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简化字:镳
  部首:金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23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1.馬口中所含的鐵環。《說文解字.金部》:「鑣,馬銜也。」《楚辭.劉向.九歎.離世》:「斷鑣銜以馳騖兮,暮去次而敢止。」《文選.傅毅.舞賦》:「龍驤橫舉,揚鑣飛沫;馬材不同,各相傾奪。」

2.馬、坐騎。唐.李嶠〈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詩:「承恩咸已醉,戀賞未還鑣。」明.陸世廉《西臺記》第四齣:「你還記得患難相從有謝翶,今日裡天上人間不共鑣。」

3.舊時一種用來投擲的金屬暗器。通「鏢」。如:「飛鑣」、「毒鑣」、「子母鑣」。


  

  部首:火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19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輕脆。《周禮.地官.草人》:「輕爂用犬。」漢.鄭玄.注:「輕爂,輕脆者。」


  

  部首:衣
部外笔画:3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ㄠˇ
  拼音: biǎo




1.外衣。《說文解字.衣部》:「表,上衣也。」清.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明.袁宏道〈雨後遊六橋記〉:「諸友白其內者皆去表。」

2.標識。《管子.君臣上》:「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則百姓之與間,猶揭表而令之止也。」唐.尹知章.注:「表,謂以本為標,有所告示也。」

3.事物外在的一面。如:「外表」、「江表」、「虛有其表」、「出人意表」。《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文選.潘岳.西征賦》:「或從容傅會,望表知裡。」

4.模範、榜樣。如:「表率」、「為人師表」。《文選.班固.幽通賦》:「保身遺名,民之表兮。」

5.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奏章。如三國蜀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表〉:「古者獻言於君,皆稱上書。漢定禮儀,乃有四品,其三曰表,然但用以陳請而已。後世因之,其用寖廣。」

6.石碑。《漢書.卷七五.李尋傳》:「千里立表,萬里連紀。」

7.墓表、墓誌。如宋代歐陽修的〈瀧岡阡表〉。

8.分格或分項以列記事物的文件。如:「報表」、「課表」、「統計表」、「調查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9.人除正名以外的其他字號。《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高贊)接口就問說:『此位就是令親顏大官人?前日不曾問得貴表。』錢青道:『年幼無表。』」

10. 計時器或計量器。如:「手表」、「電表」。《紅樓夢》第一九回:「寶玉命取表來看時,果然針已指亥正。」也作「錶」。

11. 表親。如:「姑表」、「姨表」、「老表」。

12. 泛指行為不檢點的婦女,也多專指妓女。通「婊」。

13. 姓。如明代有表貢。




1.加上外衣。《論語.鄉黨》:「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三國魏.何晏.箋:「必表而出之,加上衣。」

2.顯揚、獎勵。《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彩不表於後世也。」

3.傳達、宣布、告訴。如:「閒話不表」、「略表心意」。《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欲以償鄠杜之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真正是沒頭的公事,表過不提。」

4.上奏章奏明某事。《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亮自表後主。」

5.上表推薦。《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

6.鑒察。如:「惟天可表」。《董西廂》卷七:「負心的天地表!天地表!」

7.裝潢修補書畫。通「裱」。《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我表了個手卷在此,願捐的寫在上面。」


  

  部首:艸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ㄝˊ
  拼音: bié




古代的契約寫在簡帛上,從中剖開,雙方各執一半,以為憑證,稱為「莂」。亦泛指券書、合同。漢.劉熙《釋名.釋書契》:「莂,別也。大書中央,中破別之也。」


  

  部首: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ㄝˊ
  拼音: bié




動物名。一種害蟲。屬甲蟲類,體呈綠色。《爾雅.釋蟲》:「蛂,蟥蛢。」晉.郭璞.注:「甲蟲也。大如虎豆,綠色。今江東呼黃蛢。」


  

  部首:衣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ㄧㄝˊ
  拼音: bié




擦拭。參見「襒席」條。


  

  部首:足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ㄧㄝˊ
  拼音: bié

參見「蹩躠」條。


  

 简化字:瘪
  部首:疒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9
  注音: ㄅㄧㄝˇ
  拼音: biě




