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1.供題字用的長方形木板或石板,通常高懸在門上、牆上。如:「匾額」、「橫匾」。《紅樓夢》第八回:「個個都好。怎麼寫的這們好了,明兒也替我寫一個匾。」

2.圓形淺邊的竹器,形似小篩子。如:「竹匾」、「針線匾」。


  

 简化字:变
  部首:言
部外笔画:16
 总笔画:23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更改。如:「千變萬化」、「一成不變」。《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

2.移動。《禮記.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文選.陸機.文賦》:「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




1.突發的動亂。《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宋史.卷四二一.李庭芝傳》:「庭芝聞變,赴蓮池,水淺不得死。」

2.災異。《禮記.曾子問》:「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漢書.卷八一.張禹傳》:「上懼變異數見。」

3.權術。隋.王通《文中子.卷七.述史》:「非君子不可與語變。」




奇特的、怪誕的。如:「變象」。《楚辭.屈原.九章.思美人》:「吾且儃佪以娛憂兮,觀南人之變態。」


  

  部首:心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心胸狹窄、性情急躁。通「褊」。《廣韻.上聲.銑韻》:「惼,愝惼,性狹。」《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部首:石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1.舊稱登車時用來踏腳的石頭。《玉篇.石部》:「碥,將登車履石也。」《廣韻.上聲.銑韻》:「碥,乘車石也。」

2.險灘中斜出的山塊或土塊。明.張自烈《正字通.石部》:「碥,水疾崖傾曰碥。」

3.地名用字。如大陸地區四川省的閻王碥、燕子碥都是水路險地。


  

  部首:禾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稨豆。植物名。豆科扁豆屬,「扁豆」之古稱。參見「扁豆」條。


  

  部首:穴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墳、墓穴。如:「孤窆」、「野窆」。《新唐書.卷七七.后妃列傳下.章敬吳太后》:「啟故窆,貌澤若生,衣皆赭色,見者嘆異。」《宋史.卷三一二.列傳.王珪》:「詔真、揚二州發卒護其窆。」



將棺木葬入墓穴裡,即埋葬。《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列傳.范式》:「既至壙,將窆,而柩不肯進。」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


  

 简化字:贬
  部首:貝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ㄢˇ
  拼音: biǎn




1.降低、減少。如:「貶值」、「自貶身價」。《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貶食省用,務穡勸分。」

2.官員降級任用。《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3.指出缺點,給予低微的評價。與「褒」相對而言。《新唐書.卷一三九.房琯傳.贊曰》:「唐名儒多言琯德器,有王佐材,而史載行事,亦少貶矣。」宋.王禹偁〈對雪〉詩:「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

4.挖苦。如:「他喜歡用話貶人家,常把人貶得一個子兒都不值。」




對他人過失的批評。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


  

  部首:卜
部外笔画:2
 总笔画:4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地名。春秋時魯邑,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泗水縣東五十里。《春秋.僖公十七年》:「秋,夫人姜氏會齊侯于卞。」

2.姓。如春秋時楚國有卞和,明代有卞玉京。




性情急躁。如:「卞急」。《新唐書.卷一六一.張薦傳》:「性躁卞,儻蕩無檢。」


  

  部首:水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河川名。為黃河支流,水道屢經變遷,今所稱汴水約在大陸地區河南省滎陽縣境。也稱為「汴河」。

2.大陸地區河南省省會開封的別稱。

3.姓。如宋代有汴壽。


  

  部首:心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喜樂。《廣韻.去聲.線韻》:「忭,喜貌。」如:「欣忭」、「晤談甚忭」。唐.薛逢〈元日樓前觀仗〉詩二首之二:「欲識普恩無遠近,萬方歡忭一聲雷。」



愉悅、快樂。晉.華嶠〈賀武帝疾瘳表〉:「上下同慶,不覺忭舞。」唐.白居易〈為宰相賀殺賊表〉:「止戈之期,翹足可待。無任喜慶忭躍之至。」



歡樂。宋.蘇軾〈喜雨亭記〉:「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


  

  部首:手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拍手、鼓掌。《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有倕作為鼙鐘磬……帝嚳乃令人抃。」漢.高誘.注:「兩手相擊曰『抃』。」《宋書.卷六四.何承天傳》:「曉示安危,居以樂土,宜其歌抃就路,視遷如歸。」

2.搏擊、擊鬥。漢.揚雄《法言.淵騫》:「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邪?」


  

  部首:艸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參見「苄基」條。


  

  部首:門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3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門柱上的方形木頭。《說文解字.門部》:「閞,門欂櫨也。」清.段玉裁.注:「欂櫨,柱上枅也。枅,屋欂櫨也。閞則門柱上枅之名。」


  

  部首:鳥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6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幼鷹的羽毛色澤。《玉篇.鳥部》:「鴘,鷹鷂二年色。」《集韻.上聲.獼韻》:「鴘,鷹隼二歲,色赤。」

