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xiē
  

 简化字:缬
  部首:糸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21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1.有花紋的絲織品。唐.薛濤〈海棠溪〉詩:「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紗。」

2.眼花時所見的星點。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神迷耳熱眼生纈,嚼盡寶壓狂醒消。」


  

 简化字:谐
  部首:言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6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1.和合、調和。《書經.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左傳.襄公十一年》:「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2.辦成、說妥。《董西廂》卷三:「願先生變雅操為和聲,以詞挑之,事必諧矣。」《鏡花緣》第一五回:「老師如攜門生信去,此事斷無不諧。」

3.商議、協調。《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傳.張讓傳》:「當之官者,皆先至西園諧價,然後得去。」




滑稽、戲謔。如:「詼諧」。《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上以朔口諧辭給,好作問之。」


  

  部首:龠
部外笔画:9
 总笔画:26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樂音和諧。同「諧」。《說文解字.龠部》:「龤,樂龢也。」清.段玉裁.注:「龤龢作諧和者,皆古今字。」


  

  部首:革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5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腳上的穿著物。低筒、用以保護足部,便於行走。如:「皮鞋」、「球鞋」、「繡花鞋」。


  

  部首:女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ㄜ
  拼音: ē




女子的人名用字。《說文解字.女部》:「妸,女字也。」


  

  部首:阜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ㄜ
  拼音: ē




1.大陵、大土丘。唐.王勃〈滕王閣序〉:「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2.轉折、彎曲的地方。《文選.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漢書.卷二二.禮樂志》:「沛施祐,汾之阿,揚金光,橫泰河。」

3.屋宇、屋檐。《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4.姓。如唐代有阿光進。




1.迎合、偏袒。如:「阿附」、「阿私」、「諂媚阿諛」。《孟子.公孫丑上》:「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呂氏春秋.離俗覽.高義》:「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2.倚靠。參見「阿衡」條。


  

  部首:女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ㄜ
  拼音: ē

參見「婀娜」條。


  

  部首:疒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3
  注音: ㄜ
  拼音: ē




1.疾病。如:「沉痾」。《文選.潘岳.閑居賦》:「常膳載加,舊痾有痊。」《文選.謝靈運.登池上樓詩》:「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2.仇隙、舊仇。《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傳》:「願捐棄百痾,追攝舊義,復為母子昆弟如初。」


  

  部首:囗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ㄜˊ
  拼音: é




鳥媒。即用以誘捕同類鳥的鳥。《廣韻.平聲.戈韻》:「囮,網鳥者媒。」



以威嚇的手段詐取財物。通「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被幾個喇子囮著,把衣服都剝掉了。」


  

  部首:口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ㄜˊ
  拼音: é




吟唱、吟詠。唐.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對樹二松,日哦其間。」宋.楊萬里〈雨夜〉詩:「歲晚能無感,詩成只獨哦。」


  

  部首:石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 ㄜˊ
  拼音: é




石巖。《廣韻.平聲.歌韻》:「硪,《說文》曰:『石巖也。』」


  

  部首:虫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ㄜˊ
  拼音: é




1.鱗翅科昆蟲的總稱。與蝶相類而軀體肥大,觸角細長如絲,翅面灰白色,靜止時呈水平放置,大都屬於晝伏夜出。其種類甚多,有天蛾、蠶蛾、燈蛾等。

2.蛾眉的簡稱。指畫得像蠶蛾觸鬚般的眉毛。東周戰國.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朱脣的其若丹。」明.陳與郊《昭君出塞》:「美人!你雙蛾淡掃忒恁妝。教人追恨貪狼!」

3.形狀像蛾的真菌子實體。如木耳也稱為「木蛾」,桑耳也稱為「桑蛾」,柳樹上之木耳,亦稱「柳蛾」。

4.姓。如周代時晉國有蛾析。




須臾、不久。通「俄」。《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始為少使,蛾而大幸。」


  

 简化字:额
  部首:頁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8
  注音: ㄜˊ
  拼音: é




