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水
部外笔画:2
 总笔画:5
  注音: ㄊㄧㄥ
  拼音: tīng




水邊平地或河流中的小沙洲。如:「汀洲」、「綠汀」。唐.王勃〈滕王閣序〉:「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宋.陸游〈夜泊水村〉詩:「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俗讀為ㄉㄧㄥ(dīng)。


  

  部首:木
部外笔画:2
 总笔画:6
  注音: ㄊㄧㄥ
  拼音: tīng




地名。春秋時宋國屬地。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淮陽縣西北。


  

  部首:革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6
  注音: ㄊㄧㄥ
  拼音: tīng




皮帶。唐.杜牧〈分司東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劉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韻〉:「脛細摧新履,腰羸減舊鞓。」《宋史.卷一五三.輿服志五》:「詔中書舍人、諫議大夫、待制、殿中少監許繫紅鞓犀帶,不佩魚。」


  

  部首:糸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ㄊㄧㄥ
  拼音: tīng




佩玉的絲帶。《說文解字.糸部》:「綎,系綬也。」《後漢書.卷六〇下.蔡邕傳》:「濟濟多士,端委縉綎。」


  

 简化字:颋
  部首:頁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6
  注音: ㄊㄧㄥˇ
  拼音: tǐng




1.頭長而直的樣子。《說文解字.頁部》:「頲,狹頭頲也。」

2.直的。《爾雅.釋詁下》:「頲,直也。」


  

 简化字:厅
  部首:广
部外笔画:22
 总笔画:25
  注音: ㄊㄧㄥ
  拼音: tīng




1.屋內的正堂。如:「大廳」、「正廳」。

2.聚會、招待客人的房間或場所。如:「客廳」、「餐廳」、「舞廳」、「交誼廳」。

3.從事某些工作或表演的場所或店堂。如:「理髮廳」、「音樂廳」。

4.官府辦公的地方。如:「辦公廳」。清.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某孝廉飯於蔣文恪邸》:「屬僕曰:『第送詣某書記廳,云昨己面語相公。』」

5.現代政府機關所轄的機構。如:「教育廳」、「農林廳」、「建設廳」。

6.清代府下所設與州、縣同級的地方行政單位。如清代在臺灣設有淡水廳、噶瑪蘭廳等。《清史稿.卷一一六.職官志三》:「初治明制,府廳、州、縣及各衛武學並置學官。」


  

  部首:廴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1.君主時代,國君辦事與發布政令的地方。如:「朝廷」、「宮廷」。《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2.地方官吏辦事的處所。如:「縣廷」。唐.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移官府廷,因佐戎幕。」

3.庭院。通「庭」。漢.王充《論衡.論死》:「滿堂盈廷,填塞巷路。」


  

  部首:广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1.廳堂、正房。《說文解字.广部》:「庭,宮中也。」清.段玉裁.注:「宮者,室也。室之中曰庭。」《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2.院子、大廳臺階前的空地。如:「庭院」。《文選.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3.泛稱寬闊的地方。如:「大庭廣眾」。

4.審理訴訟案件的場所。如:「法庭」、「開庭」、「民事庭」。

5.額頭。如:「天庭飽滿」、「庭闕不張」。


  

  部首:艸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1.草莖。《說文解字.艸部》:「莛,莖也。」如:「麥莛兒」。《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以筦闚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

2.房屋上的橫梁。《莊子.齊物論》:「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


  

  部首:虫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參見「蜻蜓」、「蝘蜓」等條。


  

  部首:竹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1.紡紗、絡絲或捲棉條的器具。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筳,所以絡絲者,蘇俗謂之篗頭,筳即其四周挺如柵者。」也稱為「錠」、「錠子」、「筳子」。

2.小的竹枝或木枝。《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文選.東方朔.答客難》:「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鐘。」唐.張銑.注:「莛,小木枝也。」


  

  部首: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5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1.突然暴起的雷聲。《說文解字.雨部》:「霆,雷餘聲也鈴鈴,所以挺出萬物。」如:「雷霆」。

2.閃電。《玉篇.雨部》:「霆,電也。」《淮南子.兵略》:「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部首:鼠
部外笔画:7
 总笔画:20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動物名。哺乳動物齧齒目。身上有花紋如豹。


  

  部首:亠
部外笔画:7
 总笔画:9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1.秦漢時的地方治安機構。《史記.卷一〇九.李將軍傳》:「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

2.古代建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以便旅客投宿休息。唐.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3.守望敵情的處所。三國魏.王粲〈七哀詩〉三首之三:「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4.有頂無牆,供人憩息、觀賞的建築物,多築在花園或路旁。如:「涼亭」、「茅亭」。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5.一種供辦公或營業使用的小型房子。如:「票亭」、「郵亭」、「電話亭」。


  

  部首:人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1.中止。如:「停辦」、「停止」、「雨停了」。

2.止留、暫時居留。如:「停留」。《三國演義》第一〇六回:「雨水不住,營中泥濘,軍不可停,請移於前面山上。」

3.放置、擱置。如:「停放」。《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式傳》:「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把棺材就停在房子中間,開了幾日喪。」




