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kǒu
  告口

  注音: ㄍㄠˋ ㄎㄡˇ
  拼音: gào kǒu

收口,指潰爛的傷口快要結痂痊癒。比喻快要度過難關,不容許再被攪和的意思。如:「眼看著這事就要告口了,千萬不要再橫生枝節了。」


  谷口

  注音: ㄍㄨˇ ㄎㄡˇ
  拼音: gǔ kǒu

1.地名。位於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漢時置谷口縣,相傳為黃帝昇仙處。

2.山的入口。如:「這谷口地勢險要陡峭,為一天然絕景。」


  挂口

  注音: ㄍㄨㄚˋ ㄎㄡˇ
  拼音: guà kǒu

談論、提及。引申為放在心上。宋.蘇軾〈送劉攽倅海陵〉詩:「君不見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誇舌在齒牙牢。」也作「挂齒」、「掛齒」。


  關口

 简化字:关口
  注音: ㄍㄨㄢ ㄎㄡˇ
  拼音: guān kǒu
 相似词:關隘

1.來往必經的要道。如:「出了這道關口往北,就是西伯利亞了。」《金瓶梅》第六二回:「一個人的形也脫了,關口都鎖住,勺水也進不來,還妄想指望好。」

2.事情的重要階段。如:「馬上就輪到他出場比賽了,可是他竟然在這關口上暈倒。」

3.稅關。


  渦口

 简化字:涡口
  注音: ㄍㄨㄛ ㄎㄡˇ
  拼音: guō kǒu

地名。渦河注入淮河的地方,位於安徽省懷遠縣東北。


  過口

 简化字:过口
  注音: ㄍㄨㄛˋ ㄎㄡˇ
  拼音: guò kǒu

下酒。《水滸傳》第二七回:「大娘子,我從喫不得寡酒,你再切些肉來,與我過口。」也作「過酒」。


  海口

  注音: ㄏㄞˇ ㄎㄡˇ
  拼音: hǎi kǒu

1.內河通海的地方。亦指臨海的地方。唐.方干〈陸山人畫水〉詩:「但有片雲生海口,終無明月在潭心。」

2.形容人的口部大而深。《詩經.大雅.生民》唐.孔穎達.正義:「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龍顏之類。」

3.誇口、說大話。如:「誇下海口」。

4.城市名。位於海南島瓊山縣北。參見「海口市」條。


  海寇

  注音: ㄏㄞˇ ㄎㄡˋ
  拼音: hǎi kòu

在海上搶奪財物的盜匪。《三國演義》第一五回:「某曾與海寇相持,身遭數鎗。」


  害口

  注音: ㄏㄞˋ ㄎㄡˇ
  拼音: hài kǒu

婦女懷孕初期噁心、嘔吐、飲食習慣異於平常的現象。也稱為「害喜」。


  行口

  注音: ㄏㄤˊ ㄎㄡˇ
  拼音: háng kǒu

農產品的中介商。參見「行口商」條。


  好口

  注音: ㄏㄠˋ ㄎㄡˇ
  拼音: hào kǒu

嘴硬、強辯。《水滸傳》第一一回:「那莊客聽得叫,手拿柴棍,從門房裡走出來,喝道:『你這廝還自好口!』」


  合口

  注音: ㄏㄜˊ ㄎㄡˇ
  拼音: hé kǒu

1.可口、適合口味。《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美味期乎合口,工聲調於比耳。」

2.齊聲、同聲。《英烈傳》第二回:「這些人便合口說道:『敢不從命!』」

3.會合處、交會處。《周書.卷一.文帝紀上》:「太祖乃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騎五千鎮河、渭合口,為圖河東之計。」

4.吵嘴、鬥嘴。《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一〇出》:「你如今與我收拾行李,和我一同去還心願,也免在家閑爭合口。」《水滸傳》第七回:「官人休要坐的,娘子在廟中和人合口。」

5.合口呼的簡稱。參見「合口呼」條。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蜀人訛登字,則一韻皆合口。」

6.傷口結痂癒合。如:「這傷口還未合口,不能亂動。」


  河口

  注音: ㄏㄜˊ ㄎㄡˇ
  拼音: hé kǒu

河流的出口。河川流入海洋、湖泊或支流流入主流的地方。《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又三里溝新河口視舊口水高六尺,開舊口有沙淤之患,而為害稍輕。」唐.孟郊〈贈轉運陸中丞〉詩:「帆影咽河口,車聲聾關中。」


