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R
  

 简化字:铷
  部首:金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ㄖㄨˊ
  拼音: rú




(rubidium,Rb)化學元素。原子序37。鹼金屬元素之一。呈銀白色,質軟易熔,在空氣中極易氧化,故需保存於燈油、石腦油及類似物質之中,是製造光電管的材料。


  

  部首:鳥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7
  注音: ㄖㄨˊ
  拼音: rú




鵪鶉之類的小鳥。《爾雅.釋鳥》:「鴽,鴾母。」晉.郭璞.注:「鵪也,青州呼鴾母。」《大戴禮記.夏小正》:「是時恆有小旱,田鼠化為鴽。鴽,鵪也。」


  

  部首:人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6
  注音: ㄖㄨˊ
  拼音: rú




1.術士,古代指有某種特殊技能或知識的人。《說文解字.人部》:「儒,術士之偁。」《周禮.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漢.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

2.學者、讀書人。如:「博學鴻儒」。《紅樓夢》第一回:「忽見隔壁葫蘆廟內寄居一個窮儒。」

3.孔子所創的思想學派。《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4.參見「侏儒」條。




懦弱畏事。通「懦」。《魏書.卷八八.良吏傳.序》:「是故搏擊為侯,起不旋踵;儒弱貽咎,錄用無時。」


  

  部首:水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ㄖㄨˊ
  拼音: rú




1.浸溼、沾溼。《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宋.蘇軾〈飲酒〉詩四首之四:「雷觴淡於水,經年不濡脣。」

2.習染、感染。如:「耳濡目染」。

3.停留、停滯。參見「濡滯」條。




1.潮溼。《禮記.曲禮上》:「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唐.孔穎達.正義:「濡,濕也。濕軟不可用手擘,故用齒斷決而食之。」

2.含忍。參見「濡忍」條。


  

  部首:口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ㄖㄨˊ
  拼音: rú

參見「嚅囁」、「嚅唲」等條。


  

  部首:女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ㄖㄨˊ
  拼音: rú




小妾。《說文解字.女部》:「嬬,下妻也。」清.段玉裁.注:「下妻,猶小妻也。」民國.章太炎《新方言.釋親屬》:「廣州謂妾曰嬬。」


  

  部首:子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ㄖㄨˊ
  拼音: rú




1.幼童、小孩。《說文解字.子部》:「孺,乳子也。」如:「孩孺」、「童孺」。

2.參見「孺人」條。

3.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孺悲。




親慕、相親。如:「孺慕」。《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唐.孔穎達.正義:「和而甚忻樂,且復骨肉相親屬也。」



幼小、稚幼。《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太平廣記.卷三二〇.劉道錫》:「廳事東頭桑樹上,有鬼,形尚孺,長必害人。」


  

  部首:艸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ㄖㄨˊ
  拼音: rú




1.木耳。《集韻.平聲.虞韻》:「薷,木耳。」

2.參見「香薷」條。


  

  部首:衣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0
  注音: ㄖㄨˊ
  拼音: rú




1.短襖。《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鴝鵒跦跦,公在乾侯,徵褰與襦。」唐.杜甫〈新婚別〉詩:「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2.幼兒用的圍兜。唐.白居易〈阿崔〉詩:「膩剃新胎髮,香繃小繡襦。」

3.捕捉禽獸用的細密羅網。《周禮.夏官.羅氏》:「羅氏掌羅烏鳥,蜡則作羅襦。」漢.鄭玄.注:「襦,細密之羅。」


  

  部首:土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ㄖㄨㄢˊ
  拼音: ruán




1.江河或城郭邊的土地。《玉篇.土部》:「堧,韋昭曰:『河邊地也。』張晏云:『城旁地也。』」《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奏請一切增賦,稅城郭堧及園田。」

2.宮殿的外牆。《玉篇.土部》:「堧,服虔曰:『宮外垣也。』」《史記.卷九六.張丞相傳》:「錯為內史,門東出,不便,更穿一門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廟堧垣。」


  

