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shé
  

 简化字:渗
  部首:水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 ㄕㄣˋ
  拼音: shèn




液體慢慢的浸透或漏出。如:「滲透」、「水滲到土裡去了。」


  

  部首:心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 ㄕㄣˋ
  拼音: shèn




1.小心。如:「謹慎」。《論語.學而》:「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2.重視。《荀子.彊國》:「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




與「勿」、「無」、「毋」等連用,表示吩咐告誡的話。《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



姓。如晉代有慎修。


  

  部首:魚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8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參見「鯤鯓」條。


  

  部首:人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1.行走的樣子。《說文解字.人部》:「侁,行貌。」

2.眾多。晉.傅咸〈皇太子釋奠頌〉:「濟濟儒生,侁侁胄子。」


  

 简化字:诜
  部首: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3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發言、詢問。《說文解字.言部》:「詵,致言也。」



參見「詵詵」條。


  

  部首:馬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6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馬群眾多的樣子。《說文解字.馬部》:「駪,馬眾多貌。」


  

  部首:米
部外笔画:3
 总笔画:9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1.糧食加工後所餘的渣滓。《玉篇.米部》:「籸,粉滓也。」元.司農司《農桑輯要.卷七.孳畜.豬》:「閹豬子待瘡口乾乎復後,取巴豆兩粒,去殼爛擣,和麻籸糟糠之類飼之。」

2.凝固的粥。《玉篇.米部》:「籸,粥凝也。」


  

  部首:生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眾多。《說文解字.生部》:「甡,眾生並立之貌。」


  

  部首:水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1.從高到下,從表面到底部的距離很大。與「淺」相反。如:「深海」、「深淵」。

2.高奧、精微。如:「他這句話的用意很深。」

3.濃厚。如:「一往情深」、「深藍色」。

4.形容時間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茂盛。唐.杜甫〈春望〉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很、非常。如:「深得人緣」、「深加讚美」。


  

  部首:木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參見「棽棽」條。


  

  部首:火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熾盛、興盛。《說文解字.焱部》:「燊,盛貌。」


  

  部首:示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ㄕㄣˊ
  拼音: shén




1.天地萬物的創造者與主宰者稱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2.聖賢或所崇拜的人死後的精靈也稱為「神」。《後漢書.卷四十四.張禹傳》:「中土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難於濟涉。」

3.人的精氣或注意力。如:「留神」、「傷神」、「聚精會神」。

4.姓。如漢代有神曜。




稀奇、玄妙、不平凡的。如:「神童」、「神機妙算」。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ㄕㄣˇ
  拼音: shěn




地名。春秋時周朝的屬地。


  

  部首:口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ㄕㄣˇ
  拼音: shěn




1.微笑。《論語.先進》:「夫子哂之。」宋.陳師道〈示三子〉詩:「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哂。」

2.譏諷、嘲笑。《晉書.卷七七.蔡謨傳》:「我若為司徒,將為後代所哂,義不敢拜也。」


  

  部首:十
部外笔画:2
 总笔画:4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1.由下而上。如:「升旗」、「升官」、「升級」。唐.白居易〈祭盧虔文〉:「名因文著,位以才升。」

2.登。《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1.量詞。表示容量的單位,也稱為「公升」。一升等於一千毫升。

2.《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坤(☷)上。表示亨通之義。

3.姓。如南朝宋有升元。


  

 简化字:升
  部首:日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1.上升。南朝梁.江淹〈石劫賦〉:「日照水而東昇,山出波而隱沒。」

2.晉級、登進。《舊唐書.卷七十四.馬周傳》:「自古郡守、縣令,皆妙選賢德,欲有擢昇宰相必先試以臨人。」




姓。如宋代有昇元中。


  

 简化字:升
  部首:阜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同「升」。


  

  部首:生
 总笔画:5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1.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生命。如:「輕生」、「餘生」。

4.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戲劇裡的角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部首:牛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1.祭祀時所用的家畜。如:「三牲」。

2.泛指牛、羊、豬、馬等一般的家畜。如:「牲口」、「畜牲」。


  

  部首:肉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參見「胜鍵」、「雙胜類」等條。


  

  部首:竹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1.樂器名,吹管樂器。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用十三至十七根裝有簧片的竹管和一根吹氣管,裝在一個鍋形的底座上製成。演奏時以口接於吹管,分別以指按簧管,吹之發聲。能奏和聲,吹氣及吸氣皆能發聲,其音色清晰透亮。今常用的高音笙多為三十六簧,常用於獨奏與合奏。目前還有中音笙、次中音笙、低音笙,多用於合奏。