  黑口

  注音: ㄏㄟ ㄎㄡˇ
  拼音: hēi kǒu

版本學上指一種線裝書書口的格式。書的版心上下端所刻的線條,線條粗闊的稱為「大黑口」,細狹的稱為「小黑口」。


  糊口

  注音: ㄏㄨˊ ㄎㄡˇ
  拼音: hú kǒu

填飽肚子。比喻勉強維持生活。《魏書.卷三五.列傳.崔浩》:「今既糊口無以至來秋,來秋或復不熟,將如之何?」《西遊記》第八回:「北鉅盧洲者,雖好殺生,祗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也作「餬口」。


  餬口

 简化字:糊口
  注音: ㄏㄨˊ ㄎㄡˇ
  拼音: hú kǒu
 相似词:謀生

填飽肚子。比喻勉強維持生活。《莊子.人間世》:「挫鍼治繲,足以餬口。」《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但是小生自小兀坐書齋,不諳其他生活,只得把這教學餬口度日,為之奈何?」也作「糊口」。


  虎口

  注音: ㄏㄨˇ ㄎㄡˇ
  拼音: hǔ kǒu

1.比喻危險的境地。《三國演義》第四五回:「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文明小史》第一二回:「諸君此言差矣!教士某君,救我等於虎口之中。」

2.大拇指與食指相連的部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八回:「原來惲老亨用力過猛,他當著盛怒之下,巴不得這一下就要結果了他的兒子。鹹水妹搶過來雙手往上一接,震傷了虎口。」


  戶口

 简化字:户口
  注音: ㄏㄨˋ ㄎㄡˇ
  拼音: hù kǒu

1.住戶和人口的總稱。如:「戶口普查」、「戶口校正」。漢.王充《論衡.自紀》:「夫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戶口眾,簿籍不得少。」《舊唐書.卷一一七.列傳.嚴震》:「自安史之後,多為山賊剽掠,戶口流散大半。」

2.戶籍。如:「報戶口」。


  譁釦

 简化字:哗扣
  注音: ㄏㄨㄚˊ ㄎㄡˋ
  拼音: huá kòu

歡呼,喧嘩。《國語.吳語》:「三軍皆譁釦以振旅,其聲動天地。」


  黃口

 简化字:黄口
  注音: ㄏㄨㄤˊ ㄎㄡˇ
  拼音: huáng kǒu

1.雛鳥。因出生時,嘴為黃色,故稱為「黃口」。唐.陳陶〈空城雀〉詩:「近村紅栗香壓枝,嗷嗷黃口訴朝飢。」

2.幼小的孩童。《淮南子.氾論》:「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回扣

  注音: ㄏㄨㄟˊ ㄎㄡˋ
  拼音: huí kòu

賣主取得貨款後,將其中的一部分回贈給中間經手人的金錢。如:「他在向廠商強行收取回扣時,被警方當場逮捕。」


  活口

  注音: ㄏㄨㄛˊ ㄎㄡˇ
  拼音: huó kǒu

1.俘虜。如:「善待從戰場上擄獲的活口,是發揮人道精神的表現。」也稱為「生口」。

2.養活家中人口。如:「養家活口」。

3.司法上稱命案現場未死而可出席作證的關係人。


  機扣

 简化字:机扣
  注音: ㄐㄧ ㄎㄡˋ
  拼音: jī kòu

機關、陷阱。《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柳解元使了計策,周月仙中了機扣。」也作「機彀」。


  極口

 简化字:极口
  注音: ㄐㄧˊ ㄎㄡˇ
  拼音: jí kǒu

竭盡口舌。《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玄宗怒罵之,公遠即時隱入殿柱中,極口數玄宗過失。」《紅樓夢》第一五回:「水溶一面極口稱奇道異,一面理好綵縧,親自與寶玉帶上。」


  忌口

  注音: ㄐㄧˋ ㄎㄡˇ
  拼音: jì kǒu

禁吃不相宜的食物。如:「他患了糖尿病,對甜食還不忌口,怎不糟糕?」也作「忌嘴」。


  家口

  注音: ㄐㄧㄚ ㄎㄡˇ
  拼音: jiā kǒu

家中的人口。《南史.卷四五.張敬兒傳》:「慮不復外出,乃迎家口悉下至都。」


  緘口

 简化字:缄口
  注音: ㄐㄧㄢ ㄎㄡˇ
  拼音: jiān kǒu
 相似词:閉口、鉗口、箝口

沉默不語。如:「一聽到敏感的話題,他便緘口保持沉默。」也作「結口」。


  江口

  注音: ㄐㄧㄤ ㄎㄡˇ
  拼音: jiāng kǒu

兩條江河會流處。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詩:「三軍江口擁雙旌,虎帳長開自教兵。」《東周列國志》第六〇回:「壽夢許之,使世子諸樊為將,治兵於江口。」