  部首:手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ㄖㄨㄢˊ
  拼音: ruán




兩手相搓揉。宋.蘇軾〈東坡酒經〉:「投之糟中,熟撋而再釀之。」


  

  部首:阜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ㄖㄨㄢˇ
  拼音: ruǎn




1.樂器名。一種彈撥樂器。參見「阮咸」條。

2.國名。為殷商時的小國,故城約在今大陸地區甘肅省涇川縣東南。後為周文王所滅。

3.姓。如晉代有阮籍。


  

  部首:而
部外笔画:3
 总笔画:9
  注音: ㄖㄨㄢˇ
  拼音: ruǎn




柔弱、柔軟。通「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僕雖怯耎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唐.李賀〈南園〉詩一三首之九:「泉沙耎臥鴛鴦暖,曲岸迴篙舴艋遲。」



退縮。《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其已出三日而復,有微入,入三日乃復盛出,是謂耎。」裴駰集解引晉灼曰:「耎,退之不進。」


  

  部首:虫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5
  注音: ㄖㄨㄢˇ
  拼音: ruǎn




微動、爬動。《荀子.勸學》:「端而言,蝡而動,亦可以為法則。」《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上》:「元元萬民,下及魚鱉,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蝡動之類,莫不就安利,避危殆。」


  

 简化字:软
  部首:車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1
  注音: ㄖㄨㄢˇ
  拼音: ruǎn




1.柔而不堅硬。如:「鬆軟」、「柔軟」。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詩:「早菱生軟角,初蓮開細房。」

2.柔和、溫和。宋.楊萬里〈最愛東山晴後雪二絕句〉之一:「最愛東山晴後雪,軟紅光裡湧金山。」

3.沒有氣力。如:「手腳酸軟」、「軟而無力」。《西遊記》第一八回:「慌得他手麻腳軟。」

4.容易受感動或意志動搖而不能堅持。如:「心軟」、「耳根軟」。

5.品質差、不豐富、不高明而不受欣賞。如:「這家館子菜軟。」、「這部戲碼軟了點。」




1.懦弱而缺乏決斷力的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我從來欺硬怕軟,喫苦不甘,你休只因親事胡撲掩。」

2.溫和委婉的態度。如:「吃軟不吃硬」。




用溫和的方式和平進行。如:「軟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〇回:「氣的又不敢惱出來,只得和他軟商量。」


  

  部首:玉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ㄖㄨㄢˇ
  拼音: ruǎn




像玉的美石。《文選.張衡.西京賦》:「珊瑚琳碧,瓀珉璘彬。」


  

  部首:艸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ㄖㄨㄟˊ
  拼音: ruí




繁花盛開下垂的樣子。《說文解字.艸部》:「蕤,艸木花垂貌。」



1.泛指草木所垂結的花。《文選.陸機.文賦》:「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宋.蘇軾〈南鄉子.寒雀滿疏籬〉詞:「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

2.帽上所繫的下垂狀飾物。《文選.左思.吳都賦》:「羽旄揚蕤,雄戟耀芒。」

3.參見「葳蕤」條。


  

  部首:糸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
  注音: ㄖㄨㄟˊ
  拼音: ruí




古時帽帶散垂下來的部分。《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緌雙止。」唐.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挂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


  

  部首: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ㄖㄨㄟˇ
  拼音: ruǐ

參見「白桵」條。


  

  部首:木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ㄖㄨㄟˇ
  拼音: ruǐ

同「蕊」。


  

  部首:艸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ㄖㄨㄟˇ
  拼音: ruǐ




1.植物的生殖器官。有雄蕊、雌蕊之分。

2.花苞、花。唐.杜甫〈花底〉詩:「紫萼扶千蕊,黃鬚照萬花。」唐.黃巢〈題菊花〉詩:「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部首:糸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8
  注音: ㄖㄨㄟˇ
  拼音: ruǐ




下垂的樣子。《說文解字.惢部》:「繠,垂也。」《左傳.哀公十三年》:「佩玉繠兮,余無所繫之。」


  

