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親家

 简化字:亲家
  注音: ㄑㄧㄥˋ ˙ㄐㄧㄚ
  拼音: qìng jia

1.姻戚的通稱。《荀子.非相》:「棄其家而欲奔之者,比肩並起。」《續漢書志.第四.禮儀志上》:「東都之儀,百官、四姓家婦女、公主、諸王大夫、外國朝者侍子、郡國計吏會陵。」

2.稱謂。男女兩姻家的父母,對彼此的稱呼。《新唐書.卷一〇一.蕭瑀傳》:「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呼為家。」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六.家》:「凡男女締姻者,兩家相謂曰家。」


  親翁

 简化字:亲翁
  注音: ㄑㄧㄥˋ ㄨㄥ
  拼音: qìng wēng

家翁的省稱。參見「家翁」條。《儒林外史》第六回:「豈但二位翁,就是我們弟兄一場,臨危也不得見一面。」


  求親

 简化字:求亲
  注音: ㄑㄧㄡˊ ㄑㄧㄣ
  拼音: qiú qīn

請求結為姻。《三國演義》第一六回:「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於布。」《紅樓夢》第一五回:「那李衙內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發人來求。」


  娶親

 简化字:娶亲
  注音: ㄑㄩˇ ㄑㄧㄣ
  拼音: qǔ qīn
 相反词:出嫁

男子結婚,也指男子前往女家迎娶。《紅樓夢》第四十回:「是誰家娶呢?這裡臨街倒近。」《文明小史》第十九回:「屢次三番寫信前來,叫他回去娶。」


  認親

 简化字:认亲
  注音: ㄖㄣˋ ㄑㄧㄣ
  拼音: rèn qīn

舊俗男女婚後,雙方屬初次會晤,稱為「認」。後泛指彼此相認為有屬關係。《儒林外史》第三回:「汶上縣的人,不是的也來認,不相與的也來認相與。」《紅樓夢》第四九回:「來了好些姑娘奶奶們,我們都不認得。奶奶姑娘們快認去。」


  三親

 简化字:三亲
  注音: ㄙㄢ ㄑㄧㄣ
  拼音: sān qīn

夫婦、父子、兄弟,亦可指父族、母族、妻族。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盡此三而後矣。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於三焉。」


  舍親

 简化字:舍亲
  注音: ㄕㄜˋ ㄑㄧㄣ
  拼音: shè qīn

對人謙稱自己的戚。《紅樓夢》第三回:「若論舍,與尊兄猶係同譜,乃榮公之孫。」


  世親

 简化字:世亲
  注音: ㄕˋ ㄑㄧㄣ
  拼音: shì qīn

人名。生卒年不詳。無著之弟。出家後先學小乘有部,後學經部,並採用經部見解批判有部。後因無著的誘導改宗大乘,成為大乘瑜伽行派的大師。與無著齊名。著有《唯識二十論》一卷、《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等。近世學者對諸書作者俱稱世,但是否為同一人尚頗多爭議。


  雙親

 简化字:双亲
  注音: ㄕㄨㄤ ㄑㄧㄣ
  拼音: shuāng qīn

父母。唐.韓翃〈贈兗州孟都督〉詩:「不見雙辦豐膳,能留五馬盡佳期。」


  說親

 简化字:说亲
  注音: ㄕㄨㄛ ㄑㄧㄣ
  拼音: shuō qīn

為人說合婚姻。《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大伯子許多年紀,如今說,說甚麼人是得,教我怎地應他?」《三國演義》第五四回:「殺了劉備,我女便是望門寡,明日再怎的說?須誤了我女兒一世!」也作「說媒」。


  送親

 简化字:送亲
  注音: ㄙㄨㄥˋ ㄑㄧㄣ
  拼音: sòng qīn

男女雙方舉行婚禮,女方屬把新娘送到男家。《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到晚,莫司戶冠帶齊整,帽插金花,身披紅錦,跨著雕鞍駿馬,兩班鼓樂前導,眾僚屬都來送。」《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勞你明日去回他一聲,只說前日已曾會過了,敝縣沒有迎的常規,還是從俗送罷。」


  探親

 简化字:探亲
  注音: ㄊㄢˋ ㄑㄧㄣ
  拼音: tàn qīn
 相似词:投親

探訪戚。如:「返鄉探」。《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原來他本是江寧府上元縣人氏,只因探來到山東,就近在學堂裡肄業的。」