2.古代東方之樂。《周禮.春官.眡瞭》:「凡樂事,播鞀,擊頌磬、笙磬。」漢.鄭玄.注:「東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頌。」清.孫詒讓.正義:「東方之樂,與樂器之笙物異,而取義於生則同也。」

3.竹簟。漢.揚雄《方言》卷五:「簟,宋、魏之間謂之笙。」晉.左思〈吳都賦〉:「桃笙象簟,盛於筒中。」李善注引劉逵曰:「桃笙,桃枝簟也,吳人謂簟為笙。」


  

  部首:生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1.稱謂:(1)用以稱姊妹的孩子。《爾雅.釋親》:「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如:「外甥」。(2)男子對阿姨、舅舅的自稱。(3)用以稱外孫。《詩經.齊風.猗嗟》:「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漢.毛亨.傳:「外孫曰甥。」

2.女婿。《孟子.萬章下》:「舜尚見帝,帝館甥于貳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漢.趙岐.注:「堯以女妻舜,故謂舜甥。」


  

 简化字:声
  部首:耳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7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1.因物體撞擊或摩擦所產生,能引起聽覺的音波。如:「笑聲」、「雷聲」。

2.音樂。如:「聲色之美」。《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漢.鄭玄.注:「宮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亦猶見也。」

3.言語。《史記.卷八〇.樂毅傳》:「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

4.名譽。如:「政聲」、「名聲大振」。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諸子之徒,心非鬱陶,苟馳夸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

5.音信、音訊。《漢書.卷七六.趙廣漢傳》:「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

6.量詞。計算發聲次數的單位。如:「大叫一聲」、「三聲無奈」。

7.參見「聲母」條。

8.聲調,漢字字音的高低長短。如中古音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個聲調。




宣布、張揚。《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鍾鼓,聲其罪也。」


  

 简化字:绳
  部首:糸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19
  注音: ㄕㄥˊ
  拼音: shéng




1.用兩股以上的麻、絲、草或尼龍絲、金屬絲絞揉成的長條物。如:「麻繩」、「草繩」、「尼龍繩」。

2.繩墨,木匠用以取直的工具。《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3.規矩、準則。如:「準繩」。《淮南子.天文》:「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

4.姓。如明代有繩服。




1.約束、制裁。如:「繩之以法」。《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2.糾正。三國魏.嵇康〈釋私論〉:「今執必公之理,以繩不公之情。」

3.衡量。《禮記.樂記》:「省其文采,以繩德厚。」漢.鄭玄.注:「繩,猶度也。」唐.孔穎達.正義:「繩是量度之物,經云以繩德厚謂度量之以道德仁厚。」

4.繼承。《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部首:目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ㄕㄥˇ
  拼音: shěng




1.眼睛長了遮蔽視線的病。《說文解字.目部》:「眚,目病生翳也。」

2.疾病、疾苦。唐.沈既濟《任氏傳》:「鄭子如市,果見一人牽馬求售者,眚在左股。」

3.過失。《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4.災禍、災難。《易經.訟卦.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減省。通「省」。《說文解字.目部》「眚」字.清.段玉裁.注:「眚,又假為減省之省。」《周禮.地官.大司徒》:「七曰眚禮。」唐.賈公彥.疏:「眚禮者,謂吉禮之中眚其禮數。」


  

  部首:刀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2
  注音: ㄕㄥˋ
  拼音: shèng




多餘的。如:「剩飯」、「剩菜」。



多餘、餘留。如:「人都走光了,只剩下他一個人。」


  

  部首:山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 ㄕㄥˋ
  拼音: shèng

參見「嵊縣」條。


  

 简化字:剩
  部首:貝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7
  注音: ㄕㄥˋ
  拼音: shèng




餘留下來的。通「剩」。《新唐書.卷二〇一.文藝傳上.杜甫傳》:「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



1.只管。宋.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詞:「今宵賸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2.多。宋.辛棄疾〈賀新郎.踏入門前柳〉詞:「鳥倦飛還平林去,雲肯無心出岫。賸準備、新詩幾首。」元.曾端〈端正好.一枕夢魂驚套.二煞〉:「飽養雞豚,廣栽桃李,多植桑麻,賸種粳禾。」


