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火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ㄍㄥ
  拼音: gēng




常見的臺灣民俗食品:(1)一種需經勾芡、加料的濃稠羹湯。作法雖似傳統的羹,但在「魷魚焿」、「肉焿」上多用此字。吳瀛濤《臺灣民俗.第九章.食住.飲食攤》:「焿類:魷魚焿、肉焿、蠔仔焿。」(2)指用來煮成焿的魚或肉的材料。外表需裹以魚漿,事先煮熟待用。


  

 简化字:赓
  部首:貝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5
  注音: ㄍㄥ
  拼音: gēng




抵償。《管子.國蓄》:「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有不賡本之事。」唐.尹知章.注:「賡,猶償也。」



連續、繼續。《書經.益稷》:「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漢.孔安國.傳:「賡,續。」唐.李白〈明堂賦〉:「千里鼓舞,百寮賡歌。」


  

 简化字:鹒
  部首:鳥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9
  注音: ㄍㄥ
  拼音: gēng

參見「鶬鶊」條。


  

 简化字:縆
  部首: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5
  注音: ㄍㄥ
  拼音: gēng




粗大的繩索。《說文解字.糸部》:「緪,大索也。」清.王士禎〈愁霖行〉:「涒灘之歲陰氣凝,愁霖不絕如貫緪。」



繃急琴弦。《楚辭.屈原.九歌.東君》:「緪瑟兮交鼓,簫鍾兮瑤虡。」漢.王逸.注:「緪,急張絃也。」


  

  部首:土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ㄍㄥˇ
  拼音: gěng




1.小坑。《玉篇.土部》:「埂,小坑也。」

2.田地裡可供行走及區劃田界的小土堤或小路。如:「田埂」、「土埂」。


  

  部首:邑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ㄍㄥˇ
  拼音: gěng




地名。春秋時莒邑。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沂水縣境。


  

  部首:口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ㄍㄥˇ
  拼音: gěng




1.因情緒激動,而發不出聲音來。如:「哽咽」。《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諸王傳下.文帝諸子傳》:「因把姬手南望慟哭,左右莫不哀哽。」

2.噎住、無法下嚥。《抱朴子.外篇.任能》:「故口不容而強吞之者必哽。」


  

  部首: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ㄍㄥˇ
  拼音: gěng




1.植物的枝莖。如:「花梗」、「菜梗」。《戰國策.齊策三》:「吾西岸之土也,土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唐.杜甫〈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詩:「鳴螿隨汎梗,別燕起秋菰。」

2.大概。如:「梗概」。《文選.張衡.東京賦》:「故粗為賓言其梗概如此。」




1.阻塞。如:「從中作梗」。《北史.卷六七.令狐整傳》:「先是州縣生梗,長吏多不得之官,寄政於總管府。」《聊齋志異.卷一一.陳雲棲》:「音耗遂梗,久不如黃省問。」

2.向上挺直。《紅樓夢》第二三回:「鳳姐聽了,把頭一梗。」




剛正直爽。如:「梗直」、「風骨梗正」。


  

 简化字:绠
  部首:糸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ㄍㄥˇ
  拼音: gěng




汲水所用的繩子。《左傳.襄公九年》:「具綆缶,備水器。」晉.杜預.注:「綆,汲索。」唐.劉禹錫〈武陵觀火詩〉:「操綆不暇汲,循牆還避踰。」


  

 简化字:鲠
  部首:骨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7
  注音: ㄍㄥˇ
  拼音: gěng




骨頭卡在喉嚨裡。《說文解字.骨部》:「骾,食骨留咽中也。」如:「如骾在喉」。



耿直。《漢書.卷六〇.杜周傳》:「王氏世權日久,朝無骨骾之臣。」明.陸采《懷香記》第一四齣:「明為軍機,豈容暫停。既承君命,若抗辭推避非忠骾。」


  

 简化字:鲠
  部首:魚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8
  注音: ㄍㄥˇ
  拼音: gěng




1.魚骨、魚刺。《說文解字.魚部》:「鯁,魚骨也。」

2.禍害。《國語.晉語六》:「今治政而內亂,不可謂德;除鯁而避彊,不可謂刑。」《後漢書.卷六五.段熲傳》:「昔先零作寇,……始服終叛,至今為鯁。」




1.魚骨刺在喉嚨中。《廣韻.上聲.梗韻》:「鯁,刺在喉。」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禮記.內則》「魚去乙」句下漢.鄭玄.注:「今東海容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鯁人不可出。」