1.凹下去、不飽滿。如:「肚子餓癟了。」

2.物體逐漸縮小。如:「皮球漏氣,越來越癟了。」




1.使凹下去。如:「癟嘴」。

2.倒閉。如:「長時間這樣入不敷出,咱們的公司非癟不可。」

3.難堪、使窘迫。如:「缺錢的日子裡,大夥可癟了。」、「遲遲不發餉,真是癟人!」。


  

 简化字:别
  部首:弓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ㄝˋ
  拼音: biè




弓末彎曲的地方。《說文解字.弓部》:「彆,弓戾也。」《詩經.小雅.采薇》「象弭魚服」句下漢.鄭玄.箋:「弭,弓反末彆者。」



1.執拗。如:「彆扭」。《水滸傳》第三五回:「要換座頭,便是趙官家,老爺也彆鳥不換。」

2.改變他人的想法、意見。如:「彆不過他,只好順從了。」

3.強忍住。同「憋」。《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因與哥哥汪孚酒中爭論一句閒話,彆口氣,隻身逕走出門。」《紅樓夢》第七一回:「又羞又氣,一時抓尋不著頭腦,彆得臉紫脹。」


  

  部首:心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ㄝ
  拼音: biē




1.壓抑、強忍著。如:「憋氣」、「憋尿」。

2.悶在心中。如:「心裡憋得慌。」、「有困難便說,不要憋在心裡。」

3.心中暗自盤算。多含有負面的意義。如:「我怎知他心中憋什麼鬼胎?」


  

 简化字:鳖
  部首:魚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22
  注音: ㄅㄧㄝ
  拼音: biē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爬蟲綱龜鱉目。外形像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甚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供食用,甲殼可入藥。也稱為「團魚」、「甲魚」、「王八」、「黿魚」。


  

 简化字:别
  部首:刀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ㄝˊ
  拼音: bié




1.分離、離開。如:「告別」、「暫別」、「永別」、「臨別依依」、「久別重逢」。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區分、分辨。如:「辨別」、「鑑別」、「識別證」、「分門別類」。《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西門豹傳》:「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

3.用別針或大頭針等固定物品。如:「別上一朵胸花。」、「把紀念章別在胸前。」

4.插著、卡住。如:「把門拴別上!」、「上衣口袋別著一隻鋼筆。」

5.折、轉。如:「別起腿來」、「別過臉去」。《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小官只不肯說,別了面皮,朝裡壁睡了。」




1.類。如:「性別」、「國別」、「派別」、「職別」。

2.差距、分別。如:「天淵之別」。宋.王安石〈論陶冶人才〉:「蓋古者有賢不肖之分,而無流品之別。」

3.姓。如南北朝有別浦,宋代有別之杰。




1.另外的。如:「別人」、「別家」、「別稱」、「別處」。

2.特殊、與眾不同。如:「別格」。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二折:「小姐比昨日打扮的又別,真神仙中人也。」




1.另、外。如:「別具匠心」、「別開生面」、「別樹一幟」。五代十國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徒欲別出新意,以自為功名耳。此其為害已甚矣。」

2.不要。表勸阻或禁止的意思。如:「別走!」、「別生氣!」、「別打岔!」、「別理她!」

3.莫非、莫不是。表揣測的意味,常與「是」連用。如:「別是我猜錯了?」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ㄣ
  拼音: bīn




國名。周的祖先公劉所立。故地約在今大陸地區陝西省彬縣。通「豳」。



參見「邠如」條。


  

  部首:玉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ㄣ
  拼音: bīn




一種玉。《玉篇.玉部》:「玢,玉名。」



形容玉石美好的紋理。也稱為「玢豳」。《集韻.平聲.真韻》:「玢,玉文理貌。」《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玟玉旁唐,玢豳文鱗。」李善注引郭璞曰:「玢豳,文理貌也。」


  

  部首:彡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ㄣ
  拼音: bīn




參見「彬彬」條。



姓。如唐代有彬霽。


  

  部首:文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ㄣ
  拼音: bīn




通「彬」。參見「斌斌」條。


  

