于四海山川,則飾黃駒。」漢.鄭玄.注:「四海,猶四方也。」

7.較寬大的器皿。如:「茶海」、「酒海」。

8.姓。如金代有海里。




巨大的。如:「海派」、「海量」、「海口」。



1.任意的、漫無目標的。《紅樓夢》第七回:「他比不得咱們家的孩子們,胡打海摔的慣了。」《海上花列傳》第九回:「阿珠、阿金大都跟著海罵。蓮生氣得怔怔的,半晌說不出話。」

2.狠狠的、嚴重的。如:「他嚴重怠工,所以被老闆海刮了一頓。」


  

  部首:手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1.保衛。同「捍」。《書經.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于艱。」漢.孔安國.傳:「扞我於艱難,謂救周誅犬戎。」唐.柳宗元〈封建論〉:「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扞城。」

2.抵禦。同「捍」。《呂氏春秋.恃君覽.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扞寒暑。」漢.高誘.注:「扞,禦也。」

3.違反。《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三折:「檢生死輪迴案,是誰人敢把這天條扞。」




古代射手保護手臂的皮製袖套。《漢書.卷九〇.酷吏傳.尹賞傳》:「而鮮衣凶服被鎧扞兵者,悉籍記之。」唐.顏師古.注:「扞,臂衣也。」


  

  部首:日
部外笔画:3
 总笔画:7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長久不下雨的情形。與「澇」相對。《字彙.日部》:「旱,亢陽不雨。」如:「防旱」、「抗旱」。漢.鼂錯〈論貴粟疏〉:「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有之旱。」



1.乾的、缺水的。如:「氣候乾旱」。唐.來鵠〈雲〉詩:「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

2.屬陸地交通的。《儒林外史》第八回:「真乃是慌不擇路,趕了幾日旱路,又搭船走。」


  

  部首:心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1.勇猛、勇敢。《說文解字.心部》:「悍,勇也。」《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郭解傳》:「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傳.論曰》:「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

2.凶暴不講理。如:「悍婦」。《韓非子.說林下》:「有與悍者鄰,欲賣宅而避之。」《聊齋志異.卷六.馬介甫》:「妻尹氏奇悍,少迕之,輒以鞭撻從事。」

3.強勁、猛烈。《淮南子.兵略》:「故水激則悍,矢激則遠。」《史記.卷一〇五.扁鵲倉公傳》:「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

4.睜大的、眼睛突出的。《文選.潘岳.射雉賦》:「奮勁骹以角槎,瞵悍目以旁睞。」




凶惡、殘暴的人或事。如:「馴悍」。《荀子.王制》:「抃急禁悍,防淫除邪。」


  

  部首:手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1.保衛、護衛。《集韻.去聲.翰韻》:「扞,衛也。或作捍。」如:「捍衛國土」。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

2.阻止、抵禦。《禮記.祭法》:「能禦大菑而祀之,能捍大患而祀之。」

3.違抗。如:「捍命不降」。《北齊書.卷四七.酷吏傳.宋遊道傳》:「對捍詔使,無人臣之禮,大不敬者死。」




古時射手左臂上所帶的皮製袖套,具有保護作用。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八上.釋器》:「拾、捍、韝,韘也。」疏證:「拾、捍、韝,皆謂遂也,著於左臂所以扞弦也。」



凶暴、勇猛。通「悍」。《韓非子.五蠹》:「無私劍之捍,從斬首為勇。」《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上谷至遼東……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唐.司馬貞.索隱:「人雕捍,言如雕性之捷捍也。」


  

  部首:火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乾枯、乾涸。同「熯」、「暵」。《集韻.上聲.旱韻》:「暵,乾也。或作熯、焊。」



通「銲」。


  

 简化字:闬
  部首:門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1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1.里巷的門。亦泛指門。《說文解字.門部》:「閈,閭也。汝南平輿里門曰閈。」《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高其閈閎,厚其牆垣。」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和櫛沐寄道友〉詩:「始出里北閈,稍轉市西圜。」

2.鄉里、故鄉。《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下》:「綰自同閈,鎮我北疆。」顏師古注引應劭曰:「盧綰與高祖同里。」《新唐書.卷一九八.儒學傳上.陸德明傳》:「陳亡,歸鄉閈。」

3.圍牆、牆垣。《文選.張衡.西京賦》:「閈庭詭異,門千戶萬。」李善注引〈蒼頡篇〉曰:「閈,垣也。」




1.居住。《宋書.卷七七.沈慶之傳》:「悉移親戚中表於婁湖,列門同閈焉。」

2.防禦。通「扞」。唐.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乃作水門為邦之郛,以固風氣,以閈寇偷。」