  討親

 简化字:讨亲
  注音: ㄊㄠˇ ㄑㄧㄣ
  拼音: tǎo qīn

。如:「男方前來討時,大家都爭睹新郎的風采。」


  提親

 简化字:提亲
  注音: ㄊㄧˊ ㄑㄧㄣ
  拼音: tí qīn

。受男方或女方的委託,而向對方提議婚嫁的事。《紅樓夢》第二九回:「寶玉因昨日張道士提,心中大不受用。」《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太太聽見有人給公子提,連忙問道:『說得是誰家?』」也作「題」。


  題親

 简化字:题亲
  注音: ㄊㄧˊ ㄑㄧㄣ
  拼音: tí qīn

男或女方向對方提議婚嫁事宜,彼此商討決定。元.秦𥳑夫《剪髮待賓》第二折:「姐姐,你待要題呵,(唱)你可便見賢思齊默而識之。」元.無名氏《符金錠》第三折:「大人今日來題,又是同僚官之子,此事請夫人來計議如何。」也作「提」。


  痛親

 简化字:痛亲
  注音: ㄊㄨㄥˋ ㄑㄧㄣ
  拼音: tòng qīn

關係密切的人。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一自別來五六春,數載家無音信,則這個山壽馬,別無甚痛。」


  投親

 简化字:投亲
  注音: ㄊㄡˊ ㄑㄧㄣ
  拼音: tóu qīn

投靠戚,以求寄身。《紅樓夢》第六三回:「因我們投去了,聞得他因不合時宜,權勢不容,竟投到這裡來。」


  退親

 简化字:退亲
  注音: ㄊㄨㄟˋ ㄑㄧㄣ
  拼音: tuì qīn

解除婚約。《西遊記》第一八回:「老兒你管放心,今夜管情與你拿住,教他寫個退文書,還你女兒如何?」《紅樓夢》第六六回:「今若容他出去和賈璉退,料那賈璉必無法可處,自己豈不無趣。」也作「退婚」。


  外親

 简化字:外亲
  注音: ㄨㄞˋ ㄑㄧㄣ
  拼音: wài qīn

1.由女系血統而連續的屬。《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八:「這魏媽媽是我家外,極是好情分。」《程乙本紅樓夢》第一八回:「現有外薛王氏及寶釵、黛玉在外候旨,外眷無職,不敢擅入。」

2.外戚。《漢書.卷八三.朱博傳》:「博宰相,玄上卿,晏以外封位特進。」


  顯親

 简化字:显亲
  注音: ㄒㄧㄢˇ ㄑㄧㄣ
  拼音: xiǎn qīn

1.光耀門楣,使尊增光。如:「做人應行善修德以顯。」

2.權勢顯要的戚。《晉書.卷四六.劉頌傳》:「至於三代,則並建明德,及興王之顯,列爵五等,開國承家,以藩屏帝室,延祚久長。」


  鄉親

 简化字:乡亲
  注音: ㄒㄧㄤ ㄑㄧㄣ
  拼音: xiāng qīn
 相似词:同親、同鄉

稱同鄉的人。《宋書.卷九三.隱逸傳.翟法賜傳》:「雖鄉中表,莫得見也。」宋.闕名《異聞總錄》卷四:「見一白衣男子坐道上草間,而面內向。呼之:『鄉!』」


  孝親

 简化字:孝亲
  注音: ㄒㄧㄠˋ ㄑㄧㄣ
  拼音: xiào qīn

孝順敬奉長。如:「孝楷模」。


  血親

 简化字:血亲
  注音: ㄒㄧㄝˇ ㄑㄧㄣ
  拼音: xiě qīn

1.有血緣關係的屬。

2.法律上分為自然血與因收養而成立的法定血。自然血又分為直系與旁系血


  新親

 简化字:新亲
  注音: ㄒㄧㄣ ㄑㄧㄣ
  拼音: xīn qīn

結婚時,男女兩方家屬的互稱。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三四:「惟大賓或新過門,則添蝦蟹蜆蛤三四物,亦歲中不一二次也。」《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舅太太自己備了賞,倒像新一般,辦了個熱鬧。」


  省親

 简化字:省亲
  注音: ㄒㄧㄥˇ ㄑㄧㄣ
  拼音: xǐng qīn

歸鄉探望父母或其他尊。《大宋宣和遺事.元集》:「宋江告官給假,歸家省。」《三國演義》第一五回:「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


  嚴親

 简化字:严亲
  注音: ㄧㄢˊ ㄑㄧㄣ
  拼音: yán qīn

父母。《荀子.禮論》:「一朝而喪其嚴,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南史.卷五九.任昉傳》:「奉世叔父母不異嚴,事兄嫂恭謹。」