  部首:水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ㄖㄨㄟˋ
  拼音: ruì




1.河水彎曲的地方或兩條河會合之處。《說文解字.水部》:「汭,水相入貌。」《書經.禹貢》:「浮于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于渭汭。」

2.水邊。《文選.木華.海賦》:「若乃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綾羅被光於螺蚌之節。」

3.河川名:(1)位於大陸地區山西省永濟縣境內,西流注入黃河。(2)大陸地區涇水支流,至甘肅省涇川縣流入涇水。


  

  部首:木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ㄖㄨㄟˋ
  拼音: ruì




一端削成方形的短木頭。《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持方枘欲內圜鑿,其能入乎?」唐.司馬貞.索隱:「方枘是筍也,圜鑿是孔也。謂工人斲木,以方筍而內圜孔,不可入也。」也稱為「榫頭」。


  

  部首:艸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ㄖㄨㄟˋ
  拼音: ruì




草初生時柔嫩的樣子。《說文解字.艸部》:「芮,芮芮,艸生貌。」清.段玉裁.注:「芮芮與茙茙雙聲,柔細之狀。」



1.繫在楯後的絲帶。《史記.卷六九.蘇秦傳》:「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㕹芮,無不畢具。」

2.水邊。《詩經.大雅.公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文選.木華.海賦》:「若乃雲錦散文於沙芮之際。」

3.姓。如三國時吳國有芮祉。


  

  部首:虫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0
  注音: ㄖㄨㄟˋ
  拼音: ruì




昆蟲綱雙翅目蚋科蚊類的通稱。體長一至五公釐,褐色或黑色。頭小,足短,胸背隆起,觸角粗短,翼透明。吸食人畜血液。幼蟲則生活在水中。


  

  部首:虫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
  注音: ㄖㄨㄟˋ
  拼音: ruì

同「蚋」。


  

  部首:玉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ㄖㄨㄟˋ
  拼音: ruì




1.古代用玉做成的信物,諸侯持以朝祭或作為符節。《說文解字.玉部》:「瑞,以玉為信也。」

2.吉祥的徵兆。《鏡花緣》第八三回:「野人晝見蟢子者,……以為有喜樂之瑞。」




吉祥的。如:「瑞兆」、「瑞雲」。唐.杜甫〈鳳凰臺〉詩:「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


  

  部首:目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4
  注音: ㄖㄨㄟˋ
  拼音: ruì




1.明智、聰明的。如:「聰明睿智」。宋.蘇軾〈賈誼論〉:「是故非聰明睿哲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

2.古代頌揚天子的明智,故用以稱與天子有關的。如:「睿旨」、「睿謨」。




通達事理的才智。《書經.洪範》:「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部首:又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6
  注音: ㄖㄨㄟˋ
  拼音: ruì




明智的、佳美的。通「睿」。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觀其憖遺之切,嗚呼之歎,雖非叡作,古式存焉。」


  

 简化字:锐
  部首:金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5
  注音: ㄖㄨㄟˋ
  拼音: ruì




1.鋒利。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二下.釋詁》:「銳,利也。」《荀子.賦》:「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

2.上小下大,即尖。《爾雅.釋山》:「銳而高嶠。」唐.杜甫〈久雨期王將軍不至〉詩:「銳頭將軍來何遲,令我心中苦不足。」

3.精強、有力量的。《左傳.桓公十一年》:「我以銳師宵加於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鬥志。」《戰國策.齊策一》:「然後背太山,左濟,右天唐,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衝雍門。」

4.精明、靈敏。如:「感覺敏銳」。唐.朱敬則〈魏武帝論〉:「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

5.急劇、明顯的。《聊齋志異.卷九.雲蘿公主》:「父忿恚得疾,食銳減。」




1.鋒利的兵器。《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朕親被堅執銳,自帥士卒,犯危難,平暴亂。」唐.王維〈為羽林將軍祭武大將軍文〉:「帝在紫微,與君為衛,身恆披堅,手不捨銳。」

2.精強的力量。如:「養精蓄銳」。

3.姓。如晉代有銳管。


  