  

  部首:目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眼珠突出。《左傳.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晉.杜預.注:「睅,出目。」唐.孔穎達.正義:「目大則出見,故云出目也。」



眼睛大而突出。唐.韓愈〈祭鱷魚文〉:「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睅然不安谿潭。」


  

  部首:馬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3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同「駻」。


  

 简化字:焊
  部首:金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5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將玻璃、金屬等局部加熱、熔化,或以熔點較低的玻璃、金屬等修補接縫處,使彼此相連接,稱為「銲」。如:「銅銲」、「電銲」。


  

  部首:馬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7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馬凶悍不溫馴。《說文解字.馬部》:「駻,馬突也。」《韓非子.五蠹》:「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



不馴服而脫韁突奔的馬。《新唐書.卷一二八.王志愔傳》:「故捨銜策于奔踶,則王良不能御駻。」


  

  部首:玉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古代置於死者口中的玉、貝等物。同「含」(二)。《說文解字.玉部》:「琀,送死口中玉也。」清.徐珂《清稗類鈔.鑒賞類.陳原心藏古玉八十一事》:「入土重出之玉,世謂之舊玉。更有古時含殮之器,謂之琀玉。」


  

 简化字:颔
  部首:頁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6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下巴。《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連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微微點頭,表示招呼、應允或嘉許的意思。宋.蘇軾〈寄題清溪寺〉詩:「遺宮若有神,頷首然吾言。」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先府君每決大獄,母輒攜兒立席前,曰:『幸以此兒為念!』府君數頷之。」


  

  部首:艸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參見「菡萏」條。


  

 简化字:颔
  部首:頁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7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下巴。《廣韻.上聲.感韻》:「顄,頤也。」《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莽為人侈口蹷顄,露眼赤精,大聲而嘶。」


  

  部首:心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6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怨恨。《玉篇.心部》:「憾,恨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新唐書.卷一一七.列傳.劉禕之》:「子翼詈人,人都不憾。」



心中的怨恨或不完滿的感覺。如:「缺憾」、「遺憾」、「抱憾而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美哉!猶有憾。」《孟子.梁惠王上》:「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悔恨的、不滿意的。如:「憾事」。


  

  部首:手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6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1.搖動。如:「搖撼」、「震撼天地」。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2.慫恿、打動。《宋史.卷三四八.徐勣傳》:「蔡京自錢塘召還,過宋見勣,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笑。』」


  

 简化字:汉
  部首:水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1.中國種族之一。參見「漢族」條。

2.漢語的簡稱。如:「英漢辭典」。

3.朝代名:(1)參見「漢朝」條。(2)三國之一。參見「蜀漢」條。(3)晉時十六國之一。參見「前趙」條。(4)晉時十六國之一。參見「成漢」條。(5)五代時十國之一。參見「南漢」條。(6)五代之一。參見「後漢」(2)條。(7)五代時十國之一。參見「北漢」條。(8)(西元1360~1363)元末陳友諒所建。順帝至正二十年,陳友諒取代紅巾領袖徐壽輝而稱帝。建都江州,國號漢。最後被朱元璋所滅。

4.銀河、天河稱為「漢」。如:「天漢」、「銀漢」、「河漢」。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5.河川名。大陸地區長江最長的支流。參見「漢水」條。

6.大陸地區漢口或武漢的簡稱。如:「京漢鐵路」、「粵漢鐵路」。

7.男子的通稱。如:「老漢」、「莽漢」、「醉漢」、「硬漢」、「流浪漢」、「負心漢」、「英雄好漢」、「彪形大漢」。

8.丈夫、老公。《西遊記》第二三回:「八戒道:『娘,你上覆令愛,不要這等揀漢。』」

9.姓。如清代有漢德。


  

  部首:火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乾燥。《說文解字.火部》:「熯,乾貌。」



1.烘乾、烘烤、使乾燥。《廣韻.去聲.翰韻》:「熯,火乾。」《警世通言.卷五.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取出四個餅子,廚房下熯得焦黃。」

2.吳語。指用火隔鍋乾煎食物。如:「熯糰子」、「熯糖糕」、「熯麥餅」。

3.焚燒。如:「熯焚」。漢.王充《論衡.譴告》:「今熯薪燃釜,火猛則湯熱,火微則湯冷。」《西遊記》第三五回:「那怪物著實無情,一連搧了七八扇子,熯天熾地,烈火飛騰。」

4.用熔化的金屬或非金屬等,修補或黏合器物。同「焊」。民國.章太炎《新方言.釋器》:「今人謂以火合金器為熯。金器受火則熔,已合而乾故謂之熯。」


  

