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對臺戲

 简化字:对台戏
  注音: ㄉㄨㄟˋ ㄊㄞˊ ㄒㄧˋ
  拼音: duì tái xì

舊時指兩個班為了互相競爭,同時演出相同的以比高下。比喻雙方競爭的同類工作或事情。如:「唱對臺」。


  封箱戲

 简化字:封箱戏
  注音: ㄈㄥ ㄒㄧㄤ ㄒㄧˋ
  拼音: fēng xiāng xì

從前班子,在年底十二月中旬,擇日封臺前,演一場該班演員最拿手又叫座的好,其全部收入充作班中打雜員工、文武場工作者和龍套們的紅利。館封臺後一直休息到除夕,明年正月一日開始,又開臺演,故稱為「封箱」。


  福州戲

 简化字:福州戏
  注音: ㄈㄨˊ ㄓㄡ ㄒㄧˋ
  拼音: fú zhōu xì

流行於大陸地區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臺灣的地方曲劇。從明末開始發展至今,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徽劇和京劇等的影響。主要伴奏樂器有梆笛、二胡及嗩吶等,所使用的曲調則有逗腔、揚歌、江湖和小調等四類。也稱為「閩劇」。


  感情戲

 简化字:感情戏
  注音: ㄍㄢˇ ㄑㄧㄥˊ ㄒㄧˋ
  拼音: gǎn qíng xì

表現內心情感的劇。如親情、友情、愛情等。


  高甲戲

 简化字:高甲戏
  注音: ㄍㄠ ㄐㄧㄚˇ ㄒㄧˋ
  拼音: gāo jiǎ xì

流行於閩南一帶的劇種。相傳源於清初閩南的宋江,演員常穿大甲,在廣場高臺上跳桌子,故得名。後吸收平劇劇目及表演形式,其角色分生、旦、丑、北(淨)、雜五類。唱工方面伴奏以南管為主。也稱為「戈甲」、「九角」。


  隔壁戲

 简化字:隔壁戏
  注音: ㄍㄜˊ ㄅㄧˋ ㄒㄧˋ
  拼音: gé bì xì

一種口技表演。表演者在帷帳內作數人聲及鳥獸叫聲等,觀眾隔著簾幕聆聽。


  歌仔戲

 简化字:歌仔戏
  注音: ㄍㄜ ㄗˇ ㄒㄧˋ
  拼音: gē zǐ xì

一種民間曲。流行於閩、臺地區。明末閩南的錦歌、採茶曲、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傳入臺灣後,吸收本地的民歌、說唱,並受京、四平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種。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稱為「落地掃」。主要曲調為七字調、大調、哭調、雜念調等。伴奏樂器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為主,伴以鑼鼓等打擊樂器。今日在大陸閩南龍溪、薌江一帶,流行的歌仔,是由臺灣傳過去的。


  滑稽戲

 简化字:滑稽戏
  注音: ㄍㄨˇ ㄐㄧ ㄒㄧˋ
  拼音: gǔ jī xì

一種專門以幽默可笑手法來表現人物的劇。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一帶。


  廣府戲

 简化字:广府戏
  注音: ㄍㄨㄤˇ ㄈㄨˇ ㄒㄧˋ
  拼音: guǎng fǔ xì

以廣州為中心,流行於廣東大部分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劇種。西皮、二黃為其基本曲調,吸收廣東小曲,並把胡琴調門降低,以利粵語發音。也稱為「粵劇」。


  廣州戲

 简化字:广州戏
  注音: ㄍㄨㄤˇ ㄓㄡ ㄒㄧˋ
  拼音: guǎng zhōu xì

以廣州為中心,流行於廣東大部分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劇種。以西皮和二黃為其基本曲調,與國劇和漢劇非常接近,但聲腔變化仍大,每每在唱詞中增加粵語,吸收廣東小曲,一面減少崑曲大牌子,並把胡琴調門降低,以利粵語發音。也稱為「粵劇」。


