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衣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注音: ㄒㄩㄢˋ
  拼音: xuàn




黑色的衣服。《玉篇.衣部》:「袨,黑衣也。」



華麗隆盛的。《文選.左思.蜀都賦》:「都人士女,袨服靚妝。」李善注引蘇林曰:「袨服,謂盛服也。」


  

  部首:行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注音: ㄒㄩㄢˋ
  拼音: xuàn




1.沿街叫賣、販賣。《楚辭.屈原.天問》:「妖夫曳衒,何號于市?」宋.蘇軾〈種茶〉詩:「千團輸太官,百餅衒私鬥。」

2.炫示、誇耀。如:「自衒」。唐.柳宗元〈梓人傳〉:「不衒能,不矜名。」




自我誇耀推薦的。如:「衒女」、「衒士」。


  

 简化字:铉
  部首:金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3
  注音: ㄒㄩㄢˋ
  拼音: xuàn




橫貫鼎耳用以扛鼎的棍形工具。《說文解字.金部》:「鉉,所以舉鼎也。」《易經.鼎卦.六五》:「鼎黃耳金鉉。」唐.孔穎達.正義:「鉉,所以貫鼎而舉之。」


  

 简化字:旋
  部首:金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9
  注音: ㄒㄩㄢˋ
  拼音: xuàn




1.圓形的爐子。《說文解字.金部》:「鏇,圓鑪也。」

2.溫酒器。如:「金鏇」、「酒鏇」。元.戴侗《六書故.卷四.地理》:「鏇,溫器也,旋之湯中,以溫酒與洎者也。」也稱為「鏇子」。

3.銅錫盤。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妖異部.鏇中佛像》:「常熟丘郡家食櫥內,錫鏇置熟雞半隻。」




1.用鏇子溫酒。《水滸傳》第七二回:「你自去與我鏇一杯熱酒來吃。」

2.以機器或刀旋轉著削切。如:「鏇陀螺」、「鏇螺絲釘」、「把蘿蔔皮鏇下來」。


  

  部首:目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1
  注音: ㄒㄩㄢˋ
  拼音: xuàn




1.轉動眼睛以示意。《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

2.目眩。通「眩」。《文選.班固.西都賦》:「攀井幹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


  

 简化字:绚
  部首:糸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2
  注音: ㄒㄩㄢˋ
  拼音: xuàn




文綵華麗。南朝梁.江淹〈為始安王拜兗州刺史章〉:「絢服騰炤,懋冊凝芬。」



1.點綴、照耀。《文選.左思.蜀都賦》:「幽思絢道德,摛藻掞天庭。」唐.劉禹錫〈省試風光草際浮〉詩:「含煙絢碧彩,帶露如珠綴。」

2.迷惑、迷亂。《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故色絢於目,情感於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視。」


  

  部首:水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ㄒㄩㄢˋ
  拼音: xuàn




國畫的一種畫法。畫家塗上墨或顏料後,再用水淋擦,使顏色濃淡適宜。


  

  部首:木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ㄒㄩㄢˋ
  拼音: xuàn




做鞋的木質模型。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三.諸色雜買》:「油杆杖、榾轆、鞋楦。」



1.用鞋樣器撐填鞋子,以保持鞋樣不變或撐大鞋子。如:「新鞋小了一點,要楦一楦。」

2.用紙或乾草等填塞物體的空隙。如:「為了防止瓷器在搬動時震碎,最好把箱子的空隙楦好。」


  

  部首:木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ㄒㄩㄢˋ
  拼音: xuàn




製鞋的木質模型。同「楦」。《說文解字.木部》:「楥,履法也。」


  

  部首:火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ㄒㄩㄝˋ
  拼音: xuè




消滅、滅亡。通「滅」。《詩經.小雅.正月》:「褒以烕之。」《文選.潘岳.西征賦》:「赫赫宗周,烕為亡國。」


  

  部首:言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7
  注音: ㄒㄩㄝˋ
  拼音: xuè

參見「謞謞」條。


  

  部首:革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3
  注音: ㄒㄩㄝ
  拼音: xuē




長筒的鞋子。如:「皮靴」、「雨靴」、「馬靴」。也稱為「靴子」。


  

  部首:艸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7
  注音: ㄒㄩㄝ
  拼音: xuē




1.國名。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滕縣東南。

2.姓。如唐代有薛仁貴。


  

 简化字:学
  部首:子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6
  注音: ㄒㄩㄝˊ
  拼音: xué




1.覺悟、領會。《玉篇.子部》:「學,覺也。」《書經.說命下》:「學于古訓乃有獲。」

2.研習、學習。如:「學技術」、「學而不厭」。《論語.子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3.模仿、仿效。如:「學話」、「學雞叫」。《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戴逵傳》:「是猶美西施而學其顰眉。」《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劉公把他言語學了一遍。」




1.學校、求學的地方。如:「小學」、「中學」、「大學」。《禮記.學記》:「比年入學。」唐.韓愈〈進學解〉:「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

