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简化字:聍
  部首:耳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0
  注音: ㄋㄧㄥˊ
  拼音: níng

參見「耵聹」條。


  

  部首:髟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4
  注音: ㄋㄧㄥˊ
  拼音: níng

參見「鬇鬡」條。


  

  部首:冫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6
  注音: ㄋㄧㄥˊ
  拼音: níng




1.液體結成固體或氣體變成液體。如:「凝結」。《易經.坤卦.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幕中草檄硯水凝。」

2.聚集、凝集。如:「凝聚」。唐.王勃〈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宋.歐陽修〈漁家傲.九月霜秋秋已盡〉詞:「雲欲凝,雁來應有吾鄉信。」

3.成、形成。《書經.皋陶謨》:「撫于五辰,庶幾其凝。」漢.孔安國.傳:「凝,成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4.鞏固。《荀子.議兵》:「兼并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

5.止、停。唐.孫處玄〈句〉詩:「日側南澗幽,風凝北林暮。」宋.盧祖皋〈望江南.疏雨過〉詞:「因看胡蝶著雙飛,凝扇立多時。」




1.注意力專注或集中。如:「凝思」、「凝望」。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

2.徐緩。《文選.謝朓.鼓吹曲》:「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唐.白居易〈長恨歌〉:「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1.盛美、華麗。唐.韓愈〈幽懷〉詩:「凝妝耀洲渚,繁吹蕩人心。」

2.肅重、莊嚴。《淮南子.兵略》:「湫漻如秋,典凝如冬。」《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璟風度凝遠,人莫涯其量。」


  

  部首:人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注音: ㄋㄧㄥˋ
  拼音: nìng




1.才、才能。常為自謙之詞。《左傳.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臣不佞,自少有驅馳四方之志。」

2.善於花言巧語巴結的人。如:「奸佞」、「邪佞」。《喻世明言.卷四〇.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詩中有借虜除佞之語,意在不軌。」




1.巧言善辯、諂媚。如:「佞諂」。《史記.卷一二五.佞辛傳.韓嫣傳》:「嫣善騎射,善佞。」

2.迷惑、困惑。唐.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立部伎〉:「奸聲入耳佞人心,侏儒飽飯夷齊餓。」

3.沉迷於、迷戀。如:「佞佛」。《晉書.卷七七.何充傳》:「二郗諂於道,二何佞於佛。」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一〇.藏書偏好宋元刻之癖》:「此則佞宋之癖,入於膏肓。」




善於巧辯奉承的。如:「佞人」、「佞臣」。《史記.卷四.周本紀》:「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


  

 简化字:泞
  部首:水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ㄋㄧㄥˋ
  拼音: nìng




路上淤積的汙水和爛泥。如:「泥濘」。《左傳.僖公十五年》:「戰于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晉.杜預.注:「濘,泥也。」《新唐書.卷一〇九.楊再思傳》:「再思入朝,有車陷于濘,叱牛不前。」



滯泥、困陷。《管子.地員》:「不濘車輪,不汙手足。」


  

  部首:女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ㄋㄧㄡ
  拼音: niū




女孩子。如:「洋妞」、「小妞」、「你家有幾個妞兒?」《老殘遊記》第二回:「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


  

  部首:牛
 总笔画:4
  注音: ㄋㄧㄡˊ
  拼音: niú




1.動物名。脊椎動物哺乳綱偶蹄目。體形碩大,性情溫馴而力氣大,尾巴尖端有長毛,為草食性反芻類家畜。能供拉車、耕田,肉與乳皆可食用,而骨、皮、角等可做器具使用。我國常見的有黃牛、水牛、乳牛、肉牛與犛牛等。

2.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

3.星官名。牛宿之首,共有六顆星,在西方屬摩羯座。《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牽牛六星,天之關梁,主犧牲事。」也稱為「牽牛」。但與俗稱「牽牛星」的河鼓二為不相干的星名。

4.二一四部首之一。

5.姓。如唐代有牛僧孺。




固執、倔強。如:「牛脾氣」、「牛性子」。《紅樓夢》第一七回:「眾人見寶玉牛心,都怪他獃痴不改。」


  

  部首:心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ㄋㄧㄡˇ
  拼音: niǔ




習慣、熟習。《新唐書.卷一一九.白居易傳》:「又神策雜募市人,不忸于役,脫奔逃相動,諸軍必搖。」



參見「忸怩」條。


  