  鬼把戲

 简化字:鬼把戏
  注音: ㄍㄨㄟˇ ㄅㄚˇ ㄒㄧˋ
  拼音: guǐ bǎ xì

陰險或暗中捉弄人的手段或詭計。如:「你這套鬼把,我早就看透了。」


  鬼葸戲

 简化字:鬼葸戏
  注音: ㄍㄨㄟˇ ㄒㄧˇ ㄒㄧˋ
  拼音: guǐ xǐ xì

傀儡


  海南戲

 简化字:海南戏
  注音: ㄏㄞˇ ㄋㄢˊ ㄒㄧˋ
  拼音: hǎi nán xì

流行於廣東省海南島及雷州半島部分地區的地方曲。參見「瓊劇」條。


  花把戲

 简化字:花把戏
  注音: ㄏㄨㄚ ㄅㄚˇ ㄒㄧˋ
  拼音: huā bǎ xì

藉端生事。比喻不合情理的事。《醒世姻緣傳》第一六回:「這只邢皋門去了不足一月,幹出這許多花把了,還有許多不大好的光景。」


  花燈戲

 简化字:花灯戏
  注音: ㄏㄨㄚ ㄉㄥ ㄒㄧˋ
  拼音: huā dēng xì

流行於雲、貴、川、湘等省的地方。一般無故事情節,無固定角色,音樂結構短小,節奏鮮明,曲調流暢,是由民間玩耍花燈的歌舞發展而成。也稱為「花燈」、「茶燈」。


  花鼓戲

 简化字:花鼓戏
  注音: ㄏㄨㄚ ㄍㄨˇ ㄒㄧˋ
  拼音: huā gǔ xì

流行於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省的民間雜藝。由民間歌舞發展而來,通常為男女二人,一人執鑼,一人背鼓,邊歌邊舞。由於流行地區及表演形式的差別,有各種花鼓。也稱為「花鼓」。


  淮海戲

 简化字:淮海戏
  注音: ㄏㄨㄞˊ ㄏㄞˇ ㄒㄧˋ
  拼音: huái hǎi xì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蘇省淮陰、徐州、漣水、泗陽一帶的劇種。參見「拉魂腔」條。


  黃梅戲

 简化字:黄梅戏
  注音: ㄏㄨㄤˊ ㄇㄟˊ ㄒㄧˋ
  拼音: huáng méi xì

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等地區的劇種。其主要曲調是由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謠而來,受青陽腔的影響,並與安徽民間歌舞、說唱音樂等融合發展而成。


  看把戲

 简化字:看把戏
  注音: ㄎㄢˋ ㄅㄚˇ ㄒㄧˋ
  拼音: kàn bǎ xì

用旁觀的眼光來看別人謔或做作的演出。如:「我不希望別人拿看把的態度來看待我。」


  看白戲

 简化字:看白戏
  注音: ㄎㄢˋ ㄅㄞˊ ㄒㄧˋ
  拼音: kàn bái xì

不買票。如:「你想看白?沒那麼容易。」


  看家戲

 简化字:看家戏
  注音: ㄎㄢ ㄐㄧㄚ ㄒㄧˋ
  拼音: kān jiā xì

演員、劇團專擅的碼。如:「想在劇圈出頭,必得有幾齣看家。」


  傀儡戲

 简化字:傀儡戏
  注音: ㄎㄨㄟˇ ㄌㄟˇ ㄒㄧˋ
  拼音: kuǐ lěi xì

1.用木偶來表演的。廣義的包括所有的木偶。古稱為「傀儡子」、「魁礧子」、「窟礧子」。狹義的指杖頭傀儡和懸絲傀儡。相傳周、秦時代就有木偶,宋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水傀儡等。見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〇.百技藝》及元.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藝人》。元、明、清以來傀儡皆有流行。近世多稱為「木偶」。又古代演傀儡的人在扁擔的一端,挑著圓形的箱籠,另一端附著一個臺,挑著到處表演。也稱為「扁擔」。

2.宋代的舞隊。人戴面具表演,節目有「耍和尚」、「瞎判官」等。見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舞隊》。


  老把戲

 简化字:老把戏
  注音: ㄌㄠˇ ㄅㄚˇ ㄒㄧˋ
  拼音: lǎo bǎ xì

老舊陳腐的花樣、技巧。如:「別再玩這種老把,我不吃你這一套!」


  老戲迷

 简化字:老戏迷
  注音: ㄌㄠˇ ㄒㄧˋ ㄇㄧˊ
  拼音: lǎo xì mí

年紀大或資深的迷。如:「這位國劇名伶擁有不少老迷,只要她登臺,一定場場爆滿。」


  梨園戲

 简化字:梨园戏
  注音: ㄌㄧˊ ㄩㄢˊ ㄒㄧˋ
  拼音: lí yuán xì

流行於大陸地區福建省南部及臺灣等地方曲劇種之一。梨園為現存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流行的區域除閩南之外,尚包括臺灣及南洋一帶,它的表演形式和音樂,都保存著很多古老風格。採用南管音樂做為主要曲調。曲調牌名有許多與南北曲相同,因而被認為是宋元南的遺音。梨園的角色原分生、旦、淨、末、丑、貼、外,故舊稱「七子班」,角色中以生旦為主。大約清代以前即已在泉州流行,大致上可分為「大梨園」與「小梨園」,前者以成人為主,後者以童伶為主。梨園的劇目,大梨園的上路和下南及小梨園,各有擅演的所謂「十八棚頭」,各具特色。即使是相同的劇目,三者在表演形態上,亦有所不同。


  柳子戲

 简化字:柳子戏
  注音: ㄌㄧㄡˇ ˙ㄗ ㄒㄧˋ
  拼音: liǔ zi xì

流行於山東、江蘇、河南一帶的劇種。屬於北方的弦索音樂系統。由元、明以來中原地區的俗曲,流傳至山東西南部,吸收弋陽腔、青陽腔,逐漸發展而成。以三弦、笛、笙為主要伴奏樂器。音樂委婉動聽,適於表現細膩複雜的思想感情。