1.頭前眉上髮下的部分。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2.限定的數目。如:「名額」、「兵額」、「額滿為止」。《新五代史.卷四八.雜傳.劉審交傳》:「租有定額,而天下比年無閑田,民之苦樂,不可等也。」

3.匾額。如:「門額」、「廟額」。唐.貫休〈寄杭州靈隱寺宋震使君〉詩:「僧房謝朓語,寺額葛洪書。」

4.器物上首靠近頂端的部分。如:「碑額」、「簾額」。唐.姚合〈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詩:「溼煙凝灶額,荒草覆牆頭。」

5.姓。如清代有額宜都。


  𣘨

  部首:木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ㄜˇ
  拼音: ě

參見「𣘨橠」條。


  

  部首:阜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ㄜˋ
  拼音: è




險要的地方。《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魏居領阨之西,都安邑。」



窮困。通「厄」。如:「困阨」。《孟子.公孫丑上》:「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據守。《清史稿.卷四五三.銘安傳》:「東北與俄接壤,舊設卡倫,無兵駐守,迺遣將分阨要塞。」


  

 简化字:恶
  部首:心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ㄜˋ
  拼音: è




1.罪過、不良的行為。《易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2.疾病。《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

3.汙垢、穢物。《左傳.成公六年》:「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周禮.天官.獸醫》:「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4.糞便。《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昌邑哀王劉髆傳》:「陛下左側讒人眾多,如是青蠅惡矣。」《隋書.卷七二.孝義傳.田翼傳》:「母患暴痢,翼謂中毒,遂親嘗惡。」




1.不善的、壞的。《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

2.粗劣的。《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韓非子.說疑》:「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惡食,國猶自亡也。」

3.醜陋。《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澹臺滅明傳》:「(澹臺滅明)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文選.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良時不見遺,醜狀不成惡。」

4.不適、不快。《晉書.卷八〇.王羲之傳》:「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少惡,斐逸民跡近在此,君可往問。」




極、甚。《淮南子.墬形》:「其人大面短頤,美須惡肥。」宋.辛棄疾〈臨江仙.小靨人憐都惡瘦〉詞:「小靨人憐都惡瘦,曲眉夫與長顰。」



害。《淮南子.說林》:「病熱而強之餐,救暍而飲之寒,救經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為惡。」


  

  部首:艸
部外笔画:16
 总笔画:20
  注音: ㄜˋ
  拼音: è




驚駭的。通「噩」。《列子.周穆王》:「一曰正夢,二曰蘁夢。」


  

 简化字:阏
  部首:門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6
  注音: ㄜˋ
  拼音: è




阻塞、壅塞。《列子.楊朱》:「夫耳之所欲聞者音聲,而不得聽,謂之閼聰;目之所欲見者美色,而不得視,謂之閼明。」唐.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孰能閼其勢,而爭夫光者乎?」



遮擋的器物。《荀子.禮論》:「抗折,其䫉以象槾茨番閼也。」唐.楊倞.注:「閼謂門戶壅閼風塵者。」《漢書.卷八九.循吏傳.召信臣傳》:「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


  

  部首:辵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ㄜˋ
  拼音: è




意外相遇。《爾雅.釋詁下》:「遻,見也。」晉.郭璞.注:「行而相值即見。」


  

  部首:二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ㄒㄧㄝ
  拼音: xiē




1.少量、一點。如:「些微」、「些許」、「些須」。《水滸傳》第四一回:「城裡並無些動靜。」

2.用於形容詞後面,表示比較下少許的差別。如:「多些」、「簡單些」、「方便些」、「容易些」。




量詞。計算事物不確定數量的單位。如:「這些人」、「有些事情」、「買些金子」。《水滸傳》第四回:「老兒和這小廝上街來買了些鮮魚、嫩雞。」


  

  部首:犬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ㄒㄧㄝ
  拼音: xiē




猲獢:一種短嘴的獵狗。《爾雅.釋畜》:「(犬)長喙,獫;短喙,猲獢。」宋.邢昺.疏:「犬長口者名獫,短口者名猲獢。」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1.不正當的。如:「邪念」、「邪心」、「邪惡」。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論〉:「闢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2.奇怪、異於正常的。如:「邪事」、「邪門」、「邪魔」。《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這可是邪的!難道那小子有這麼大神通不成?」