  

 简化字:圣
  部首:耳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ㄕㄥˋ
  拼音: shèng




1.德行高尚、博通事理的人。《論語.子罕》:「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晉.夏侯湛〈閔子騫贊〉:「聖既擬天,賢亦希聖。」

2.通稱在學識或技藝上有很深造詣的人。如:「詩聖」、「樂聖」。




1.品德崇高、通達事理。如:「聖人」、「神聖」。

2.君主的。如:「聖恩」、「聖旨」。


  

  部首:女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ㄜ
  拼音: ē




女子的人名用字。《說文解字.女部》:「妸,女字也。」


  

  部首:阜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ㄜ
  拼音: ē




1.大陵、大土丘。唐.王勃〈滕王閣序〉:「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2.轉折、彎曲的地方。《文選.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漢書.卷二二.禮樂志》:「沛施祐,汾之阿,揚金光,橫泰河。」

3.屋宇、屋檐。《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4.姓。如唐代有阿光進。




1.迎合、偏袒。如:「阿附」、「阿私」、「諂媚阿諛」。《孟子.公孫丑上》:「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呂氏春秋.離俗覽.高義》:「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2.倚靠。參見「阿衡」條。


  

  部首:女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ㄜ
  拼音: ē

參見「婀娜」條。


  

  部首:疒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3
  注音: ㄜ
  拼音: ē




1.疾病。如:「沉痾」。《文選.潘岳.閑居賦》:「常膳載加,舊痾有痊。」《文選.謝靈運.登池上樓詩》:「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2.仇隙、舊仇。《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傳》:「願捐棄百痾,追攝舊義,復為母子昆弟如初。」


  

  部首:囗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ㄜˊ
  拼音: é




鳥媒。即用以誘捕同類鳥的鳥。《廣韻.平聲.戈韻》:「囮,網鳥者媒。」



以威嚇的手段詐取財物。通「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被幾個喇子囮著,把衣服都剝掉了。」


  

  部首:口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ㄜˊ
  拼音: é




吟唱、吟詠。唐.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對樹二松,日哦其間。」宋.楊萬里〈雨夜〉詩:「歲晚能無感,詩成只獨哦。」


  

  部首:石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 ㄜˊ
  拼音: é




石巖。《廣韻.平聲.歌韻》:「硪,《說文》曰:『石巖也。』」


  

  部首:虫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ㄜˊ
  拼音: é




1.鱗翅科昆蟲的總稱。與蝶相類而軀體肥大,觸角細長如絲,翅面灰白色,靜止時呈水平放置,大都屬於晝伏夜出。其種類甚多,有天蛾、蠶蛾、燈蛾等。

2.蛾眉的簡稱。指畫得像蠶蛾觸鬚般的眉毛。東周戰國.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朱脣的其若丹。」明.陳與郊《昭君出塞》:「美人!你雙蛾淡掃忒恁妝。教人追恨貪狼!」

3.形狀像蛾的真菌子實體。如木耳也稱為「木蛾」,桑耳也稱為「桑蛾」,柳樹上之木耳,亦稱「柳蛾」。

4.姓。如周代時晉國有蛾析。




須臾、不久。通「俄」。《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始為少使,蛾而大幸。」


  

 简化字:额
  部首:頁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8
  注音: ㄜˊ
  拼音: é




1.頭前眉上髮下的部分。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2.限定的數目。如:「名額」、「兵額」、「額滿為止」。《新五代史.卷四八.雜傳.劉審交傳》:「租有定額,而天下比年無閑田,民之苦樂,不可等也。」

3.匾額。如:「門額」、「廟額」。唐.貫休〈寄杭州靈隱寺宋震使君〉詩:「僧房謝朓語,寺額葛洪書。」

4.器物上首靠近頂端的部分。如:「碑額」、「簾額」。唐.姚合〈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詩:「溼煙凝灶額,荒草覆牆頭。」

5.姓。如清代有額宜都。


  𣘨

  部首:木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ㄜˇ
  拼音: ě

參見「𣘨橠」條。


  

  部首:阜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ㄜˋ
  拼音: è




險要的地方。《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魏居領阨之西,都安邑。」



窮困。通「厄」。如:「困阨」。《孟子.公孫丑上》:「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據守。《清史稿.卷四五三.銘安傳》:「東北與俄接壤,舊設卡倫,無兵駐守,迺遣將分阨要塞。」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6124 页数: 3/154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