穩當、妥貼。《西遊記》第三回:「悟空將金冠、金甲、雲履都穿戴停當。」《儒林外史》第五回:「當下商議已定,一切辦的停妥。」


  

  部首:水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水流停止不動。唐.柳宗元〈游黃溪記〉:「其略若剖大甕,側立千尺,溪水積焉,黛蓄膏渟,來若白虹,沉沉無聲。」


  

  部首:女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美好的樣子。參見「娉婷」、「婷婷」等條。


  

  部首: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ㄊㄧㄥˊ
  拼音: tíng

參見「葶藶」條。


  

  部首:人
部外笔画:7
 总笔画:9
  注音: ㄊㄧㄥˇ
  拼音: tǐng




1.長的樣子。《說文解字.人部》:「侹,長貌。」

2.平直。參見「侹侹」條。


  

  部首:手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ㄊㄧㄥˇ
  拼音: tǐng




1.拔出。《說文解字.手部》:「挺,拔也。」《戰國策.魏策四》:「挺劍而起。」《三國演義》第一回:「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

2.撐直。如:「挺胸」、「挺著脖子」。

3.勉強支撐。如:「挺不住」、「他病了!還是硬挺著不肯休息。」




1.直的。如:「西裝筆挺」。

2.獨特、傑出。如:「英俊挺拔」。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竊見鉅鹿太守會稽謝夷吾,出自東州,厥土塗泥,而英資挺特,奇偉秀出。」南朝齊.孔稚珪〈祭外兄張長史文〉:「惟君之德,高明秀挺。」




很、甚。如:「他人緣挺好。」、「她待人挺和氣。」、「她看起來挺高興的樣子。」《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挺長挺深的一個大口子,鮮血直流的呢?」



量詞。計算機槍數量的單位。如:「十挺機關槍」。


  

  部首:玉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ㄊㄧㄥˇ
  拼音: tǐng




大圭。古代天子上朝所執的玉版。《說文解字.玉部》:「珽,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資治通鑑.卷一七一.陳紀五.宣帝太建四年》:「護既入,如帝所戒讀酒誥;未畢,帝以玉珽自後擊之,護踣於地。」


  

  部首: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ㄊㄧㄥˇ
  拼音: tǐng




1.棍棒。如:「箠梃」。《孟子.梁惠王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唐.柳宗元〈封建論〉:「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

2.量詞。古代計算竿狀物的單位。唐.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庭有老槐四行,南牆鉅竹千梃,儼立若相持。」


  

  部首:肉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ㄊㄧㄥˇ
  拼音: tǐng




直條狀的乾肉。《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高子執簞食與四脡脯。」《清史稿.卷五一一.列女傳四.林守仁妻王傳》:「母去兒無恐,但歲時具杯酒,一脡肉,母當歸,不相嚇也。」



直的。參見「脡脡」、「脡直」等條。


  

  部首:舟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ㄊㄧㄥˇ
  拼音: tǐng




1.輕便狹長的小船。如:「快艇」、「汽艇」、「救生艇」。

2.像艇的較大型船隻。如:「飛艇」、「砲艇」、「潛水艇」、「豪華遊艇」。


  

 简化字:烃
  部首:火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ㄊㄧㄥ
  拼音: tīng




僅由碳、氫兩種原子所組成的有機化合物。主要從石油、天然氣、植物中分離,或由天然存在的烴類裂解與合成,為石化工業中製造塑膠、橡膠與合成纖維等的重要原料。也稱為「碳氫化合物」。


  

  部首: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
  注音: ㄊㄧˋ
  拼音: tì




包覆嬰兒的被褥。《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漢.毛亨.傳:「裼,褓也。」


  

  部首:走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1
  注音: ㄊㄧˋ
  拼音: tì




一種書寫方法。運筆至轉彎鉤處,先輕頓,再轉筆而出。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一上.書學.隸書》:「迨鍾傅一出,又將漢隸變為轉折,畫平豎直,間用鉤趯,漸成楷法,謂之真書。」



參見「趯趯」條。



踢。唐.呂巖〈絕句〉:「趯倒葫蘆掉卻琴,倒行直上臥牛岑。」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五.詭習》:「張芬曾為韋南康親隨行軍,曲藝過人,……常於福感寺趯鞠,高及半塔,彈力五斗。」


  

  部首:艸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ㄊㄧˊ
  拼音: tí




1.草木初生時的嫩芽。《文選.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一》:「臨源挹清波,陵岡掇丹荑。」唐.白居易〈東牆夜合樹去秋為風雨所摧今年花時悵然有感〉詩:「碧荑紅樓今何在?風雨飄將去不回。」

2.借指女子柔細的手。如:「柔荑」、「香荑」。


  

