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é
  

  部首:人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 ㄔㄥ
  拼音: chēng

同「稱」。《說文解字.人部》「偁」字.清.段玉裁.注:「凡古偁舉、偁謂字皆如此作,……自稱行而偁廢矣。」


  

  部首:玉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ㄔㄥ
  拼音: chēng




玉器相擊所發出的聲音。《說文解字.玉部》:「琤,玉聲也。」


  

  部首:牙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ㄔㄥ
  拼音: chēng




斜柱。《廣韻.去聲.映韻》:「牚,邪柱也。」《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牚杈枒而斜據。」李善注引張載曰:「牚,眉梁之上也,各長三尺。」


  

 简化字:撑
  部首:手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ㄔㄥ
  拼音: chēng




1.支持、抵住。如:「撐持」。《紅樓夢》第八三回:「別說是女人當不來,就是三頭六臂的男人,還撐不住呢!」

2.用竹篙撥水使船前進。如:「撐篙」、「撐船」。

3.張開。如:「撐傘」、「撐線」。




1.飽、充滿。如:「吃多了,撐得難過。」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一折:「吃的來眼又睜,撐的來氣又喘。」


  

  部首:木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ㄔㄥ
  拼音: chēng




支撐、卡住。同「撐」。唐.韓愈、劉師服、侯喜、軒轅彌明〈石鼎聯句〉:「旁有雙耳穿,上有孤髻橕。」



斜柱。通「撐」。如:「屋橕」、「隄橕」。


  

 简化字:赪
  部首:赤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6
  注音: ㄔㄥ
  拼音: chēng




淺紅色。《爾雅.釋器》:「再染謂之赬。」晉.郭璞.注:「赬,淺赤。」



淺紅的。《詩經.周南.汝墳》:「魴魚赬尾,王室如燬。」唐.李白〈明唐賦〉:「赬欄各落,偃蹇霄漢。」


  

  部首:目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6
  注音: ㄔㄥ
  拼音: chēng




瞪著眼睛直看。如:「瞠目結舌」。宋.陸游〈醉歌〉:「醉倒村路兒扶歸,瞠目不識問是誰?」



驚視。《管子.小問》:「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闟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也。」唐.尹知章.注:「瞠,驚視貌。」


  

 简化字:柽
  部首:木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
  注音: ㄔㄥ
  拼音: chēng

參見「檉柳」條。


  

 简化字:蛏
  部首:虫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9
  注音: ㄔㄥ
  拼音: chēng




動物名。雙殼綱竹蟶科。一種海產貝類。殼窄長,剃刀狀。斧足大而活躍,能在洞穴中迅速上下移動,多見於潮間帶的泥沙中。肉似蠣,色白而味美,可食。也稱為「蟶子」。


  

  部首:戈
部外笔画:2
 总笔画:6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1.做好事情。《說文解字.戊部》:「成,就也。」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

2.變為。如:「點石成金」、「磨杵成針」。

3.達到。如:「成千上萬」、「成雙成對」。

4.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可以。如:「他想要耍賴是不成的。」




1.量詞。計算十等分概念的單位。如:「有八成希望。」

2.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傳.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眾一旅。」

3.現有的一切。如:「創業容易守成難。」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論君道》:「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

4.姓。如漢代有成瑨。




1.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陸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現有的、舊有的。如:「成例」、「成規」、「成語」。

3.構成整體的。如:「成分」、「成員」。


  

  部首:邑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國名。姬姓,周武王封其母弟叔武於此,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寧陽縣北方一帶。


  

 简化字:诚
  部首: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3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真心真意。《新唐書.卷一九二.忠義傳中.張巡傳》:「士感其誠,皆一當百。」



真實無妄、忠實不欺。如:「誠摯」、「誠樸」。《管子.乘馬》:「故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



的確、確實。《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傳》:「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曰:『相國誠善楚太子乎?』」


  

 简化字:铖
  部首:金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人名用字。如明代有阮大鋮。


  

  部首:一
部外笔画:5
 总笔画:6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古代輔佐帝王或正官的官吏。如:「丞相」、「縣丞」、「府丞」。



輔佐、輔助。《漢書.卷九三.佞幸傳.淳于長傳》:「會大將軍王鳳病,長侍病,晨夜扶丞左右,甚有甥舅之恩。」


  

  部首:手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1.奉。《左傳.成公十六年》:「承寡君之命以請。」

2.蒙受、接受。如:「承蒙」、「承贈」。《左傳.僖公十五年》:「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3.擔當、負責。如:「承擔」、「這件事情由你來承辦。」

4.繼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姓。如漢代有承宮。


  

  部首:口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1.顯露。如:「呈現」、「面呈紅潤」。

2.奉上。如:「謹呈」、「呈獻」、「呈上」。




舊時凡下級對上級的呈請或報告均用呈。現行公文則是對總統有所呈請或報告時用之。


  

  部首:土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1.小口的盛酒器具。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二折:「隔壁三家醉,開埕十里香。」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八齣:「便是這酒埕子漏了,則怕酒少,煩老官兒遮蓋些。」