2.學問、學識。如:「求學」、「治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今學如退之,辭如退之。」

3.學說、學問派系。如:「宋學」、「漢學」、「儒學」。《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4.學科、有系統而專門的知識。如:「哲學」、「醫學」、「文學」、「經濟學」。


  

  部首:角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20
  注音: ㄒㄩㄝˊ
  拼音: xué




整治獸角,使成為器物。《爾雅.釋器》:「象謂之鵠,角謂之觷。」晉.郭璞.注:「五者皆治樸之名,謂治其樸,俱未成器,有此五名也。」


  

 简化字:鸴
  部首:鳥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24
  注音: ㄒㄩㄝˊ
  拼音: xué




動物名: (1)雀形目。似鵲,毛色黑而有文采,嘴、腳為紅色,尾巴長,性凶悍。也稱為「山鵲」。(2)鳴禽類。形與文鳥相似,雄鳥頭部黑色,嘴圓錐狀,頰至喉側深紅色,背灰色,胸腹赤色,翼與尾黑色。雌鳥毛色淡,頰至喉側深紅色。


  

 简化字:鳕
  部首:魚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22
  注音: ㄒㄩㄝˇ
  拼音: xuě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條鰭亞綱。產於寒冷的深海,體長三尺餘。口大,鱗細,下頜有一觸鬚。肉白似雪,肝含脂量高,可製魚肝油。也稱為「鰵魚」。


  

  部首:水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ㄒㄩㄝˋ
  拼音: xuè




水自孔穴中迅速噴出。《說文解字.水部》:「泬,水從孔穴疾出也。」



空曠的。《楚辭.宋玉.九辯》:「泬寥兮天高而氣清。」《文選.江淹.雜體詩.謝臨川》:「乳竇既滴瀝,丹井復寥泬。」


  

  部首:口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ㄒㄩㄝˋ
  拼音: xuè




發出小聲音。宋.蘇軾〈好事近.煙外倚危樓〉詞:「莫問世間何事,與劍頭微吷。」


  

  部首:火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ㄒㄩㄣ
  拼音: xūn




煙火向上冒。通「熏」。《玉篇.火部》:「焄,火上出也。亦作熏。」宋.蘇軾〈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詩:「此心實與香俱焄,聞思大士應已聞。」



香、臭的氣味。《禮記.祭義》:「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唐.孔穎達.正義:「焄,謂香臭也,言百物之氣,或香或臭。」宋.蘇轍〈次韻子瞻生日見寄〉詩:「憂愁真能散凄焄,萬事過耳今不聞。」


  

 简化字:勋
  部首:力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2
  注音: ㄒㄩㄣ
  拼音: xūn




功績、功勞。如:「屢建奇勛」。唐.高適〈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部首:犬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ㄒㄩㄣ
  拼音: xūn

參見「獯鬻」條。


  

 简化字:熏
  部首:火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ㄒㄩㄣ
  拼音: xūn




1.煙火向上升。同「熏」。如:「煙火燻天」。

2.以火煙熏物。漢.王充《論衡.命祿》:「越王翳逃山中,至誠不願自冀得代。越人燻其穴,遂不得免,彊立為君。」

3.一種烹飪方法。以松枝、木炭、茶葉等的火煙燒烤食物,使其具有特殊的風味。如:「燻肉」、「燻鴨」、「燻雞」、「燻魚」。


  

  部首:艸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ㄒㄩㄣ
  拼音: xūn




1.植物名。報春科珍珠茉屬,「佩蘭」、「薰草」之古稱。參見「佩蘭」條。

2.香氣。宋.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詞:「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3.煙氣。晉.陸機〈演連珠〉詩五〇首之二四:「尋煙染芬,薰息猶芳。」




1.以火灼炙、燒灼。通「熏」。如:「薰魚」、「薰肉」、「利欲薰心」。晉.潘岳〈馬汧督誄〉:「將穿響作內焚穬火薰之,潛氐殲焉。」

2.感染﹑感化。如:「薰陶」。唐.韓愈〈爭臣論〉:「晉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宋.程頤〈論經筵第一劄子〉:「今士大夫家善教弟子者,亦必延名德端方之士,與之居處,使之薰染成性。」

3.教訓。《兒女英雄傳》第三〇回:「他那意思,想著要把乾綱振起來,薰她一薰。」




溫暖的、和煦的。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詩:「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部首:日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ㄒㄩㄣ
  拼音: xūn




1.黃昏時刻。《玉篇.日部》:「曛,黃昏時。」南朝宋.鮑照〈行京口至竹里詩〉:「斯志逢凋嚴,孤遊值曛逼。」

2.日落的餘暉。唐.孫逖〈下京口埭夜行〉詩:「孤帆度綠氛,寒浦落紅曛。」




昏暗。唐.李華〈弔古戰場文〉:「黯兮慘悴,風悲日曛。」唐.高適〈別董大〉詩二首之一:「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部首:肉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8
  注音: ㄒㄩㄣ
  拼音: xūn