2.阻塞不通。南朝梁.庾肩吾〈亂後行經吳郵亭詩〉:「獯戎鯁伊洛,雜種亂轘轅。」宋.蘇軾〈張文定公墓誌銘〉:「餉道一鯁,兵安所仰食?」




正直、耿直。《史記.卷八六.刺客傳.專諸傳》:「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隋書.卷三九.陰壽傳》:「性剛鯁,有不可奪之志。」


  

  部首:耳
部外笔画:4
 总笔画:10
  注音: ㄍㄥˇ
  拼音: gěng




1.明亮的、光大的。如:「耿月」。《書經.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

2.正直不阿的。如:「耿介」、「耿直」。唐.韓愈〈南山詩〉:「參差相疊重,剛耿陵宇宙。」

3.悲傷、悲痛。《梁書.卷二七.殷鈞傳》:「知比諸德,哀頓為過,又所進殆無一溢,甚以酸耿。」




照耀。《國語.晉語三》:「若入,必伯諸侯以見天子,其光耿於民矣。」宋.陸游〈西村〉詩:「一首清詩記今夕,細雲新月耿黃昏。」



姓。如漢代有耿壽昌。


  

  部首:土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ㄍㄥˋ
  拼音: gèng




道路。《儀禮.既夕禮》:「唯君命止柩於堩,其餘則否。」《禮記.雜記下》:「非從柩與反哭,無免於堩。」漢.鄭玄.注:「堩,道路也。」


  

  部首:艸
部外笔画:16
 总笔画:20
  注音: ㄜˋ
  拼音: è




驚駭的。通「噩」。《列子.周穆王》:「一曰正夢,二曰蘁夢。」


  

 简化字:阏
  部首:門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6
  注音: ㄜˋ
  拼音: è




阻塞、壅塞。《列子.楊朱》:「夫耳之所欲聞者音聲,而不得聽,謂之閼聰;目之所欲見者美色,而不得視,謂之閼明。」唐.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孰能閼其勢,而爭夫光者乎?」



遮擋的器物。《荀子.禮論》:「抗折,其䫉以象槾茨番閼也。」唐.楊倞.注:「閼謂門戶壅閼風塵者。」《漢書.卷八九.循吏傳.召信臣傳》:「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


  

  部首:辵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注音: ㄜˋ
  拼音: è




意外相遇。《爾雅.釋詁下》:「遻,見也。」晉.郭璞.注:「行而相值即見。」


  

  部首:女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ㄜ
  拼音: ē




女子的人名用字。《說文解字.女部》:「妸,女字也。」


  

  部首:阜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ㄜ
  拼音: ē




1.大陵、大土丘。唐.王勃〈滕王閣序〉:「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2.轉折、彎曲的地方。《文選.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漢書.卷二二.禮樂志》:「沛施祐,汾之阿,揚金光,橫泰河。」

3.屋宇、屋檐。《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4.姓。如唐代有阿光進。




1.迎合、偏袒。如:「阿附」、「阿私」、「諂媚阿諛」。《孟子.公孫丑上》:「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呂氏春秋.離俗覽.高義》:「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2.倚靠。參見「阿衡」條。


  

  部首:女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ㄜ
  拼音: ē

參見「婀娜」條。


  

  部首:疒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3
  注音: ㄜ
  拼音: ē




1.疾病。如:「沉痾」。《文選.潘岳.閑居賦》:「常膳載加,舊痾有痊。」《文選.謝靈運.登池上樓詩》:「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2.仇隙、舊仇。《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傳》:「願捐棄百痾,追攝舊義,復為母子昆弟如初。」


  

  部首:囗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ㄜˊ
  拼音: é




鳥媒。即用以誘捕同類鳥的鳥。《廣韻.平聲.戈韻》:「囮,網鳥者媒。」



以威嚇的手段詐取財物。通「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被幾個喇子囮著,把衣服都剝掉了。」


  

  部首:口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ㄜˊ
  拼音: é




吟唱、吟詠。唐.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對樹二松,日哦其間。」宋.楊萬里〈雨夜〉詩:「歲晚能無感,詩成只獨哦。」


  

  部首:石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2
  注音: ㄜˊ
  拼音: é




石巖。《廣韻.平聲.歌韻》:「硪,《說文》曰:『石巖也。』」


  