  議親

 简化字:议亲
  注音: ㄧˋ ㄑㄧㄣ
  拼音: yì qīn

1.周代八辟法之一。五族之內及外之有服者,有罪則議之,以期減免。見《周禮.秋官.小司寇》。

2.商議婚事。《三國演義》第五四回:「中年喪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議?」《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請個地理先生,擇地殯葬了王氏棺訖,那時便漸漸有人來議。」


  懿親

 简化字:懿亲
  注音: ㄧˋ ㄑㄧㄣ
  拼音: yì qīn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如是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


  姻親

 简化字:姻亲
  注音: ㄧㄣ ㄑㄧㄣ
  拼音: yīn qīn

由婚姻而產生屬關係的人。如配偶、姐夫、妻子的兄弟姐妹等。唐.袁郊《紅線》:「專膺指使,敢議姻。」《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又有一家,是徽州人,姓方,在五河開典當行鹽,就冒了籍,要同本地人作姻。」


  隱親

 简化字:隐亲
  注音: ㄧㄣˇ ㄑㄧㄣ
  拼音: yǐn qīn

1.謹慎選擇,事必躬。《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刺史舉所部,郡國太守相舉墨綬,隱悉心,勿取浮華。」

2.撫恤慰愛。《後漢書.卷四一.鍾離意傳》:「會稽大疫,死者萬數,意獨身自隱,經給醫藥。」


  迎親

 简化字:迎亲
  注音: ㄧㄥˊ ㄑㄧㄣ
  拼音: yíng qīn

婚禮時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回來行婚禮。《儒林外史》第六回:「也不必等吹手,吉時已到,且去迎罷。」也稱為「迎娶」。


  娛親

 简化字:娱亲
  注音: ㄩˊ ㄑㄧㄣ
  拼音: yú qīn

博取父母的歡心。三國魏.曹植〈鼙舞歌.靈芝篇〉:「伯瑜年七十,綵衣以娛。」


  遠親

 简化字:远亲
  注音: ㄩㄢˇ ㄑㄧㄣ
  拼音: yuǎn qīn
 相反词:近親

1.住得較遠的戚。元.秦𥳑夫《東堂老》第四折:「豈不聞遠呵不似我近鄰,我怎敢做的個有口偏無信。」

2.關係較疏遠的戚。《初刻拍案驚奇》卷二〇:「元普心下著疑,想道:『我那裡來這樣遠?』」也稱為「遠房」。


  占親

 简化字:占亲
  注音: ㄓㄢ ㄑㄧㄣ
  拼音: zhān qīn

屬關係。《劉知遠諸宮調.第一二》:「門外一個後生,年甲三十,……將榜子與經略占。知遠接榜子看了,與母賀喜。」《水滸傳》第四九回:「小人路見不平,獨力難救。只想一者占,二乃義氣為重,特地與他通個消息。」也作「沾」。


  沾親

 简化字:沾亲
  注音: ㄓㄢ ㄑㄧㄣ
  拼音: zhān qīn

屬關係。元.高文秀《黑旋風》第四折:「因此上,裝一個送飯的沾帶友,那一個管牢的便不亂扯胡揪。」也作「占」。


  長親

 简化字:长亲
  注音: ㄓㄤˇ ㄑㄧㄣ
  拼音: zhǎng qīn

屬關係的長輩。《儒林外史》第三回:「比如我這行事裡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你怎敢在我們跟前妝大?」


  招親

 简化字:招亲
  注音: ㄓㄠ ㄑㄧㄣ
  拼音: zhāo qīn

1.招女婿。如:「比武招」。

2.入贅。《儒林外史》第六回:「你向奶奶說,我在家不多時耽擱,就要同二相公到省裡去周府招。」


  至親

 简化字:至亲
  注音: ㄓˋ ㄑㄧㄣ
  拼音: zhì qīn
 相似词:嫡親、天倫、近親

關係最近或最要好的戚。《漢書.卷五三.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文明小史》第二七回:「至在一處,不可客氣。」


  宗親

 简化字:宗亲
  注音: ㄗㄨㄥ ㄑㄧㄣ
  拼音: zōng qīn

1.同宗族的屬。《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傳.呂強傳》:「遂收捕宗,沒入財產焉。」《三國演義》第六回:「荊州刺史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乃漢室宗。」也稱為「族」。

2.同母的兄弟。《史記.卷五九.五宗世家》:「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為宗。」


  走親

 简化字:走亲
  注音: ㄗㄡˇ ㄑㄧㄣ
  拼音: zǒu qīn

戚間的來往探望,有越走越的意味。如:「我看你還是回老鄉的好,日後也有個門口好走呀!」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321 页数: 4/9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