  講口

 简化字:讲口
  注音: ㄐㄧㄤˇ ㄎㄡˇ
  拼音: jiǎng kǒu

吵鬧、喧鬧。《西遊記》第五〇回:「潑物!不須講口!但說比勢,正合老孫之意。」


  交口

  注音: ㄐㄧㄠ ㄎㄡˇ
  拼音: jiāo kǒu

1.眾口同聲、齊聲。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宋.陸游〈書感〉詩:「常記當年賦子虛,公卿交口薦相如。」

2.交談、對談。宋.蘇軾〈張文定公墓志銘〉:「令大臣與議,無屈帝尊與虜交口。」《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彼此有意,只不曾交口。」

3.爭吵。《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行至日晡,遇一個惡少後生,要買寶刀,兩個交口廝爭。」


  角口

  注音: ㄐㄧㄠˇ ㄎㄡˇ
  拼音: jiǎo kǒu

吵架、鬥嘴。《醒世恆言.卷二〇.張廷秀逃生救父》:「小人住在此地,將有二十年了,並不曾與人角口一番。」《紅樓夢》第三〇回:「林黛玉自與寶玉角口後,也自後悔,但又無去就他之理,因此日夜悶悶,如有所失。」


  腳扣

 简化字:脚扣
  注音: ㄐㄧㄠˇ ㄎㄡˋ
  拼音: jiǎo kòu

一種套在腳上爬電線杆用的弧形鐵具。


  接口

  注音: ㄐㄧㄝ ㄎㄡˇ
  拼音: jiē kǒu

1.接著別人的話題說話。《紅樓夢》第一六回:「趙嬤嬤又接口道:『可是呢!我也老糊塗了。』」

2.接合的地方。如:「這個接口沒有黏好,所以一不小心就弄斷了。」


  街口

  注音: ㄐㄧㄝ ㄎㄡˇ
  拼音: jiē kǒu

路口。如:「街口有一家餐館,生意相當興隆。」


  結口

 简化字:结口
  注音: ㄐㄧㄝˊ ㄎㄡˇ
  拼音: jié kǒu

閉口不言、保持沉默。《後漢書.卷六〇下.蔡邕傳》:「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見賞,恆被謗訕之誅,遂使群下結口,莫圖正辭。」也作「緘口」。


  捷口

  注音: ㄐㄧㄝˊ ㄎㄡˇ
  拼音: jié kǒu

利口、口才敏捷。《三國志.卷六一.吳書.陸凱傳》:「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非求顏色而取好服、捷口、容悅者也。」


  界口

  注音: ㄐㄧㄝˋ ㄎㄡˇ
  拼音: jiè kǒu

交界處。《三國演義》第六回:「瑁撥回馬走,孫堅乘勢殺過界口。」


  戒口

  注音: ㄐㄧㄝˋ ㄎㄡˇ
  拼音: jiè kǒu

1.慎言。如:「言多必失,還是戒口為妙。」

2.禁食。如:「腸胃有病,必須戒口一日。」


  借口

  注音: ㄐㄧㄝˋ ㄎㄡˇ
  拼音: jiè kǒu

1.以某事為理由。《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你若是借口不肯前去,便是貪圖安逸,在家戀著妻子,乃是不孝之子,從此你便不許再見我的面了!」也作「藉口」。

2.假託的理由。如:「他總是以塞車做為遲到的借口。」也作「藉口」。


  藉口

 简化字:借口
  注音: ㄐㄧㄝˋ ㄎㄡˇ
  拼音: jiè kǒu
 相似词:藉詞、設詞

1.借用別人的話,作為自己論說的依據。《左傳.成公二年》:「群臣帥賦輿以為魯衛請,若苟有以藉口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聽?」

2.以某事為理由。《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卑職得了這個風聲,曉得自己彈壓不來,只得拜求他們地方上紳士,務必設法解散,千萬不可滋事,反叫他們有所藉口。」也作「借口」。

3.假託的理由。如:「他以頭痛為藉口,提早退席。」也作「借口」。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993 页数: 3/25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