  部首:手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ㄋㄧㄡˇ
  拼音: niǔ




1.手握緊東西而旋轉。如:「扭乾衣服」、「扭開門把」。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二折:「我這領布衫著雨淋溼了也,你與我扭一扭。」

2.回轉、掉轉。如:「扭頭就走」、「扭過臉來」。《水滸傳》第一三回:「周謹在馬上聽得腦後弓弦響,扭轉身來,便把傍牌來迎,卻早接個空。」

3.抓、揪住。如:「扭打在一起」、「警察扭住小偷不放」。《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大眾見他二人扭在一處,只得一齊住手,過來相勸。」

4.身體左右搖擺。如:「小孩學步時還不會控制力道,走起路來總是扭來扭去的。」《西遊記》第二二回:「這條河若論老孫去時,只消把腰兒扭一扭,就過去了。」

5.用力過猛使筋骨或肌肉折轉而受傷。如:「小心別扭了腰。」、「扭傷腳踝」。

6.違逆、不順從。《紅樓夢》第四回:「薛蟠見母親如此說,情知扭不過,只得吩咐人夫,一路奔榮國府而來。」


  

  部首:犬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ㄋㄧㄡˇ
  拼音: niǔ




1.習慣、安於。唐.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書〉:「其民牟利鬥力,狃於輕悍,故用暴虐聞。」宋.蘇軾〈教戰守策〉:「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

2.拘泥、因襲。如:「狃於成見」、「狃於積習」。《水滸後傳》三七回:「陛下當枕戈達旦,以報父兄之仇,不可聽信庸人,狃於和議。」

3.貪、貪圖。如:「勿狃於急效」。宋.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故使狃於功利,慮患不深。」


  

 简化字:纽
  部首:糸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0
  注音: ㄋㄧㄡˇ
  拼音: niǔ




1.器物可抓住的提柄、繫帶。如:「印紐」、「秤紐」、「門紐」。《淮南子.說林》:「龜紐之璽,賢者以為佩。」

2.衣服的扣子。如:「紐扣」、「衣紐」。

3.控制事物的關鍵或機鍵。如:「樞紐」。

4.聲紐的簡稱。如:「幫紐」、「滂紐」、「非紐」。

5.姓。如隋代有紐士雄。




綁、繫結。《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至其紐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


  

 简化字:钮
  部首: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2
  注音: ㄋㄧㄡˇ
  拼音: niǔ




1.扣繫衣物的東西。通「紐」。如:「鈕釦」。《水滸傳》第二七回:「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紅樓夢》第二一回:「剛解開了鈕子,被襲人將手推開,又自扣了。」

2.器物抓提的柄或繫帶。通「紐」。如:「印鈕」、「鎖鈕」。《晉書.卷二五.輿服志》:「皇太子金璽龜鈕,朱黃綬。」

3.控制器物的關鍵。如:「電鈕」、「旋鈕」、「舉行按鈕破土典禮」。

4.姓。如東晉時有鈕滔。




繫、扣上。《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把長衣披在身上,來不及鈕扣子,拿扎腰攔腰一捆,拖了一雙鞋。」


  

 简化字:祢
  部首:示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9
  注音: ㄋㄧˇ
  拼音: nǐ




1.先父的祠廟。《公羊傳.隱公元年》:「惠公者何,隱之考也。」漢.何休.解詁:「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

2.地名。春秋時鄭地。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荷澤縣西。


  

  部首:水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 ㄋㄧˋ
  拼音: nì




1.淹沒、沒於水中。如:「溺斃」、「人溺己溺」。《孟子.離婁上》:「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2.陷於危境中。如:「陷溺」。《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夫拯民於沉溺,奉至尊之休德。」

3.沉迷無節制。如:「溺於酒色」。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理鬱者苦貧,辭溺者傷亂。」《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過分不當。如:「溺愛」。


  

  部首:水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ㄋㄧˊ
  拼音: ní




1.水和土的混合物。如:「泥巴」、「汙泥」。《文選.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老殘遊記》第一四回:「這裡許多人用蒲包裝泥,預備堵城門。」

2.搗碎、壓碎調勻像泥狀的東西。如:「棗泥」、「印泥」、「芋泥」、「蒜泥」。




1.沾汙、弄髒。如:「衣服泥了要換掉。」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〇齣:「踏草怕泥新繡襪,惜花疼煞小金鈴。」

2.塗飾、塗抹。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王以赤石脂泥壁。」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六〇首之五一:「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部首:口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ㄋㄧˊ
  拼音: ní