2.臺灣、大陸地區福建沿海一帶養殖海蟶、海蛤的場地。清.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動物可種》:「閩人濱海種蟶,有蟶田,亦曰蟶埕。」

3.沿海的鹽田。如:「鹽埕」。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漳州府志.鹽法考》:「土人以力畫鹽地為埕,漉海水注之,經烈日曝即成鹽。」

4.臺灣、閩南地區稱庭院或場地為「埕」。如:「稻埕」。


  

  部首:玉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1.美玉。《玉篇.玉部》:「珵,美玉也。」《楚辭.屈原.離騷》:「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漢.王逸.注:「珵,美玉也。」

2.佩玉。《集韻.平聲.清韻》:「珵,佩玉也。」


  

  部首:肉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精美、肥美的肉。《集韻.平聲.清韻》:「脭,肉之精者。」《文選.枚乘.七發》:「飲食則溫淳甘膬,脭膿肥厚。」唐.李善.注:「脭,肥肉也。」


  

  部首:禾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1.度量衡的總稱。《荀子.致仕》:「程者,物之準也。」唐.楊倞.注:「程者,度量之總名也。」

2.事情進行的步驟。如:「過程」、「議程」。

3.法式、規範。如:「章程」、「規程」。

4.距離或道路的一段。如:「路程」、「歸程」、「送你一程」。

5.一定的進度。如:「課程」、「日程」。

6.姓。如宋代有程顥、程頤。




衡量、估計。《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


  

  部首: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容納。《說文解字.宀部》:「宬,屋所容受也。」



藏書室。如明朝宮內有皇史宬,貯有各帝御筆、實錄之類。清.徐珂《清稗類鈔.宮苑類.皇史宬》:「皇史宬,建自明。四周石室,中藏金匱。國朝因其舊制,尊藏實錄、聖訓、玉牒諸鉅編,寶笈琅函,依次排列。」


  

  部首:土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ㄔㄥˊ
  拼音: chéng




1.古時環繞京師或圍繞某一區域以供防守的大圍牆。《廣韻.平聲.清韻》:「城,城郭。」《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唐.李白〈送友人〉詩:「青山橫北郭,白水遶東城。」

2.都市。如:「京城」、「城市」。

3.姓。如戰國時有城渾。




築城。《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明史.卷三.太祖本紀三》:「是月,城西寧。」


  

  部首:彳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ㄉㄜˊ
  拼音: dé




1.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論語.述而》:「德之不脩,學之不講。」

2.品行、作風。《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恩澤、恩惠。《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4.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離心離德」。

5.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簡稱。

6.姓。如漢代西域有德若國,後人以國為姓,簡姓德。




感激、感恩。《左傳.成公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聊齋志異.卷一.王成》:「主人聞而德之,贈金五兩,慰之使歸。」



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譽」。《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恂恂德心,汪汪軌度。」


  

  部首:口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 ㄉㄜ
  拼音: dē




嘮叼。參見「嘚啵」條。



1.形容馬蹄踏地的聲音。如:「嘚!嘚!嘚!遠方響起陣陣的馬蹄聲。」

2.趕驢、騾等牲口前進的吆喝聲。如:「王老頭往驢屁股一揮鞭,叫道:『嘚──走!』」


  

  部首:手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ㄉㄣˋ
  拼音: dèn




突然使勁用力拉。如:「別使大勁兒,小心把線㩐斷了。」


  

  部首:癶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 ㄉㄥ
  拼音: dēng




1.上、升。由低處到高處。如:「登山」、「登峰造極」、「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陳與義〈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詞:「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2.進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問其鄉里,以觀其所能,而無大過,登以為上卿之佐。」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3.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穀不登,禽獸偪人。」宋.蘇軾〈荔支歎〉:「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

4.記錄、刊載。如:「登記」、「登報」、「登帳」、「刊登」。

5.科舉考試合格被錄取。唐.鄭谷〈贈劉神童〉詩:「還家雖解喜,登第未知榮。」《新唐書.卷一六八.劉禹錫傳》:「登博學弘詞科,工文章。」

6.收取別人物品時的敬詞。如:「拜登厚賜」。

7.北方方言。指穿。如:「腳登長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棗紅鐵線紗夾馬褂,底下登著緞靴。」




姓。如三國時蜀國有登定。


  

  部首:口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ㄉㄥ
  拼音: dēng




形容穿硬底鞋踩踏在地上所發出的聲音。如:「他噔噔噔的朝這邊跑來!」、「只聽到樓板『咯噔!咯噔!』的響,令人毛骨悚然!」


  

 简化字:灯
  部首:火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ㄉㄥ
  拼音: dēng




1.照明或作為他用的發光器具。如:「電燈」、「日光燈」、「紅綠燈」。

2.燃燒液體或氣體,用來對他物加熱的器具。如:「酒精燈」、「本生燈」。

3.佛法導向光明坦途,趨避邪惡黑暗,故稱佛法為「燈」。唐.杜甫〈望牛頭寺〉詩:「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