  龍戲珠

 简化字:龙戏珠
  注音: ㄌㄨㄥˊ ㄒㄧˋ ㄓㄨ
  拼音: lóng xì zhū

舞龍時,一人持火球逗引龍捕捉的動作。


  馬戲班

 简化字:马戏班
  注音: ㄇㄚˇ ㄒㄧˋ ㄅㄢ
  拼音: mǎ xì bān

團的別名。參見「馬團」條。


  馬戲團

 简化字:马戏团
  注音: ㄇㄚˇ ㄒㄧˋ ㄊㄨㄢˊ
  拼音: mǎ xì tuán

以大象、獅、虎各類動物雜技、空中飛人、馬術等表演,供大眾觀看娛樂的雜技團。也稱為「馬班」。


  髦兒戲

 简化字:髦儿戏
  注音: ㄇㄠˊㄦ ㄒㄧˋ
  拼音: máor xì

全部由少女演出的曲。相傳清同治年間李毛兒擅此藝,開門授女徒,因此稱為「毛兒」或「髦兒」。最初專應堂會,唱徽腔,後來也公開演出,唱京劇、梆子等。清.徐珂《清稗類鈔.劇類.貓兒》:「教坊演劇,俗呼為貓兒,又名髦兒。」


  沒戲唱

 简化字:没戏唱
  注音: ㄇㄟˊ ㄒㄧˋ ㄔㄤˋ
  拼音: méi xì chàng

子沒曲可唱,就無法表演。泛指一切沒法子繼續下去的事。《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賣箱子?還了得!就沒唱了!」


  祕戲圖

 简化字:秘戏图
  注音: ㄇㄧˋ ㄒㄧˋ ㄊㄨˊ
  拼音: mì xì tú
 相似词:春宮

摹寫淫褻情形的圖畫。也稱為「春宮圖」。


  木偶戲

 简化字:木偶戏
  注音: ㄇㄨˋ ㄡˇ ㄒㄧˋ
  拼音: mù ǒu xì

一種傀儡。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


  鬧戲兒

 简化字:闹戏儿
  注音: ㄋㄠˋ ㄒㄧˋㄦ 
  拼音: nào xìr

舊時的劇,以丑角表演或以謔科白為主。除能引發歡笑愉悅外,也諷刺現實社會。


  內心戲

 简化字:内心戏
  注音: ㄋㄟˋ ㄒㄧㄣ ㄒㄧˋ
  拼音: nèi xīn xì

劇表演中,由演員表達角色心中情感的。如:「這位演員擅長內心,把女主角的無助、悲苦演得入木三分。」


  偶戲人

 简化字:偶戏人
  注音: ㄡˇ ㄒㄧˋ ㄖㄣˊ
  拼音: ǒu xì rén

木偶或傀儡中所用的小偶人。《紅樓夢》第五〇回:「眾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人的。」


  皮猴戲

 简化字:皮猴戏
  注音: ㄆㄧˊ ㄏㄡˊ ㄒㄧˋ
  拼音: pí hóu xì

以紙或皮製成人物剪影,借燈光投影在布幕上來表演故事的劇。參見「皮影」條。


  皮影戲

 简化字:皮影戏
  注音: ㄆㄧˊ ㄧㄥˇ ㄒㄧˋ
  拼音: pí yǐng xì

以紙或皮製成人物剪影,借燈光投影在布幕上來表演故事的劇。根據《史記》、《搜神記》的記載,漢武帝時已有類似皮影的出現,演變至宋代甚為流行。明、清兩代,民間表演皮影風氣已十分普遍。表演時用木板搭起一平臺做為影臺,臺上掛起布幕做為影窗,利用燈光將剪影投射在布幕上,藝人一邊操縱剪影,一邊配合音樂演唱,其內容多取材通俗章回小說。也稱為「皮猴」、「驢皮影」、「影」。


  莆仙戲

 简化字:莆仙戏
  注音: ㄆㄨˊ ㄒㄧㄢ ㄒㄧˋ
  拼音: pú xiān xì

流行於今福建省莆田、仙遊一帶的劇種。常用曲牌二百多個,分大題、小題二種。劇目幾乎保存了宋、元南的全部劇目,亦有源自民歌、佛曲等曲調。樂隊只有司鼓、司鑼、司吹三人,樂器有小嗩吶、笛管、大嗩吶、笛子、二胡、大三弦等。因舊屬興化府,故也稱為「興化」。


  耍把戲

 简化字:耍把戏
  注音: ㄕㄨㄚˇ ㄅㄚˇ ㄒㄧˋ
  拼音: shuǎ bǎ xì

1.表演雜技、魔術、馬等技藝。如:「廟口有人在耍把,咱們過去瞧瞧吧!」

2.比喻施展詭計。如:「這人老實,不會耍把!」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245 页数: 4/7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