  部首:日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乾燥、乾涸。《說文解字.日部》:「暵,乾也。」



晒乾、曝晒。《廣韻.上聲.旱韻》:「暵,日乾也。」金.麻九疇〈許方村即事〉詩:「山雲頃刻雨,沙地須庾暵。」


  

  部首:羽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6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1.一種身上有五彩羽毛的山雞。《說文解字.羽部》:「翰,天雞也,赤羽。」也稱為「錦雞」。

2.長而堅硬的羽毛。《廣韻.去聲.翰韻》:「翰,鳥羽也。」元.戴侗《六書故.卷一九.動物》:「羽之彊者曰翰。」三國魏.曹丕〈大牆上蒿行〉:「纖羅為纓,飾以翠翰。」

3.毛筆。如:「翰墨」、「揮翰」。《文選.潘岳.秋興賦》:「於是染翰操紙,慨然而賦。」唐.李善.注:「翰,筆毫也。」

4.文詞、文章、書信等。如:「文翰」、「書翰」、「篇翰」、「華翰」。南朝梁.蕭統〈文選序〉:「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5.文才。《南齊書.卷五四.高逸傳.臧榮緒傳》:「其有史翰,欲令入天祿。」

6.白色的馬。《禮記.檀弓上》:「戎事乘翰,牲用白。」漢.鄭玄.注:「翰,白色馬也。」

7.棟梁。通「榦」。《詩經.大雅.崧高》:「維申及甫,維周之翰。」漢.鄭玄.注:「皆以賢知入為周之楨榦之臣。」

8.姓。如春秋時曹國有翰胡。




高飛。漢.揚雄《太玄經.卷三.應卦》:「龍翰于天,貞栗其鱗。」


  

  部首:水
部外笔画:16
 总笔画:19
  注音: ㄏㄢˋ
  拼音: hàn




廣大無邊際。如:「浩瀚」。《淮南子.俶貞》:「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浩浩瀚瀚,不可隱儀揆度而通光耀者。」漢.高誘.注:「浩浩瀚瀚,廣大貌也。」



參見「瀚海」條。


  

  部首:水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水澤多。《說文解字.水部》:「涵,水澤多也。」如:「涵澤」。



1.浸潤、溼潤。《說文解字.水部》「涵」字.清.段玉裁.注:「涵,所受潤澤多也。」宋.王安石〈送江寧彭給事赴闕〉詩:「威加諸部風霜肅,惠浸連營雨露涵。」

2.包容、容納。如:「包涵」、「海涵」。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唐.杜牧〈九日齊安登高〉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3.沉潛、潛水。參見「涵淹」、「涵泳」等條。




涵洞的簡稱。如:「橋涵」。


  

  部首:山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山名。即函谷,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靈寶縣西南。函俗從山作「崡」。以其峭壁險峻如山,又以「崤」為其山名。《集韻.平聲.咸韻》:「崡,山名,在肴陵。」


  

  部首:宀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1.冷。如:「酷寒」、「禦寒」、「飢寒交迫」、「天寒地凍」。《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唐.白居易〈長恨歌〉:「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2.窮困。如:「貧寒」、「家境清寒」。《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綈袍以贈之。」

3.卑賤。如:「寒門」、「寒儒」。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1.秋冬寒冷的季節。與「暑」相對。《易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2.國名。夏朝諸侯寒浞的封國。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濰縣境。

3.姓。如夏朝有諸侯寒浞,漢代有寒朗。




1.使受冷。《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戰慄、害怕。如:「心寒」、「膽寒」。《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以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

3.終止、停止。《左傳.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晉.杜預.注:「寒,歇也。」


  

 简化字:韩
  部首:韋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7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1.井垣,環繞水井周圍的柵欄。《說文解字.韋部》:「韓,井橋也。」

2.國名:(1)周時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春秋時為晉所滅。故址在今大陸地區陝西省韓城縣境。(2)戰國時晉大夫韓氏與趙、魏分晉,其地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為兵家必爭之地,後為秦所滅。(3)大韓民國的簡稱。參見「大韓民國」條。

3.姓。如漢代有韓信,唐代有韓愈。


  

  部首:厂
 总笔画:2
  注音: ㄏㄢˇ
  拼音: hǎn




1.山邊可以居住人的崖洞。《說文解字.厂部》:「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清.段玉裁.注:「厓,山邊也;巖者,厓也;人可居者,謂其下可居也。」

2.二一四部首之一。


  