3.偏斜不正的。通「斜」。《詩經.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




1.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如:「改邪歸正」、「奸邪」。《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人事無法理解的怪異事件。如:「中邪」、「驅邪」、「百邪不侵」。

3.中醫稱足以傷人致病的四時之氣或環境因素。如:「風邪」、「寒邪」。


  

 简化字:页
  部首:頁
 总笔画:9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頭部。《說文解字.頁部》:「頁,頭也。」


  

 简化字:颉
  部首:頁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5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1.伸長、僵直的脖子。《說文解字.頁部》:「頡,直項也。」

2.一種形狀像青狗的野獸。《山海經.中山經》:「東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魚,多蛟,多頡。」晉.郭璞.注:「(頡)如青狗。」

3.姓。如古代有賢者頡衛。




向上飛。《廣韻.入聲.屑韻》:「頡,詩傳云:『飛而上曰頡。』」《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頡之頏之。」


  

 简化字:挟
  部首:手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1.夾在腋下、懷夾。《國語.齊語》:「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鎛,以旦暮從事於田野。」《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

2.從旁箝夾。《文選.王粲.登樓賦》:「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3.脅持。如:「要挾」。《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挾天子而令諸侯。」《水滸傳》第三六回:「若是如此來挾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

4.持握、持有。《戰國策.趙策四》:「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5.倚仗、倚持。如:「挾恃」。《孟子.萬章下》:「不挾長,不挾貴。」清.洪昇《長生殿》第三〇齣:「況且弟兄姊妹挾勢弄權,罪惡滔天。」

6.夾帶、夾雜。宋.辛棄疾〈浣溪沙.梅子熟時到幾回〉詞:「晚雲挾雨喚歸來。」

7.懷藏、隱藏。如:「挾怨」。《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二折:「挾這讎氣,朦朧奏過聖人,要標取我的首級。」


  

  部首:人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1.共同、一起。如:「偕行」、「偕入」。《詩經.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2.皆、全部。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劃一、齊一。《管子.幼官》:「修道路,偕度量,一稱數。」

2.比並、較量。唐.柳宗元〈衡山中院大律師塔銘.序〉:「受學之眾,他莫能偕也。」《太平廣記.卷五三.金可記》:「精勤為事,人不可偕也。」


  

  部首:斗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ㄒㄧㄝˊ
  拼音: xié




不正、傾側。如:「斜角」、「斜坡」、「斜線」。宋.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詞:「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非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動。《文選.賈誼.鵩鳥賦》:「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唐.杜甫〈水檻遣興〉詩二首之一:「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地名用字。常用於地勢傾斜的地方。如:「玉鉤斜」、「內人斜」、「陳陶斜」。


  

  部首:血
 总笔画:6
  注音: ㄒㄧㄝˇ
  拼音: xiě




1.動物循環系統的體液之一,可循流全身,輸送氧、養分及代謝物。英文為blood。

2.眼淚。漢.李陵〈答蘇武書〉:「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唐.顧況〈傷子〉詩:「老夫哭愛子,日暮千行血。」

3.二一四部首之一。




用鮮血沾染。《荀子.議兵》:「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1.有血緣關係的。如:「血統」、「血親」。

2.剛強、熱烈。如:「血性男兒」、「血氣方剛」。《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像你這樣血心為朋友,難道我們當差的心不是肉做的?」


  

 简化字:写
  部首:宀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ㄒㄧㄝˇ
  拼音: xiě




1.放置、移置。《說文解字.宀部》:「寫,置物也。」《禮記.曲禮上》:「御食於君,君賜餘器之溉者不寫,其餘皆寫。」

2.拿筆記錄文字。如:「寫字」、「默寫」、「寫稿子」、「寫對聯」。

3.描繪、描寫。如:「寫景」、「寫生」。《文選.江淹.別賦》:「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聊齋志異.卷一二.寄生》:「遂以五可之容顏髮膚,神情態度,口寫而生狀之。」