  部首:虫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3
  注音: ㄜˊ
  拼音: é




1.鱗翅科昆蟲的總稱。與蝶相類而軀體肥大,觸角細長如絲,翅面灰白色,靜止時呈水平放置,大都屬於晝伏夜出。其種類甚多,有天蛾、蠶蛾、燈蛾等。

2.蛾眉的簡稱。指畫得像蠶蛾觸鬚般的眉毛。東周戰國.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朱脣的其若丹。」明.陳與郊《昭君出塞》:「美人!你雙蛾淡掃忒恁妝。教人追恨貪狼!」

3.形狀像蛾的真菌子實體。如木耳也稱為「木蛾」,桑耳也稱為「桑蛾」,柳樹上之木耳,亦稱「柳蛾」。

4.姓。如周代時晉國有蛾析。




須臾、不久。通「俄」。《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始為少使,蛾而大幸。」


  

 简化字:额
  部首:頁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8
  注音: ㄜˊ
  拼音: é




1.頭前眉上髮下的部分。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2.限定的數目。如:「名額」、「兵額」、「額滿為止」。《新五代史.卷四八.雜傳.劉審交傳》:「租有定額,而天下比年無閑田,民之苦樂,不可等也。」

3.匾額。如:「門額」、「廟額」。唐.貫休〈寄杭州靈隱寺宋震使君〉詩:「僧房謝朓語,寺額葛洪書。」

4.器物上首靠近頂端的部分。如:「碑額」、「簾額」。唐.姚合〈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詩:「溼煙凝灶額,荒草覆牆頭。」

5.姓。如清代有額宜都。


  𣘨

  部首:木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ㄜˇ
  拼音: ě

參見「𣘨橠」條。


  

  部首:阜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ㄜˋ
  拼音: è




險要的地方。《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魏居領阨之西,都安邑。」



窮困。通「厄」。如:「困阨」。《孟子.公孫丑上》:「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據守。《清史稿.卷四五三.銘安傳》:「東北與俄接壤,舊設卡倫,無兵駐守,迺遣將分阨要塞。」


  

 简化字:恶
  部首:心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ㄜˋ
  拼音: è




1.罪過、不良的行為。《易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2.疾病。《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

3.汙垢、穢物。《左傳.成公六年》:「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周禮.天官.獸醫》:「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4.糞便。《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昌邑哀王劉髆傳》:「陛下左側讒人眾多,如是青蠅惡矣。」《隋書.卷七二.孝義傳.田翼傳》:「母患暴痢,翼謂中毒,遂親嘗惡。」




1.不善的、壞的。《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

2.粗劣的。《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韓非子.說疑》:「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惡食,國猶自亡也。」

3.醜陋。《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澹臺滅明傳》:「(澹臺滅明)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文選.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良時不見遺,醜狀不成惡。」

4.不適、不快。《晉書.卷八〇.王羲之傳》:「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少惡,斐逸民跡近在此,君可往問。」




極、甚。《淮南子.墬形》:「其人大面短頤,美須惡肥。」宋.辛棄疾〈臨江仙.小靨人憐都惡瘦〉詞:「小靨人憐都惡瘦,曲眉夫與長顰。」



害。《淮南子.說林》:「病熱而強之餐,救暍而飲之寒,救經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為惡。」


  

  部首:革
 总笔画:9
  注音: ㄍㄜˊ
  拼音: gé




1.去毛且經過加工處理的獸皮。《說文解字.革部》:「獸皮治去其毛曰革。」如:「皮革」。《詩經.召南.羔羊》:「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2.人體肌膚上的厚皮。《禮記.禮運》:「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

3.古代軍人所穿的甲冑。如:「金革」、「兵革」。《史記.卷二三.禮書》:「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

4.《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離(☲)下兌(☱)上,表去故、變革之象。

5.姓。如漢代有革鑒,明代有革從時。

6.二一四部首之一。

7.中國古代樂器「八音」分類法之一,通常以製作材質來分,此處泛指皮革類樂器,如鼓之屬一類的敲擊樂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1.變更、改換。如:「改革」、「洗心革面」。晉.桓玄〈鸚鵡賦〉:「革好音以遷善,效言語以自騁。」

2.除去。如:「革職」。北齊.劉晝《劉子.卷九.風俗》:「立禮教以革其弊性,風移俗易而天下正矣。」


  

  部首:虫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2
  注音: ㄍㄜˊ
  拼音: gé

參見「蛤蜊」、「文蛤」等條。


  