2.動物名。即鷂鷹。一種似鷹而小的猛禽。背青灰色,腹白而赤,嘴、爪銳利。性凶狠,能疾飛,以逐捕小鳥為食。《字彙.鳥部》:「鴘,鷹鷂。」


  

  部首:釆
 总笔画:7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分別、辨別。《說文解字.釆部》:「釆,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今字作「辨」,古因形似而訛誤為「平」。



二一四部首之一。


  

  部首:舟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船。《宋書.卷八三.吳喜傳》:「從西還,大艑小艒,爰及草舫,錢米布絹,無船不滿。」《新唐書.卷九〇.劉政會傳》:「賈入倡家,踐其血乃覺,乘艑亡。」


  

  部首:辛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罪犯相互爭辯、辯論。《說文解字.辡部》:「辡,罪人相與訟也。」


  

  部首:辛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6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分別、判別。如:「辨別」、「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唐.杜甫〈秋雨歎〉三首之二:「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2.爭論是非曲直。通「辯」。《戰國策.趙策三》:「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晉.陶淵明〈飲酒詩〉二〇首之五:「此還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體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也作「辯」。


  

 简化字:辫
  部首:糸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0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分股編成長條狀的頭髮。如:「髮辮」、「垂辮」、「結辮」。《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夜郎、滇池,解辮請辭。」《紅樓夢》第三回:「頭上週圍一轉的短髮都結成小辮,紅絲結束,共攢至頂中胎髮,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

2.編成像辮子般的條狀物。通「緶」。如:「草辮」、「繩辮」、「絲辮」。




編織、編結。《文選.張衡.思玄賦》:「襲溫恭之黻衣兮,被禮義之繡裳;辮貞亮以為鞶兮,雜伎藝以為珩。」唐.李白〈對雪醉後贈王歷陽〉詩:「有身莫犯飛龍鱗,有手莫辮猛虎鬚。」


  

 简化字:辩
  部首:辛
部外笔画:14
 总笔画:21
  注音: ㄅㄧㄢˋ
  拼音: biàn




1.爭論是非曲直。如:「辯護」、「辯駁」、「狡辯」、「強辯」。《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怡。」

2.判別、分別。通「辨」。《易經.履卦.象曰》:「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苟目能辯色,耳能辯聲,口能辯味,體能辯寒溫者,將皆以脩絜為諱惡。」

3.變化。通「變」。《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唐.成玄英.疏:「辯者,變也。」




善於辯說的。如:「辯士」、「辯才無礙」。



1.巧言。《戰國策.秦策一》:「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溺於辭。」《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

2.文體名。如唐代韓愈的〈諱辯〉。也作「辨」。


  

  部首:人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0
  注音: ㄅㄧㄠˇ
  拼音: biǎo




分給、分派。《集韻.去聲.笑韻》:「俵,分與也。」宋.蘇軾〈奏浙西災傷第一狀〉:「巡門俵米,攔街散粥,終不能救。」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套.倘秀才〉曲:「比及燒昏鈔先行擺布,散夫錢僻靜處俵與。」


  

  部首:女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ㄠˇ
  拼音: biǎo

參見「婊子」條。


  

  部首: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ㄠˇ
  拼音: biǎo




婦人綴於上衣的領巾。《玉篇.衣部》:「裱,人領巾。」



裝潢、裝飾字畫或書籍。參見「裱褙」、「裱糊」等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明日將一幅紙畫的芙蓉來,施在院中張掛,以答謝昨日之齋。院主受了,便把來裱在一格素屏上面。」


  

 简化字:表
  部首:金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6
  注音: ㄅㄧㄠˇ
  拼音: biǎo




比時鐘小,可隨身攜帶的計時器。如:「手錶」、「懷錶」。也作「表」。


  

  部首:衣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ㄧㄠˇ
  拼音: biǎo




袖端。《廣韻.上聲.小韻》:「褾,袖端。」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論書表》:「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紗裓,著詣子敬,子敬便取書之,草正諸體悉備,兩袖及褾略同。」



裝潢書畫。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三.書畫褾軸》:「南唐則褾以迴鸞墨錦,籤以潢紙。」


  

 简化字:鳔
  部首:魚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22
  注音: ㄅㄧㄠˋ
  拼音: biào




1.魚胞,大多數魚類的特殊器官。位於胸部中間,內有空氣,可以自由漲縮以調節魚體的比重,使魚在水中能上升或下沉。而非洲肺魚的鰾,內壁上布滿微血管,在乾旱的季節可以像高等脊椎動物的肺一般呼吸空氣。

2.參見「鰾膠」條。




方言。用鰾膠黏上。如:「桌腳斷了,趕緊將它鰾上吧!」


  

  部首:虍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1.老虎身上的斑紋。《說文解字.虎部》:「彪,虎文也。」

