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艸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ㄕㄣˋ
  拼音: shèn




桑樹的果實。《說文解字.艸部》:「葚,桑實也。」《詩經.衛風.氓》:「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也作「椹」。


  

  部首:身
 总笔画:7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1.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6.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〇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二一四部首之一。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部首:女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1.懷孕、懷胎。《左傳.哀公元年》:「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

2.孕含、孕育。宋.蘇軾〈桂酒頌〉:「水娠黃金山空青,丹砂晨暾珠夜明。」宋.毛滂〈踏莎行.映竹幽妍〉詞:「映竹幽妍,臨池娟靚。芳苞先暖香初娠。」




身孕、胎兒。《漢書.卷一.高帝紀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資治通鑑.卷八三.晉紀五.惠帝元康九年》:「又詐為有娠,內稿物、產具。」


  

  部首:艸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1.長的樣子。《詩經.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有莘其尾。」

2.眾多。如:「莘莘學子」。




姓。如宋代有莘融。


  

  部首:艸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ㄕㄣ
  拼音: shēn




人參。《廣韻.平聲.侵韻》:「蔘,人蔘,藥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九.人事一》:「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蔘,不可得。」



樹幹直立或高聳的樣子。《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紛容蕭蔘,旖旎從風。」


  

  部首:犬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ㄕㄥ
  拼音: shēng




鼬鼠。江東人稱為「鼪」。《集韻.去聲.勁韻》:「狌,鼠屬。」《莊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七.莊子音義中》:「狌,崔本作鼬。」


  

  部首:冫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注音: ㄕㄥˇ
  拼音: shěng




𠗌冼:寒冷的樣子。《集韻.上聲.拯韻》:「冼,𠗌冼,寒貌。」


  

  部首:目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注音: ㄕㄥˇ
  拼音: shěng




1.古代的一種行政機構名稱。如:「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

2.地方行政區域的名稱之一。在縣之上。如:「臺灣省」、「福建省」。

3.宮禁。《三國演義》第二回:「中官統領禁省,漢家故事。」




1.節約。如:「節省」。《西遊記》第四七回:「你這等家業,也虧你省將起來的。」

2.減少、去掉。如:「省去一道不必要的手續。」

3.不要、休要。宋.黃庭堅〈江城子.畫堂高會酒闌珊〉詞:「倩人傳語問平安。省愁煩,淚休彈。」元.孟漢卿《魔合羅.楔子》:「你可便省煩惱,莫傷懷。」


  

  部首:日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ㄕㄥˋ
  拼音: shèng




熾盛、明亮。《廣韻.去聲.勁韻》:「晟,熾也。」《集韻.去聲.勁韻》:「晟,明也。」


  

 简化字:胜
  部首:力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2
  注音: ㄕㄥˋ
  拼音: shèng




1.占優勢。如:「勝利」、「戰勝」、「勝訴」。《孟子.梁惠王上》:「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2.超越。如:「略勝一籌」。《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唐.杜甫〈北征〉詩:「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3.克制、制服。《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美好的、優越的。如:「勝會」、「勝地」、「名山勝景」。


  

  部首:辵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5
  注音: ㄓㄜ
  拼音: zhē




1.阻擋、攔阻。如:「遮擋」。《說文解字.辵部》:「遮,遏也。」《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

2.掩蓋、掩蔽。如:「遮蓋」、「遮掩」。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此。通「這」。宋.陸游〈點絳脣.采藥歸來〉詞:「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閒人樣。」


  

  部首:虫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7
  注音: ㄓㄜ
  拼音: zhē




含有毒腺的蛇、蟲等用牙或針鉤刺人畜。如:「要是被蠍子螫了,可不能馬虎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呻呼無賴。」


  

  部首:手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ㄓㄜˊ
  拼音: zhé




1.摘取、弄斷。如:「反掌折枝」。《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2.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3.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也作「摺」。

4.損失、喪失。如:「折壽」、「損兵折將」。《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不要一句非言,折盡平生之福。」

5.夭亡。《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宋.蘇軾〈屈原塔〉詩:「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6.佩服。如:「折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抵》:「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無折之者。」

7.對換、抵銷。如:「以米折錢」。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

8.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唐.劉禹錫〈天論上〉:「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




1.折扣的簡稱。如:「打八折」。

2.挫敗、難關。如:「百折不撓」。

3.量詞:(1)計算折疊次數的單位。如:「把紙折成三折。」(2)計算戲劇分段的單位。如:「《竇娥冤》共分四折。」

4.一種治病方法。如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的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部首:馬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3
  注音: ㄓㄜˊ
  拼音: zhé