 简化字:滨
  部首:水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ㄧㄣ
  拼音: bīn




水邊。如:「湖濱」。《書經.禹貢》:「厥土白墳,海濱廣斥。」漢.孔安國.傳:「濱,涯也。」《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此字於吳語中音ㄅㄤ,如:「洋涇濱」。)



臨近、接近。如:「濱海」。《國語.齊語》:「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三國吳.韋昭.注:「濱,近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


  

 简化字:缤
  部首:糸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0
  注音: ㄅㄧㄣ
  拼音: bīn

參見「繽紛」條。


  

 简化字:镔
  部首:金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2
  注音: ㄅㄧㄣ
  拼音: bīn

參見「鑌鐵」條。


  

  部首:豕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ㄧㄣ
  拼音: bīn




1.國名。周的祖先公劉所立。通「邠」。

2.山名。位於大陸地區陝西省邠縣南。


  

 简化字:摈
  部首:手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ㄧㄣˋ
  拼音: bìn




1.遺棄、排斥。如:「擯於門外」、「擯而不用」。《後漢書.卷八〇.文苑傳下.趙壹傳》:「而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乃作解擯。」唐.章懷太子.注:「擯,斥也。」

2.導引。通「儐」。《周禮.秋官.小行人》:「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小客則受其幣而聽其辭。」


  

 简化字:殡
  部首:歹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ㄧㄣˋ
  拼音: bìn




稱已殮而停著未葬的靈柩。晉.陸機〈挽歌〉詩三首之一:「舍爵兩楹位,啟殯進靈輀。」《清史稿.卷九三.禮志十二》:「其在外聞喪者,訃至,易服,哭,奔喪。至家憑殯哭,翌日成服。」



1.停放靈柩待葬。《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禮記.檀弓上》:「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

2.掩埋。《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道帙長殯,法筵久埋。」


  

 简化字:膑
  部首:肉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ㄧㄣˋ
  拼音: bìn




膝蓋骨。《史記.卷五.秦本紀》:「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唐.張守節.正義:「臏,脛骨。」也稱為「臏骨」。



削去膝蓋骨。《荀子.正論》:「詈侮捽搏,捶笞臏腳。」唐.楊倞.注:「臏腳,謂刖其膝骨也。」


  

 简化字:鬓
  部首:髟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4
  注音: ㄅㄧㄣˋ
  拼音: bìn




近耳旁兩頰上的頭髮。如:「兩鬢半白」。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宋.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詞:「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简化字:髌
  部首:骨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4
  注音: ㄅㄧㄣˋ
  拼音: bìn




1.髕骨,即膝蓋骨。《說文解字.骨部》:「髕,膝耑也。」《黃帝內經素問.卷一四.刺禁論》:「刺膝髕出液為跛。」

2.古代削去膝蓋骨的刑罰。《漢書.卷二三.刑法志》:「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


  

  部首:冫
 总笔画:2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二一四部首之一。


  

  部首:冫
部外笔画:4
 总笔画:6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1.水在攝氏零度以下所凝結成的固體。晉.陸機〈苦寒行〉:「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紅樓夢》第六四回:「因寶玉素昔秉賦柔脆,雖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將茶連壺浸在盆內,不時更換,取其涼意而已。」

2.姓。如明代有冰如鑑。




1.使用冰塊或利用冰箱以防腐或減低溫度。如:「把這塊肉冰起來。」

2.比喻受人冷淡、不加注意,或不受重用。如:「他被冰了許多年,現在才受重用。」




1.寒冷。如:「冰涼」、「冰冷」。

2.清高的、純潔的。如:「冰心」。

3.白嫩如冰的。如:「冰肌」、「冰膚」。

4.冷酷、沒感情。如:「她的態度很冰,很難應付。」


  

  部首: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1.武器。如:「秣馬厲兵」、「短兵相接」。《說文解字.廾部》:「兵,械也。」《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漢.鄭玄.注:「鄭司農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2.戰士、軍隊。如:「調兵遣將」、「按兵不動」、「精兵政策」。《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於長平,大破之,引兵而歸。」《文選.江淹.雜體詩.盧中郎》:「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3.軍事、戰爭,或有關於軍事、戰爭的事情。如:「紙上談兵」、「談笑用兵」。《左傳.隱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三國魏.鍾會〈檄蜀文〉:「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新野。」