羊肉羹。《廣韻.去聲.問韻》:「臐,羊羹。」《儀禮.公食大夫禮》:「膷以東,臐膮牛炙。」漢.鄭玄.注:「膷、臐、膮,今時臛也。牛曰膷、羊曰臐、豕曰膮。」


  

  部首:糸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0
  注音: ㄒㄩㄣ
  拼音: xūn




淺紅色。《儀禮.士冠禮》:「服纁裳。」漢.鄭玄.注:「纁裳,淺絳裳,凡染絳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赬,三入謂之纁,朱則四入與。」



落日的餘暉。《楚辭.屈原.九章.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與纁黃以為期。」


  

  部首:酉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1
  注音: ㄒㄩㄣ
  拼音: xūn




1.酒醉。如:「微醺」。唐.杜甫〈留別賈嚴二閣老兩院補闕〉詩:「去遠留詩別,愁多任酒醺。」

2.感染、暈染。如:「醺染」。宋.蔡伸〈臨江仙.昨夜中秋今夕望〉詞:「醉紅醺臉髻鬟偏。翠裙輕皺,端的為留仙。」


  

  部首:日
部外笔画:2
 总笔画:6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1.十天。如:「一旬」、「上旬」、「下旬」。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邱記〉:「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2.十年。如:「六旬」、「九旬老父」。唐.白居易〈偶吟自慰兼呈夢得〉詩:「且喜同年滿七旬,莫嫌衰病莫嫌貧。」




滿、足。《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方進旬歲間免兩司隸,朝廷由是憚之。」《三國志.卷一一.魏書.涼茂傳》:「旬月之間,襁負而至者千餘家。」


  

  部首:水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河川名。古代濄水的分支。約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太原市境內。《爾雅.釋水》:「濄為洵。」晉.郭璞.注:「大水溢出別為小水之名。」



疏遠。《詩經.邶風.擊鼓》:「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真實、確實。如:「洵屬可貴」。《詩經.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唐.韓愈〈復志賦〉:「非夫子之洵美兮,吾何為乎浚之都。」


  

  部首:心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1.相信、信任。《列子.周穆王》:「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師之言可也。」

2.恐懼、害怕。《莊子.齊物論》:「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

3.通暢、暢達。《莊子.知北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




急猝。《莊子.徐无鬼》:「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


  

  部首:山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參見「嶙峋」條。


  

  部首:玉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一種玉石。《說文解字.玉部》:「珣,醫無閭珣玗綦,《周書》所謂夷玉也。」


  

  部首:木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1.古代懸掛鐘、鼓、磬的架上橫木。參見「栒虡」條。

2.樹木的枝幹。《山海經.北山經》:「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藥、芎藭。」


  

  部首:艸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1.國名。周代諸侯國,春秋時為晉所滅,故城約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新絳縣西。

2.一種草。也稱為「荀草」。《山海經.中山經》:「青要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稿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3.姓。如戰國時趙國有荀況。


  

 简化字:询
  部首: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3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查問、徵求意見。如:「諮詢」、「質詢」、「詢問」。《書經.舜典》:「詢于四岳。」《文選.張衡.東京賦》:「訪萬機,詢朝政。」


  

  部首:辵
部外笔画:3
 总笔画:7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往來查看。如:「巡視」、「巡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諸侯兵至,甸設庭燎,僕人巡宮。」



量詞。計算酌酒奉客的單位。如:「酒過三巡」。《紅樓夢》第五四回:「你也去斟一巡酒,豈不好?」


  

  部首:糸
部外笔画:3
 总笔画:9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用彩色絲線編成的圓形繩帶。《說文解字.糸部》:「紃,圜采也。」清.段玉裁.注:「圜采,以采線辮之,其體圜也。」《禮記.內則》:「織紝組紃。」唐.孔穎達.正義:「組是綬也。然則薄闊為組,似繩者為紃。」


  

  部首:彳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1.沿著、順著。《左傳.昭公七年》:「循牆而走。」《淮南子.本經》:「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

2.遵守、依照。如:「依循」、「循規蹈矩」。《禮記.射義》:「卿大夫循法為節。」

3.撫摩。《韓非子.說林下》:「其一人舉踶馬,其一人從後而循之,三撫其尻而馬不踶。」《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

4.巡視。通「巡」。《墨子.迎敵祠》:「縣師受事,出葆,循溝防。」《禮記.月令》:「循行國邑,周視原野。」




善良守法的。如:「循吏」。



逐漸、漸漸。如:「循循善誘」。《聊齋志異.卷一.青鳳》:「蓋循循善教,有師範焉。」



姓。如南朝時梁有循景智。


  

 简化字:浔
  部首:水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ㄒㄩㄣˊ
  拼音: xún




1.水邊。《淮南子.原道》:「游於江潯海裔,馳要褭,建翠蓋。」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城府開青旭,松筠起碧潯。」

2.大陸地區江西省九江縣的別稱。如:「南潯鐵路」。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4331 页数: 3/109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