一種毛織物。如:「呢絨」、「呢料」。也稱為「呢子」。



參見「呢喃」條。


  

  部首:手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ㄋㄧㄢˊ
  拼音: nián




1.用手指夾取、捏取。如:「拈鬮」、「拈香」、「拈花微笑」。唐.杜甫〈絕句漫興〉詩九首之七:「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纖纖。」《紅樓夢》第四〇回:「裡面盛著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遞與平兒。」

2.耍弄、習弄。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自家陳豹,年長一十八歲,膂力過人,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拈,無有不會。」


  

  部首:水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ㄋㄧㄢˇ
  拼音: niǎn




水面無波的樣子。《廣韻.上聲.豏韻》:「淰,水無波也。」



一種用以撈取水底淤泥的農具。明.張自烈《正字通.水部》:「淰,農具,取水底淤泥曰淰。」


  

  部首:手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ㄋㄧㄢˇ
  拼音: niǎn




1.用手指搓揉。如:「捻繩」、「捻鬍子」。《西遊記》第三八回:「你可把他都捻就了觔,單擺在那四十里路上兩旁,教那些人不放鷹犬,拿回城去。」

2.驅趕。如:「將那條狗捻走。」《醒世姻緣傳》第七八回:「再要扯謊,伊老哥你打了他不算,我捻了他不給他房住。」




1.用手指將紙、線搓揉成條狀物。如:「燈捻」、「麻捻」、「藥捻子」。《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右手拿著一個火紙捻兒。」

2.參見「捻匪」條。


  

 简化字:鸟
  部首:鳥
 总笔画:11
  注音: ㄋㄧㄠˇ
  拼音: niǎo




1.脊椎動物門的一個大類。卵生,體溫恆定,全身被羽毛。嘴內無齒,用肺呼吸。前肢變化為翅膀,能飛行,後肢為腳,用以行走或站立。一般鳥類均會飛翔,但亦有雙翼退化不能飛的,如雞、鴨、鵝、駝鳥等。種類繁多,遍布世界各地。

2.二一四部首之一。


  

 简化字:岩
  部首:口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ㄋㄧㄝˋ
  拼音: niè




多話。通「讘」。《說文解字.品部》:「喦,多言也。」清.段玉裁.注:「此與言部讘音義皆同。」《玉篇.品部》:「喦,曳喦,爭言也。」


  

 简化字:嗫
  部首:口
部外笔画:18
 总笔画:21
  注音: ㄋㄧㄝˋ
  拼音: niè

參見「呫囁」、「囁嚅」等條。


  

 简化字:宁
  部首:宀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 ㄋㄧㄥˊ
  拼音: níng




安定。如:「安寧」。《詩經.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遼史.卷三一.營衛志上》:「隨陽遷徙,歲無寧居。」



1.省視、問安。如:「歸寧」。唐.韓愈〈贈張童子序〉:「童子請於其官之長,隨父而寧母。」

2.回家。《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鳥害七命》:「沈昱并原告人,寧家聽候。」

3.平息。唐.李嶠〈為水潦災異陳情表〉:「以寧眾口之囂謗,以答三靈之譴咎。」




1.情願、寧願。表示選擇後的結果。如:「寧可」、「寧死不屈」、「寧缺毋濫」。《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2.豈、難道。《戰國策.趙策三》:「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唐.王勃〈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3.乃、竟然。《詩經.大雅.瞻卬》:「心之憂矣,寧自今矣。」《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胡二王傳.胡質》:「胡通達,長者也,寧有子孫不?」




清朝以南京為江寧府治,故簡稱為「寧」。如:「寧漢分裂」。今稱為「京」。



語氣助詞,無義。如:「寧耐」。《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菑害。」


  

 简化字:拧
  部首:手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 ㄋㄧㄥˊ
  拼音: níng




1.絞、扭轉。如:「把毛巾擰乾才可掛起來。」《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忙叫柳條兒擰了個熱手巾來擦了擦臉。」

2.用手指夾住皮肉旋轉。如:「擰耳朵」、「再調皮搗蛋就擰你嘴巴!」《紅樓夢》第八回:「寶釵也忍不住,笑著把黛玉腮上一擰。」


  

 简化字:宁
  部首: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 ㄋㄧㄥˋ
  拼音: nìng




姓。如周代有甯越。


  