2.老虎。北周.庾信〈枯樹賦〉:「熊彪顧盼,魚龍起伏。」

3.姓。如春秋時衛國有彪傒、彪夫,宋代有彪居正。




1.文采顯現。漢.揚雄《法言.君子》:「或問:『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晉.李軌.注:「弸,滿也。彪,文也。積行內滿,文辭外發。」晉.張華〈勵志詩〉:「體之以質,彪之以文。」

2.明悟。漢.蔡邕〈處士圈典碑〉:「童蒙來求,彪之用文。」




健壯如虎。如:「彪形大漢。」《北史.卷五四.斛律金傳》:「光字明月,馬面彪身,神爽雄傑。」


  

  部首:水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水流動的樣子。《詩經.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漢.毛亨.傳:「滮,流貌。」唐.李翶〈江州南湖堤銘〉:「漭漭南陂,冬乾夏滮,九江暴漲,潛潮逆流。」


  

  部首:犬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犬急奔。《說文解字.犬部》:「猋,犬走貌。」



迅急前往。《楚辭.屈原.九歌.雲中君》:「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漢.王逸.注:「猋,去疾貌也。」《續漢書.第一〇.天文志上》:「是時光武將兵數千人赴救昆陽,奔擊二公,并力猋發,號呼聲動天地,虎豹驚怖敗振。」



暴風。同「飆」。《禮記.月令》:「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


  

 简化字:飙
  部首:風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21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1.暴風。《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風發飆拂,神騰鬼趡。」晉.陸雲〈南征賦〉:「狂飆起而妄駭,行雲藹而芊眠。」

2.風。《晉書.卷五四.陸機傳》:「落葉俟微飆以隕,而風之力蓋寡;孟嘗遭雍門以泣,而琴之感以末。」唐.白居易〈立秋夕有懷夢得〉詩:「是夕涼飆起,閒境入幽情。」




如暴風一樣的行動。如:「飆車」、「股票狂飆」。


  

  部首:火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火焰。《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遝,熛至風起。」《唐書.卷二二〇.東夷傳.高麗傳》:「士縱火焚西南,熛延城中,屋幾盡。」



迅速、疾速。如:「熛風」。



突然、驟然。如:「熛起」。


  

  部首:艸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1.開黃色花朵的凌霄花。《爾雅.釋草》:「苕,陵苕。黃華,蔈;白華,茇。」宋.邢昺.疏:「苕,一名陵苕。……黃花名蔈,白華名茇,別華色之名也。」

2.無根的水中草。通「薸」。《淮南子.墬形》:「容華生蔈,蔈生萍藻,萍藻生浮草。」


  

  部首:肉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1.牛小腹兩旁的肉。《說文解字.肉部》:「膘,牛脅後髀前合革肉也。」

2.肥肉。元.秦𥳑夫《趙禮讓肥》第二折:「我這裡骨崖崖欲行還倒,我是個餓損的人有甚麼脂膘。」《西遊記》第四回:「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蹄,倒養得肉膘肥滿。」


  

  部首:疒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6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參見「瘭疽」條。


  

 简化字:镖
  部首:金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9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1.舊時一種金屬暗器。形似矛頭,長短輕重不一,可投擲,具殺傷力。如:「飛鏢」、「毒鏢」。《兒女英雄傳》第一五回:「他把手裡這枝鏢,迎著那枝鏢發出去,打個正著!」

2.古代委託鏢局保護運送的行李或財物。如:「失鏢」、「索鏢」、「走鏢」。


  

  部首:人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17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參見「儦儦」條。


  

  部首:水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18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參見「瀌瀌」條。


  

  部首:艸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19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植物名:(1)薔薇科懸鉤子屬,「茅莓」、「紅莓消」之古稱,參見「茅莓」條。《爾雅.釋草》:「藨,麃。」晉.郭璞.注:「麃,即莓也。今江東呼為藨莓。子似覆葐而大,赤,酢甜可啖。」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八.草部.蓬蘽》:「一種蔓小於蓬虆,一枝三葉,葉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開小白花,四月實熟,其色紅如櫻桃者,俗名&9A6C._104_
0.gif;田藨,即《爾雅》所謂藨者也。」(2)豆科鹿藿屬,「鹿藿」之古稱,參見「鹿藿」條。




除草。通「穮」、「麃」。晉.張華〈勵志詩〉:「如彼南畝,力耒既勤,藨蔉致功,必有豐殷。」


  

  部首:肉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19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肥肉或肥厚的脂肪。《樂府詩集.卷二五.橫吹曲辭五.企喻歌辭四曲之二》:「放馬大澤中,草好馬著臕。」《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只看他這等黃瘦,一棍打在那裡?等他臕滿肉肥,那時打他不遲。」


  

  部首:禾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20
  注音: ㄅㄧㄠ
  拼音: biāo




耘田、除草。《左傳.昭公元年》:「譬如農夫,是穮是蔉;雖有饑饉,必有豐年。」晉.杜預.注:「穮,耘也。」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6185 页数: 3/155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