馲𩢷:一種由公驢與母牛交配而成的牲畜。《集韻.入聲.陌韻》:「馲,馲𩢷,獸名,驢父牛母。」


  

 简化字:折
  部首:手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 ㄓㄜˊ
  拼音: zhé




1.折疊。如:「摺衣服」、「摺紙」。北周.庾信〈鏡賦〉:「始摺屏風,新開戶扇。」

2.曲折。宋.米芾〈海岳名言〉:「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摺之勢。」

3.毀損、折斷。《史記.卷七九.范雎傳》:「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摺齒。」




小冊、小本子。如:「手摺」、「奏摺」、「存摺」。



折疊的、疊起的。如:「摺尺」、「摺扇」。


  

 简化字:慑
  部首:心
部外笔画:18
 总笔画:21
  注音: ㄓㄜˊ
  拼音: zhé




1.害怕、恐懼。《禮記.曲禮上》:「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晉書.卷四八.向雄等傳.史臣曰》:「然皆懼亂政之參夷,懾淫嬖之凶忍。」

2.威服。《淮南子.氾論》:「威動天地,聲懾四海。」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詩:「下韝驚燕雀,當道懾狐狸。」


  

 简化字:这
  部首:辵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1
  注音: ㄓㄜˋ
  拼音: zhè




指稱較近的人、事、時間或地方。《儒林外史》第一回:「這就是門生治下一個鄉下農民,叫做王冕。」



指示形容詞。如:「這裡」、「這個人」、「這時候」。《老殘遊記》第四回:「這強盜一定在這村莊上了。」



立刻、馬上。如:「我這就回來。」



用於句中的襯字,無義。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三折:「待道是顛狂睡囈,兀的不青天這白日。」


  

  部首:口
部外笔画:11
 总笔画:14
  注音: ㄓㄜˋ
  拼音: zhè




多話。《廣韻.去聲.禡韻》:「嗻,多語之貌。」


  

  部首:肉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注音: ㄓㄣ
  拼音: zhēn




鳥類的胃。如:「雞胗」、「鴨胗」。也稱為「胗兒」。


  

  部首:木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注音: ㄓㄣˇ
  拼音: zhěn




1.睡臥時頭頸部所墊的東西。《說文解字.木部》:「枕,臥所以薦首者。」如:「涼枕」。《詩經.陳風.澤陂》:「寤寐無為,輾轉伏枕。」《資治通鑑.卷二七〇.後梁紀五.均王貞明五年》:「鏐自少在軍中,夜未嘗寐,倦極則就圓木小枕。」

2.魚頭中似丁形的骨頭。《爾雅.釋魚》:「魚枕謂之丁。」晉.郭璞.注:「枕,在魚頭骨中,形似篆書丁字,可作印。」




墊在底下的。如:「枕木」。


  

 简化字:诊
  部首:言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2
  注音: ㄓㄣˇ
  拼音: zhěn




察看、徵驗。如:「診病」、「診驗」。唐.司空圖〈與臺丞書〉:「鬻植之道,雖本於天時,亦且診於人情耳。」


  

  部首:手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注音: ㄓㄣˋ
  拼音: zhèn




1.舉起。《文選.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唐.王勃〈上劉右相書〉:「朽索充羈,不收奔馬之逸;輕緡振網,或隨吞舟之勢。」

2.搖動、抖動。《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楚辭.王襃.九懷.蓄英》:「秋風兮蕭蕭,舒芳兮振條。」

3.奮發。如:「士氣大振」、「萎靡不振」。

4.震撼。通「震」。如:「威振天下」。唐.孟郊〈感懷〉詩八首之一:「秋氣悲萬物,驚風振長道。」

5.發放、開放。《左傳.文公十六年》:「自廬以往,振廩同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論漪結,木性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

6.救濟、救助。通「賑」。《禮記.月令》:「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姓。如宋代有振紀。


  

  部首:艸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 ㄓㄣ
  拼音: zhēn




1.草葉茂盛的樣子。《說文解字.艸部》:「蓁,艸盛貌。」《文選.曹冏.六代論》:「宗廟焚為灰燼,宮室變蓁藪。」

2.眾多聚集的樣子。《楚辭.宋玉.招魂》:「蝮蛇蓁蓁。」




叢生的草木。同「榛」。《莊子.徐无鬼》:「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逃於深蓁。」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斫蓁莽,焚茅茷。」