  

  部首:毛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ㄉㄥ
  拼音: dēng

參見「毾㲪」條。


  

  部首:竹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8
  注音: ㄉㄥ
  拼音: dēng




古代禦雨的器具,猶如現在的雨傘。《說文解字.竹部》:「簦,笠蓋也。」清.段玉裁.注:「笠而有柄如蓋也,即今之雨繖。」《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虞卿者,游說之士也。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簦,長柄笠。笠有柄者謂之簦。」


  

  部首:豆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3
  注音: ㄉㄥ
  拼音: dēng




古代盛肉食的器具,亦作為禮器之用。唐.高宗〈宗廟薦享別奠詔〉:「自今以後,宗廟薦享,爵及簠簋豋鉶,各宜別奠。」


  

  部首:竹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2
  注音: ㄉㄥˇ
  拼音: děng




1.品級、次第。如:「上等」、「甲等」、「劣等」、「高人一等」。

2.種、類。如:「何等人物」、「這等事情」。《紅樓夢》第一一五回:「在弟是庸庸碌碌一等愚人,忝附同名。」

3.表類數之詞:(1)表複數。如:「我等」、「爾等」、「一干人等」、「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金融中心。」(2)表列舉不盡。如:「我每天單是孩子的事都忙昏了,其他如廚房等等的事就更不用說了。」

4.一種小型的秤。用來稱金、銀、藥物等少量物品的衡器。《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團圓破氈笠》:「便取出銀子,剛剛一塊,討等來一稱。」《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大等秤進,小等秤出。」俗稱為「等子」、「戥子」。




1.待、候。如:「等車」、「等一會兒」。《西遊記》第一四回:「你往那裡去來?教我行又不敢行,動又不敢動,只管在此等你。」

2.相同、相齊。如:「相等」、「等於」、「均等」、「平等」、「高低不等」。


  

  部首:戈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ㄉㄥˇ
  拼音: děng

參見「戥子」條。


  

  部首:几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4
  注音: ㄉㄥˋ
  拼音: dèng




無靠背的坐具。如:「板凳」、「長凳」。《紅樓夢》第六二回:「都走來看時,果見湘雲臥於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業經香夢沉酣。」


  

  部首:土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ㄉㄥˋ
  拼音: dèng




1.棧道。《文選.張衡.西京賦》:「即乃珍臺蹇產以極壯;墱道邐倚以正東。」《讀史方輿紀要.卷三九.山西一.五臺》:「危墱于霄,喬林拂日。」

2.排水道。《文選.左思.魏都賦》:「墱流十二,同源異口。畜為屯雲,泄為行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水注》:「魏武王又堨漳水迴流東注,號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


  

  部首:山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ㄉㄥˋ
  拼音: dèng




登山的小路。《字彙.山部》:「嶝,登陟之道。」《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七.南朝宋.沈約.從軍行》:「雲縈九折嶝,風卷萬里波。」


  

 简化字:邓
  部首:邑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ㄉㄥˋ
  拼音: dèng




1.國名。曼姓。周時所建。故址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鄧縣,後為楚所滅。《說文解字.邑部》:「鄧,曼姓之國,今屬南陽。」

2.地名:(1)春秋時魯地,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汶河以南,運河以北一帶。《左傳.隱公十年》:「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鄧,為師期。」晉.杜預.注:「鄧,魯地。」(2)春秋時蔡地,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郾城縣東南。(3)戰國時魏邑,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孟縣西南。《史記.卷五.秦本紀》:「(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故鄧城在懷州河陽縣西三十一里,並六國時魏邑也。」

3.姓。如三國時魏國有鄧艾,清代有鄧廷楨。


  

  部首:阜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ㄉㄥˋ
  拼音: dèng




1.階梯、石階。通「蹬」。《說文解字.阜部》:「隥,仰也。」清.段玉裁.注:「仰者舉也。登陟之道曰隥。」《新唐書.卷八三.諸帝公主傳.中宗八女傳》:「司農卿趙履溫為繕治,累石肖華山,隥彴橫邪,回淵九折,以石瀵水。」

2.山坡、險坡。《玉篇.阜部》:「隥,險阪也。」《穆天子傳》卷四:「天子南還,升于長松之隥。」


  

  部首:石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7
  注音: ㄉㄥˋ
  拼音: dèng




石階。宋.蘇軾〈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詩:「南望功臣山,雲外盤飛磴。」清.蔣士銓《冬青樹》第二九齣:「都認做鬼門關程途幽渺,哪知是俺上青雲梯磴逍遙。」


  

  部首:目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7
  注音: ㄉㄥˋ
  拼音: dèng




1.惡意的看人。常表示憤恨或不滿。如:「這個路人很不高興的瞪了對方一眼。」

2.睜大眼睛直視。如:「他把眼睛都瞪圓了。」《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郭文》:「文瞪眸不轉,跨躡華堂如行林野。」




怒目而視。《舊唐書.卷一九〇.文苑列傳下.杜甫》:「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常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56550 页数: 4/1414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