  部首:网
部外笔画:3
 总笔画:7
  注音: ㄏㄢˇ
  拼音: hǎn




1.用來捕鳥的長柄小網。《說文解字.网部》:「罕,网也。」清.段玉裁.注:「〈吳都賦〉注曰:『罼、罕皆鳥網也。』按,罕之制蓋似畢。小网長柄。」

2.旌旗。《史記.卷四.周本紀》:「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新唐書.卷二三.儀衛志上》:「自絳引旛以下,執者服如黃麾。執罕、畢及幢者,平陵冠、朱衣、革帶。左罕右畢,左青龍右白虎。」

3.姓。如春秋時鄭國有罕虎。




稀少。如:「稀罕」、「罕見」、「罕聞」。南朝梁.鍾嶸〈詩品序〉:「每苦文煩而意少,故世罕習焉。」清.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


  

  部首:艸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ㄏㄢˇ
  拼音: hǎn

參見「蔊菜」條。


  

  部首:口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ㄏㄢˇ
  拼音: hǎn




1.大聲呼叫。如:「呼喊」、「喊叫」、「喊冤」、「喊口號」、「搖旗吶喊」。

2.叫(人)、招喚。如:「快把他喊來!」、「他就在門外,你去喊他一聲。」


  

  部首:鬥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22
  注音: ㄏㄢˇ
  拼音: hǎn

同「闞」。


  

  部首:口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ㄏㄢ
  拼音: hān




嘴裡銜著食物。通「含」。《集韻.去聲.勘韻》:「唅,哺也。」《文選.王襃.聖主得賢臣頌》:「羹藜唅糗者,不足與論太牢之滋味。」《漢書.卷九一.貨殖傳.序》:「而貧者短褐不完,唅菽飲水。」唐.顏師古.注:「唅,亦含字也。」


  

  部首:山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ㄏㄢ
  拼音: hān




大谷。《廣韻.平聲.覃韻》:「㟏,大谷也。」



參見「㟏岈」條。


  

  部首:谷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4
  注音: ㄏㄢ
  拼音: hān




谽岈:(1)山谷空曠。《廣韻.平聲.覃韻》:「谽岈,谷空。」唐.盧照鄰〈五悲文.悲昔遊〉:「當谽岈之洞壑,臨決咽之奔泉。」(2)中空。清.譚嗣同〈城南思舊銘並敘〉:「加北俗多忌,厝棺中野,雨日蝕漏,谽岈洞開。」(3)山勢險峻。唐.獨孤及〈招北客文〉:「其北則有劍山巉巉,天鑿之門,二壁谽岈,高岸嶙峋。」也作「㟏岈」。


  

  部首: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注音: ㄏㄢ
  拼音: hān




動物名。軟體動物門斧足綱蚌屬。外殼淡褐色,肉白可食。生活在淺海泥沙中,可人工養殖。也稱為「魁蛤」、「蚶子」。因其介殼厚且堅硬,有縱線突起,像屋瓦的楞角,故俗稱為「瓦楞子」。《爾雅.釋魚》「魁陸」句下晉.郭璞.注:「《本草》云:『魁狀如海蛤,圓而厚,外有理縱橫。即今之蚶也。』」


  

  部首:酉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2
  注音: ㄏㄢ
  拼音: hān




1.暢飲,盡興喝酒。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2.沉迷、耽溺於酒。《抱朴子.外篇.酒誡》:「小大亂喪,亦罔非酒,然而俗人是酣是湎。」《宋書.卷六一.武三王傳.廬陵孝獻王義真傳》:「縱博酣酒,日夜無輟。」




1.暢快、盡興。如:「酣飲」、「酣歌」。《魏書.卷七九.成淹傳》:「(王)肅言:『淹既蒙進,臣得屈己伸人,此所謂陛下惠而不費。』遂酣笑而止。」

2.激烈。如:「酣鬥」。唐.杜甫〈丹青引〉:「褒公鄂公毛髮動,英姿颯爽來酣戰。」




1.喝醉酒。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八首之四四:「篷窗倚坐酒微酣,淮水無波似蔚藍。」

2.濃、盛。清.洪昇《長生殿》第五齣:「環曲岸,環曲岸,紅酣綠勻。」


  

 简化字:顸
  部首:頁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2
  注音: ㄏㄢ
  拼音: hān

參見「顢頇」條。


  

  部首:鼻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7
  注音: ㄏㄢ
  拼音: hān




熟睡時所發出的鼻息聲。《廣韻.平聲.寒韻》:「鼾,臥氣激聲。」如:「打鼾」、「鼻鼾如雷」。



睡覺時,發出打呼聲。明.侯方域〈郭老僕墓誌銘〉:「司徒公怒而罵,老僕則倚壁而鼾。」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6662 页数: 4/417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