  

  部首:木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3
  注音: ㄓㄣ
  拼音: zhēn

同「砧」。


  

 简化字:征
  部首:彳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ㄓㄥ
  拼音: zhēng




1.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2.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3.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4.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5.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1.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2.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部首:手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 ㄓㄥˇ
  拼音: zhěng




救助。《淮南子.齊俗》:「子路撜溺而受牛謝。」


  

  部首:止
部外笔画:1
 总笔画:5
  注音: ㄓㄥˋ
  拼音: zhèng




1.合於規範的、合於法則的。如:「正道」、「正路」。

2.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論語.憲問》:「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3.精純不雜的。如:「純正」、「正紅色」。《韓非子.難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

4.與「反」相對。如:「正面」、「正方」。

5.與「副」相對。如:「正本」、「正刊」。

6.與「偏」相對。如:「正門」、「正廳」。

7.與「負」相對。如:「正數」、「正電」。




1.修改錯誤。如:「修正」、「訂正」、「糾正」。《論語.學而》:「就有道而正焉。」

2.整理。《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隋書.卷五八.李文博傳》:「夫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

3.分析、明辨。《論語.子路》:「必也正名乎!」




1.恰巧、剛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懷」。《北史.卷七〇.劉璠傳》:「行本怒其不能調護,每謂三人曰:『鄉等正解讀書耳。』」

2.表示動作在進行的狀態。如:「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文選.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1.長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禮記.王制》:「成獄辭,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聽之。」

2.姓。如春秋時魯國有正常。


  

  部首:心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 ㄓㄥ
  拼音: zhēng

參見「怔忪」、「怔營」等條。


  

 简化字:挣
  部首:手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ㄓㄥ
  拼音: zhēng




1.用力支撐。《水滸傳》第八回:「林冲掙的起來,被枷礙了,曲身不得。」《儒林外史》第五回:「及到天氣和暖,又勉強進些飲食,掙起來家前屋後走走。」

2.用力拉扯。如:「掙脫」、「掙斷」。《西遊記》第六九回:「那獃子左掙右掙,掙不得脫手。」

3.爭奪。如:「掙面子」、「掙光榮」。


  

 简化字:峥
  部首:山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 ㄓㄥ
  拼音: zhēng

參見「崢嶸」條。


  

  部首:口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注音:(2) ㄔㄜˇ
  拼音:(2) chě




張口的樣子。《里語徵實.卷上.一字徵實引王惲.食鱸魚詩》:「口哆頰重出,鱗纖雪爭光。」


  

  部首:手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2) ㄔㄜˋ
  拼音:(2) chè

(一)之讀音。


  

  部首:手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
  注音:(2) ㄔㄣ
  拼音:(2) chēn

(一)之又音。


  

 简化字:枪
  部首:木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4
  注音:(2) ㄔㄥ
  拼音:(2) chēng

參見「欃槍」條。


  

 简化字:枪
  部首:金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8
  注音:(2) ㄔㄥ
  拼音:(2) chēng




形容敲擊金、鐘的聲音。《後漢書.卷六〇上.馬融傳》:「鍠鍠鎗鎗,奏於農郊大路之衢。」



一種三足鼎,古代多用作溫酒器。《南齊書.卷三八.蕭赤斧傳》:「陛下前欲壞酒鎗,恐宜移在此器也。」《南史.卷七三.孝義傳上.潘綜傳》:「少為邵吏,母好食鎗底飯。」


  

 简化字:铛
  部首:金
部外笔画:13
 总笔画:21
  注音:(2) ㄔㄥ
  拼音:(2) chēng




1.古代一種有腳的鍋。如:「茶鐺」、「藥鐺」。

2.現在通用的平底淺鍋,用來烙餅或炒菜。


  

  部首:日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2) ㄔㄥˊ
  拼音:(2) chéng

(一)之又音。


  

 简化字:峥
  部首:山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注音:(2) ㄔㄥˊ
  拼音:(2) chéng

(一)之又音。


  

 简化字:伧
  部首:人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2
  注音:(2) ㄔㄥˊ
  拼音:(2) chéng

(一)之又音。


  

  部首:手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注音:(2) ㄔㄥˊ
  拼音:(2) chéng




碰觸。唐.韓愈、劉師服、侯喜、軒轅彌明〈石鼎聯句〉:「豈比俎豆古,不為手所撜。」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6876 页数: 10/422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后页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