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那么着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 ㄋㄚˋ
  拼音: nà




指示詞。指比較遠的人、事、物。相對於「這」。如:「我很喜歡那個人。」、「那件東西你要不要?」宋.辛棄疾〈醜奴兒.千峰雲起〉詞:「山那畔,別有人間。」



表承接、轉折的語氣。如:「你要是沒空,那我找別人陪我去。」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2) ㄋㄟˋ
  拼音:(2) nèi




指示詞。單數用法,指比較遠的人、事、物。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轉成ㄋㄟˋ。如:「我很欣賞那個人。」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3) ㄋㄚˇ
  拼音:(3) nǎ




表示疑問。如:「他去那裡了?」唐.王建〈寒食行〉:「紙錢那得到黃泉?」



怎。宋.辛棄疾〈瑞鷓鴣.膠膠擾擾幾時休〉詞:「那堪愁上更添愁。」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4) ㄋㄟˇ
  拼音:(4) něi




表示疑問。通「哪」。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轉成ㄋㄟˇ。如:「王維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縣裡人那個不曉得?」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5) ㄋㄚ
  拼音:(5) nā




姓。如明代有那鑒。


  

  部首:邑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注音:(6) ㄋㄨㄛˊ
  拼音:(6) nuó




移動。同「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新人那步過高堂。」



1.多。《詩經.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漢.鄭玄.箋:「那,多也。」

2.安定。《詩經.小雅.魚藻》:「有那其居。」漢.鄭玄.箋:「那,安貌。」




如何、奈何。《左傳.宣公二年》:「棄甲則那?」晉.杜預.注:「那猶何也。」唐.杜甫〈夜歸〉詩:「白頭老罷舞復歌,杖藜不睡誰能那?」



《詩經.商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那〉,祀成湯也。」指頌揚祭祀湯王典禮的音樂和諧美盛之詩。本章二句為:「猗與那與,置我鞀鼓。」


  

 简化字:么
  部首:麻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4
 异体字:異體字

「麼」的異體字。


  

  部首:丿
部外笔画:2
 总笔画:3
  注音: ㄧㄠ
  拼音: yāo




1.細小。參見「么麼」條。

2.排行最小的。如:「么妹」、「么叔」。




1.一的別稱。如:「么二三……。」

2.姓。如明代有么謙。


  

 简化字:么
  部首:麻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4
  注音: ㄇㄛˊ
  拼音: mó




細小。《列子.湯問》:「江浦之間生麼蟲,其名曰:『焦螟』。」


  

 简化字:么
  部首:麻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4
  注音:(2) ˙ㄇㄚ
  拼音:(2) ma




表疑問語氣。同「嗎」(一)。唐.李中〈聽蟬寄朐山孫明府〉詩:「不知陶靖節,還動此心麼?」


  

 简化字:么
  部首:麻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4
  注音:(3) ㄇㄚˊ
  拼音:(3) má




置於語尾,表疑問的語氣。如:「幹麼」。


  

 简化字:么
  部首:麻
部外笔画:3
 总笔画:14
  注音:(4) ˙ㄇㄜ
  拼音:(4) me




語助詞。表有所斟酌語氣。如:「不要你的錢麼,你又硬塞過來。」



參見「甚麼」、「這麼」、「那麼」等條。


  

 简化字:着
  部首:艸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 ㄓㄨˋ
  拼音: zhù




1.顯露、表現。《禮記.大學》:「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標舉、標示。《禮記.祭法》:「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漢書.卷六〇.杜周傳》:「若此,則流言消釋,疑惑著明。」

3.撰述、寫作。《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文選.曹丕.與吳質書》:「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

4.記載。《墨子.明鬼下》:「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隸也,著於丹書。」




1.文章、作品的通稱。如:「名著」、「巨著」。

2.《詩經.齊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著〉,刺時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詩。首章三句為:「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顯明。如:「顯著的差別」。


  

 简化字:着
  部首:艸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2) ㄓㄨㄛˊ
  拼音:(2) zhuó




1.穿上。《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著我繡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詩:「裘披青毛錦,身著赤霜袍。」

2.附、接觸。如:「附著」。《國語.晉語四》:「今戾久矣,戾久將底。底著滯淫,誰能興之?」《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3.及、到。如:「著陸」。《三國志.卷二六.魏書.田豫傳》:「賊還,果遇惡風,船皆觸山沉沒,波蕩著岸。」唐.沈佺期〈雜詩〉三首之二:「妾家臨渭北,春夢著遼西。」

4.開花或結果。唐.王維〈雜詩〉三首之二:「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蘇軾〈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詩贈錄呈廣倅蕭大夫〉詩:「春根夏苗秋著子,盡付天隨恥充腹。」

5.命令、差使。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坐守,誰著你迤逗的胡行亂走?」《西遊記》第一三回:「接至裡面供給了,著僧綱請往福原等安歇。」




1.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處事的方法、計策。如:「失著」、「無著」。

3.事情的歸宿。如:「著落」。


  

 简化字:着
  部首:艸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3) ㄓㄠˊ
  拼音:(3) zháo




1.表示狀態的持續或已有了結果。如:「燈點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接觸。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後不著店」。

3.陷入、中計。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恰好、得當。如:「這筆錢真花著了。」


  

 简化字:着
  部首:艸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4) ㄓㄠ
  拼音:(4) zhāo




計策、方法。《水滸傳》第二回:「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1.放置。晉.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

2.受。如:「著風」、「著涼」。

3.發生。如:「著急」、「著慌」。




北方方言。指意見相合、同意。如:「著哇!這正合我意。」


  

 简化字:着
  部首:艸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注音:(5) ˙ㄓㄜ
  拼音:(5) zhe




1.表示動作正持續進行。如:「坐著」、「正說著話」。

2.表示動作的存有。如:「鑲著花邊兒」、「貼著標語」。

3.表示某種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聰明著呢!」、「這石頭沉著呢!」

4.表示命令或囑咐的語氣。如:「你慢著!」、「你可要記著!」


  那麼著

 简化字:那么着
  注音: ㄋㄚˋ ˙ㄇㄜ ˙ㄓㄜ
  拼音: nà me zhe

如此。表示某項動作或事態的省略說法。如:「別那麼著固執,否則沒有人願意再與你溝通。」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8 页数: 1/1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