  部首:牛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ㄖㄨㄣˊ
  拼音: rún




1.黃色黑脣的牛。《說文解字.牛部》:「犉,黃牛黑脣也。」《詩經.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

2.七尺高的牛。《爾雅.釋畜》:「牛七尺為犉。」


  

 简化字:闰
  部首:門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2
  注音: ㄖㄨㄣˋ
  拼音: rùn




1.由於回歸年的長度不剛好是朔望月或太陽日的整數倍,為調整曆法與這些天象間的差距,必須在適當的年分中增加完整的一日或一個月,稱為「閏」。參見「閏年」、「閏月」條。

2.偏。參見「閏統」、「閏位」條。


  

 简化字:润
  部首:水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ㄖㄨㄣˋ
  拼音: rùn




利益。如:「利潤」。明.張煌言〈答曹雲林監軍書〉:「徐兄適會弟子阮途,勿克稍為分潤,何梁伯鸞偏遇范萊蕪乎?一笑。」



1.使潮溼、不枯乾。如:「潤喉」、「潤嗓」、「潤澤」。唐.杜甫〈春夜喜雨〉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修飾。如:「潤色」、「潤飾」。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六上.滇遊日記四》:「出西門,見門內有新潤之房,頗麗。」

3.使得到好處、幫助。《漢書.卷五一.路溫舒傳》:「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澤加百姓,功潤諸侯。」




1.潮溼、不枯燥。如:「溼潤」、「滋潤」。《文選.王襃.洞簫賦》:「吸至精之滋熙,稟蒼色之潤堅。」

2.細膩光滑。如:「光潤」、「珠圓玉潤」。《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兩彎眉畫遠山青,一對眼明秋水潤。」


  

  部首:又
部外笔画:4
 总笔画:6
  注音: ㄖㄨㄛˋ
  拼音: ruò




古代神話中的樹木名稱。《說文解字.叒部》:「叒,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


  

  部首:人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 ㄖㄨㄛˋ
  拼音: ruò




如此、這麼。如:「偌大的房子。」元.關漢卿《魯齋郎.楔子》:「小人不敢要偌多銀子。」


  

  部首:水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ㄖㄨㄛˋ
  拼音: ruò




河川名。位於今大陸地區四川省境內。發源於陝西省南鄭縣之青石關,南流而東,至四川省達縣注入渠江。


  

  部首:邑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ㄖㄨㄛˋ
  拼音: ruò




1.國名。位於秦楚邊界上的小國,故城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淅川縣西方。後為晉所滅。

2.地名。為春秋時楚邑,故城約在今大陸地區湖北省宜城縣東南方。


  

  部首:弓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ㄖㄨㄛˋ
  拼音: ruò




1.體力或能力差。與「強」相對。《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但恐詩力弱,鬥健未免馘。」

2.纖柔、不夠堅強。如:「柔弱」、「弱不禁風」。唐.杜甫〈田舍〉詩:「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

3.數量不足。如:「十分之一弱」、「一寸五分弱」。

4.年紀小的。唐.李白〈秋日鍊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詩:「弱齡接光景,矯翼攀鴻鸞。」




1.喪失、損失。《左傳.昭公三年》:「又弱一個焉,姜其危哉!」

2.衰敗。《左傳.昭公三年》:「姜族弱矣,而媯將始昌。」

3.侵害、削弱。《左傳.襄公十七年》:「宋華閱卒,華臣弱皋比之室。」《文選.賈誼.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部首:艸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ㄖㄨㄛˋ
  拼音: ruò




1.荷莖下部深入泥中的部分。《廣韻.入聲.藥韻》:「蒻,荷莖入泥之處。」

2.細嫩的香蒲。漢.史游《急就篇》卷三:「蒲蒻藺席帳帷幢。」唐.顏師古.注:「蒻,謂蒲之柔弱者也。」

3.參見「蒟蒻」條。

4.用蒲草編成的蓆子。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皮毛草蓐,無茵席之加,旃蒻之美。」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2239 页数: 4/306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