4.專指軍隊中最基層的成員。如:「炮兵」、「騎兵」、「步兵」、「號兵」、「傳令兵」。


  

  部首:手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ㄥ
  拼音: bīng




箭筒蓋。《詩經.鄭風.大叔于田》:「抑釋掤忌,抑鬯弓忌。」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五.毛詩音義上》:「掤,音冰。所以覆矢也。馬云:『櫝丸蓋也。』杜預云:『櫝丸,箭筩也。』」


  

  部首:一
部外笔画:4
 总笔画:5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天干的第三位。

2.用來排列次序等第,在甲、乙之後,表示第三。如:「丙班」、「丙等」。

3.火的別稱。如火災稱為「付丙」。《淮南子.天文》:「其日丙丁。」漢.高誘.注:「丙丁,皆火也。」

4.姓。如漢代有丙吉。


  

  部首:心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憂慮。《廣韻.上聲.梗韻》:「怲,憂也。」參見「怲怲」條。


  

  部首:邑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地名。春秋時鄭邑。故地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費縣東南。《廣韻.上聲.梗韻》:「邴,邑名,在泰山。」

2.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邴師,晉代有邴郁。




愉悅、喜悅。參見「邴邴」條。


  

  部首: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顯著、光明。如:「功業彪炳」。《易經.革卦.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文選.班固.寶鼎詩》:「寶鼎見兮色紛縕,煥其炳兮被龍文。」



明白。《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



持拿、執握。通「秉」。《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文選.謝惠連.雪賦》:「燎薰鑪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部首:日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光明、明亮。《抱朴子.外編.行品》:「文彪昺而備體,獨澄見以入神者。」



人名用字。如宋代有邢昺。


  

  部首:禾
部外笔画:3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成把、成束的穀物。《說文解字.又部》:「秉,禾束也。」《詩經.小雅.甫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南朝梁.范縝〈神滅論〉:「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

2.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十六斛為「一秉」。《集韻.上聲.梗韻》:「秉,或曰粟十六斛為秉。」《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3.權柄。通「柄」。《管子.小匡》:「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史記.卷七九.范睢蔡澤傳》:「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

4.姓。如漢代有秉寬。




1.用手執握。《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2.保持、堅持。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詩:「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魔障套.三煞〉:「這相公主見宏深,秉心仁恕。」

3.主持、掌握。《詩經.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冢宰,總秉眾務,收密權。」

4.根據、依循。如:「秉公處理」。


  

  部首:金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金鈑,餅狀的金屬板。《爾雅.釋器》:「鉼金謂之鈑」。明.張自烈《正字通.金部》:「鉼,傾金銀形似餅者。」


  

 简化字:饼
  部首:食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ㄥˇ
  拼音: bǐng




1.用米粉或麵粉做成扁圓形的食品。如:「月餅」、「燒餅」、「蔥油餅」。《漢書.卷八.宣帝紀》:「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讎,亦以是自怪。」

2.扁圓形如餅的東西。如:「柿餅」、「鐵餅」。


  

 简化字:并
  部首:人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1.合在一起。如:「合併」、「歸併」。《史記.卷五.秦本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銀子用的差不多了,思量把自己住的房子併與本家,要到南京去住。」

2.排除。通「摒」。《管子.霸形》:「於是伐鐘磬之縣,併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荀子.彊國》:「併己之私欲必以道。」唐.楊倞.注:「併讀曰屏,棄也。屏棄私欲遵達公義也。」

3.拚命。《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併個死活!』」《西遊記》第五八回:「兩人比併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宮。」




一齊。通「並」。《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下殽亂,高皇帝與諸公併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宋.陳與義〈中牟道中〉詩二首之二:「如何得與涼風約,不共塵沙一併來。」


  

  部首:人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隱僻無人的地方。《廣韻.去聲.勁韻》:「偋,隱僻也,無人處。」



排除、丟棄。通「摒」。《荀子.榮辱》:「恭儉者,偋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部首:手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ㄥˋ
  拼音: bìng




排除。《集韻.去聲.勁韻》:「摒,除也。」如:「摒棄」、「摒斥」。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6185 页数: 4/155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