4.抄錄。《漢書.卷三〇.藝文志》:「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晉書.卷九二.文苑傳.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5.訂約租賃。《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聽得說有個少年知縣換船到任,寫了哥子的船。」

6.傾訴、舒洩。《詩經.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唐.李白〈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詩:「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


  

  部首:火
部外笔画:3
 总笔画:7
  注音: ㄒㄧㄝˋ
  拼音: xiè




燈燭燒剩的殘餘物。唐.元稹〈通州丁溪館夜別李景信〉詩三首之二:「離床別臉睡還開,燈灺暗飄珠蔌蔌。」唐.李商隱〈聞歌〉:「此聲腸斷非今日,香灺燈光奈爾何。」


  

  部首:水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ㄒㄧㄝˋ
  拼音: xiè




1.液體或氣體排出、漏出。如:「排泄」。《漢書.卷二九.溝洫志》:「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雖高增隄防,終不能泄。」

2.透露、露出。如:「泄露」、「泄密」。《三國演義》第二七回:「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

3.發散。如:「泄恨」、「泄憤」。




1.中醫上指肌肉失去收縮功能的症狀。漢.張機《匱要略方論.卷上.中風厲節病脈證並治.烏頭湯》:「筋傷則緩,名曰泄。」

2.姓。如春秋時魯國有泄柳。


  

 简化字:泄
  部首:水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ㄒㄧㄝˋ
  拼音: xiè




1.液體排放、氣體散逸。如:「洩洪」、「瓦斯外洩」。

2.發散、發抒。如:「洩恨」、「發洩」。《聊齋志異.卷八.夢狼》:「我等來,為一邑之民洩冤憤耳。」

3.透露、露出。如:「洩密」、「洩底」、「洩露」。


  

  部首:木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ㄒㄧㄝˋ
  拼音: xiè




1.植物名。薔薇科李屬,「櫻桃」之古稱,參見「櫻桃」條。《爾雅.釋木》:「楔,荊桃」晉.郭璞.注:「今櫻桃。」即櫻桃。

2.門兩旁的木柱。唐.韓愈〈進學解〉:「椳闑扂楔,各得其宜。」

3.上平厚、下尖扁的木塊。塞在榫頭縫隙中,使之固定。如:「木楔」。《淮南子.主術》:「大者以為舟航柱梁,小者以為楫楔。」


  

  部首: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ㄒㄧㄝˋ
  拼音: xiè




1.鐐銬、枷等刑具。《漢書.卷六六.公孫賀傳》:「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新唐書.卷二〇九.酷吏傳.來俊臣傳》:「凡囚至,先布械于前示囚,莫不震懼,皆自誣服。」

2.兵器、武器。如:「軍械」、「繳械」。《墨子.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紅樓夢》第一〇二回:「起先晚上不敢行走,以致鳥獸逼人,甚至日裡也是約伴持械而行。」

3.器物、用具的總稱。如:「器械」、「機械」。《莊子.天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部首:广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6
  注音: ㄒㄧㄝˋ
  拼音: xiè




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如:「官廨」、「公廨」。漢.王充《論衡.感虛》:「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也。」


  

  部首:艸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
  注音: ㄒㄧㄝˋ
  拼音: xiè

參見「薢茩」條。


  

  部首:虫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9
  注音: ㄒㄧㄝˋ
  拼音: xiè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全身被有甲殼,頭胸多扁平而廣闊,有五對足,第一對變形為螯,橫行甚速。腹部分數節屈折於胸部之下,俗稱為「臍」,雄的臍尖,雌的臍圓。鹹、淡水皆產,種類甚多。


  

  部首:口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2) ㄜˋ
  拼音:(2) è

(一)之又音。


  

 简化字:额
  部首:頁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8
  注音:(2) ㄜˋ
  拼音:(2) è




譯音用字。常用於山名、地名等的音譯。如:「額非爾士峰」、「額魯特蒙古」。


  

  部首:阜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2) ㄜˋ
  拼音:(2) è




1.隔絕。《戰國策.東周策》:「三國隘秦。」

2.阻止。《戰國策.楚策二》:「懷王薨,太子辭於齊王而歸,齊王隘之。」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339 页数: 3/34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