  部首:水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2) ㄋㄧˋ
  拼音:(2) nì




1.固執、拘泥。如:「泥古不化」。《荀子.君道》:「知明制度權物稱用之為不泥也。」

2.留滯。《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老殘遊記》第一七回:「翠環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3.用軟言柔語相求。唐.元稹〈遣悲懷〉詩三首之一:「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唐.皇甫枚《飛煙傳》:「郎心應似琴心怨,脈脈春情更泥誰。」


  

  部首:山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2) ㄋㄧˋ
  拼音:(2) nì

參見「嶷嶷」、「嶷岌」等條。


  

 简化字:儿
  部首:儿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2) ㄋㄧˊ
  拼音:(2) ní




姓。通「倪」。如漢代有兒寬。


  

 简化字:辗
  部首:車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7
  注音:(2) ㄋㄧㄢˇ
  拼音:(2) niǎn




1.以旋轉輪子軋碎、壓平。通「碾」。如:「輾穀」。

2.專指車輪的軋壓。如:「輾斃」、「輾傷」。唐.趙嘏〈哭李進士〉詩:「牽馬街中哭送君,靈車輾雪隔城聞。」


  

  部首:艸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2) ㄋㄧㄢ
  拼音:(2) niān




精神委靡不振。如:「蔫溜溜」、「蔫不悄聲」、「氣索神蔫」、「他病了,氣色顯得有點蔫。」


  

  部首:手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2) ㄋㄧㄢˇ
  拼音:(2) niǎn




用手指搓揉。通「捻」。如:「拈線」、「拈燈心」。《紅樓夢》第一〇五回:「賈政在外,心驚肉跳,拈鬚搓手的等候旨意。」


  

  部首:水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注音:(2) ㄋㄧㄠˋ
  拼音:(2) niào




小便。通「尿」。如:「便溺」、「尿溺」、「撒一泡溺」。《莊子.人間世》:「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紅樓夢》第七回:「兩日沒得水,得了半碗水給主子喝,他自己喝馬溺。」



撒溺。通「尿」。《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賓客醉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懲後,令無妄言者。」《西遊記》第四五回:「那獃子揭衣服,忽喇喇,就似呂梁洪倒下坂來,沙沙的溺了一砂盆。」


  

  部首:手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2) ㄋㄧㄝ
  拼音:(2) niē




捏,用拇指與其餘手指夾住。唐.裴說〈聞砧〉詩:「愁捻銀針信手縫,惆悵無人試寬窄。」《紅樓夢》第六回:「寶玉紅漲了臉,把他的手一捻。」


  

  部首:乙
部外笔画:1
 总笔画:2
  注音:(2) ㄋㄧㄝˋ
  拼音:(2) niè




姓。如明代有蒙古酋長乜先。


  

 简化字:业
  部首:木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2) ㄋㄧㄝˋ
  拼音:(2) niè

(一)

6.之又音。


  

 简化字:摄
  部首:手
部外笔画:18
 总笔画:21
  注音:(2) ㄋㄧㄝˋ
  拼音:(2) niè




安定的。《集韻.入聲.帖韻》:「攝,攝然,安也。」《漢書.卷六四上.嚴助傳》:「天下攝然,人安其生。」


  

  部首:心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2) ㄋㄧㄣˊ
  拼音:(2) nín




第二人稱。通「你」、「您」。《董西廂》卷四:「說恁心聰,算來有分咱家共。」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四齣:「縱然恁哀鳴千狀,我此心斷易不轉。」


  

 简化字:宁
  部首: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2) ㄋㄧㄥˊ
  拼音:(2) níng




願、盼望。通「寧」。《說文解字.用部》:「甯,所願也。」如:「甯可」、「甯願」。《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穰穰復正直往甯。」唐.顏師古.注:「甯,願也。言獲福既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


  

 简化字:拧
  部首:手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17
  注音:(2) ㄋㄧㄥˇ
  拼音:(2) nǐng




用力扭轉。如:「擰緊螺絲。」「把水龍頭擰開。」



弄錯、弄僵。多表示在某種情境下,想法、做法與願望或實際情況相悖。如:「說擰了」、「鬧擰了」。《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我是把兩樣東西的名兒記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三回:「左弄右弄,不知怎樣弄擰了,就撤了任,鬧了一身的虧空。」


  

 简化字:宁
  部首:宀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2) ㄋㄧㄥˋ
  拼音:(2) nìng




姓。如漢代有寧成。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2931 页数: 3/74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