 简化字:合
  部首: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4
  注音: ㄍㄜˊ
  拼音: gé




1.邊門,大門旁的小門。《說文解字.門部》:「閤,門旁戶也。」漢.無名氏〈古詩〉五首之一:「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漢書.卷七六.韓延壽傳》:「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閤思過。」

2.樓房。通「閣」。唐.白行簡《李娃傳》:「娃自閤中聞之,謂侍兒曰。」

3.指女子的寢室。通「閣」。如:「閨閤」、「蘭房椒閤」。

4.宮室、宮殿。《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肅將入閤拜,權起禮之。」


  

 简化字:颌
  部首:頁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5
  注音: ㄍㄜˊ
  拼音: gé




構成口腔上下部位的骨骼、肌肉組織稱為「頜」,分為上頜、下頜。


  

  部首:鬲
 总笔画:10
  注音: ㄍㄜˊ
  拼音: gé




1.人體的經穴。位於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的經穴。《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2.人名用字。如殷末有賢人膠鬲。


  

 简化字:镉
  部首:金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8
  注音: ㄍㄜˊ
  拼音: gé




(cadmium,Cd)化學元素。原子序48。過渡金屬元素之一。鎘常雜於鋅礦中,故製鋅時兼可得鎘。鎘比鋅先析出,經收集、溶解、沉澱、鍛燒、還原、蒸餾等過程,可得純鎘。色銀白,富延展性。供金屬工業之用,亦用作保險絲、燈絲、顏料及充填蛀齒之物等。鎘中毒會引起痛痛病。


  

  部首: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ㄍㄜˊ
  拼音: gé




1.植物名。豆科葛屬,多年生蔓草。莖細長,複葉闊大,花紫赤色,結實成莢。根可入藥,亦可取出澱粉,供食用及製糊用。纖維可織布及作造紙原料。

2.夏天所穿的衣服。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萬事幾時足〉詞:「一葛一裘經歲,一缽一瓶終日。」

3.國名。夏朝所封的諸侯國。嬴姓。故城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葵兵縣東北。


  

  部首:石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1
  注音: ㄍㄜˋ
  拼音: gè




碰到堅硬不平的東西而引起損傷或痛苦。清.蒲松齡《富貴神仙》第三回:「自己鋪下草,找了一塊半頭磚,嫌硌頭,又使衣服墊。」


  

 简化字:个
  部首:人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0
  注音: ㄍㄜˋ
  拼音: gè




1.量詞。計算單獨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二個饅頭」、「一個理想」。

2.參見「個子」、「個兒」等條。




單獨的。如:「個人」、「個性」。



此、這。如:「個中滋味」、「個中好手」。



用於動詞與補語之間,以加強語氣,無義。如:「見個面」、「哭個不停」。


  

  部首:口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 ㄍㄣˊ
  拼音: gén




滑稽的言詞或動作。如:「逗哏」、「抓哏」。



可笑有趣。如:「你瞧,那個小丑的樣子多哏哪!」


  

 简化字:亘
  部首:二
部外笔画:4
 总笔画:6
  注音: ㄍㄣˋ
  拼音: gèn




時間或空間延續不斷。如:「亙古」、「橫亙」、「綿亙數里」。《樂府詩集.卷四一.相和歌辭十六.南朝宋.鮑照.東武吟行》:「密途亙萬里,寧歲猶七奔。」



窮盡。《文選.張衡.南都賦》:「貯水渟洿,亙望無涯。」唐.李善.注:「亙,竟也。」



姓。如漢代有亙寬。


  

  部首:艮
 总笔画:6
  注音: ㄍㄣˋ
  拼音: gèn




1.《易經》卦名:(1)八卦之一。卦形為☶。象徵山。(2)六十四卦之一。艮(☶)下艮(☶)上。象動靜不失其時,則其道光明。

2.方位名。指東北方。《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遂翕翼以委命兮,受符守乎艮維。」唐.章懷太子.注:「艮,東北之位。」唐.歐陽詹〈棧道銘〉:「秦之坤,蜀之艮,連高夾深,九州之險也。」

3.姓。如漢代有艮當。

4.二一四部首之一。




靜止。《易經.艮卦.彖曰》:「艮,止也。」



堅固、堅硬。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一下.釋詁》:「艮,堅也。」疏證:「說卦傳云:『艮為山,為小石,皆堅之義也。』今俗語猶謂物堅不可拔曰艮。」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2419 页数: 3/61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