  部首:土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ㄊㄧˊ
  拼音: tí




1.在江、河、湖、海邊修築的防水建築物,以阻止水患,多用土或石修砌而成。如:「河堤」、「海堤」、「防波堤」。《老殘遊記》第一三回:「這些堤裡百姓怎樣好呢?須得給錢,叫他們搬開纔好。」

2.陶瓷瓶的底座。《淮南子.詮言》:「蓼菜成行,瓶甌有堤。」漢.高誘.注:「堤,瓶甌下安也。」




修築堤防。宋.蘇軾〈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今也堤之而廬民甚上,所謂愛尺寸而忘千里也。」


  

  部首:手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ㄊㄧˊ
  拼音: tí




1.用手懸空拿著。如:「提燈」、「提水桶」、「提筆寫作」。

2.從下往上移。如:「提升」、「提高」。

3.把預定時間往前移。如:「提前」、「提早」。

4.領取。如:「提貨」、「提款」。

5.舉出、揭示。如:「提名」、「提議」、「提要」、「提意見」。

6.振作。如:「提振精神」、「提神醒腦」。

7.說、談。如:「提到」、「提及」、「舊事重提」、「這事不提也罷!」

8.警覺。《紅樓夢》第六三回:「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著些兒。」




1.舀酒、油等的長柄器具。如:「酒提」、「油提」。

2.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提彌明,清代有提橋。


  

 简化字:腼
  部首:面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6
  注音: ㄊㄧㄢˇ
  拼音: tiǎn




慚愧的。《文選.左思.魏都賦》:「有靦瞢容,神惢形茹。」



厚顏、不以為恥。《南史.卷六一.陳伯之傳》:「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部首:人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ㄊㄧㄠˊ
  拼音: tiáo

參見「佻佻」條。


  調

 简化字:调
  部首:言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5
  注音: ㄊㄧㄠˊ
  拼音: tiáo




1.合適、和諧。《淮南子.說林》:「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2.使和解。如:「調解」、「調停」、「協調」。《資治通鑑.卷四四.漢紀三十六.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3.平均。如:「調劑」。《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以臨萬貨,以調盈虛,以收奇羨,則官富貴而末民困,六矣。」

4.混合、配合。如:「調色」、「調味」、「調配」。《新唐書.卷二〇二.文藝傳中.李白傳》:「帝賜食,親為調羹。」

5.嘲笑、戲弄、挑逗。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醒世恆言.卷一〇.劉小官雌雄兄弟》:「老嫗看見桑茂標致,將言語調弄他。」




和暢、正常。如:「風調雨順」。


  

  部首:月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ㄊㄧㄠˇ
  拼音: tiǎo




古代稱農曆月底月亮出現在西方時為「朓」。《說文解字.月部》:「朓,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南朝宋.謝莊〈月賦〉:「朒朓警闕,朏魄示沖。」


  

  部首: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3
  注音: ㄊㄧㄠˇ
  拼音: tiǎo




引誘、挑逗。《說文解字.言部》:「誂,相呼誘也。」《戰國策.秦策一》:「楚人有兩妻者,人誂其長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許之。」也作「挑」。


  

  部首:手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ㄊㄧㄠ
  拼音: tiāo




1.揀選。如:「挑選」、「挑剔」、「挑毛病」。《紅樓夢》第一〇二回:「挑了個風清日暖的日子,帶了好幾個家人,手內持著器械到園踹看動靜。」

2.用肩擔物。如:「挑柴」、「肩挑」、「挑水」。《水滸傳》第二回:「鎖上前後門,挑了擔兒,跟在馬後。」


  

  部首:心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ㄊㄧㄝ
  拼音: tiē




平服、平定。《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安靜。《太平廣記.卷四五六.餘干縣令》:「又灌百斛,乃怗然無聲。」


  

  部首:巾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ㄊㄧㄝ
  拼音: tiē




1.順服、馴伏。通「貼」。如:「帖服」、「俯首帖耳」。宋.薛季宣〈跋蠟虎圖〉詩:「請君懸之政事堂,坐令帖伏犬與羊。」

2.黏。通「貼」。如:「帖花黃」。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有朝事發丟下頭,拚著帖個大膏藥。」




穩當、適切。如:「妥帖」。



姓。如明代有帖晏。


  

  部首:足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2
  注音: ㄊㄧㄝ
  拼音: tiē




1.拖著鞋子走路。《集韻.入聲.帖韻》:「跕,行曳履。」《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南朝宋.裴駰.集解:「瓚曰:『躡跟為跕也。』」《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女子彈弦跕躧。」唐.顏師古.注:「躧字與屣同。屣謂小履之無跟者也。跕謂輕躡之也。」

2.貼近、貼著水面而飛。唐.宋之問〈為韋特進已下祭汝南王文〉:「鳶忌南而跕水,鴈愛北而隨車。」


  

  部首: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ㄊㄧㄥ
  拼音: tīng




床前的桌子。如:「桯凳」。《說文解字.木部》:「桯,床前几。」清.段玉裁.注:「古者坐於床而隱於几,……此床前之几,與席前之几不同,謂之桯者,言其平也。」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5548 页数: 3/139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