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简化字:跷
  部首:足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9
  注音: ㄑㄧㄠ
  拼音: qiāo




1.抬起、舉起。如:「蹺腳」、「蹺起大拇指稱讚。」《紅樓夢》第九九回:「李十兒坐在椅子上,蹺著一隻腿。」

2.死。如:「蹺了」、「蹺辮子」。




一種在傳統戲劇、舞蹈中供表演者綁在腳上使用的木製道具。如:「蹺工」、「踩高蹺」。


  

 简化字:跷
  部首:足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9
  注音: ㄑㄧㄠ
  拼音: qiāo




抬起腳來。通「蹺」。《說文解字.足部》:「舉足小高也。」


  

 简化字:跷
  部首:足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9
  注音:(2) ㄐㄧㄠˇ
  拼音:(2) jiǎo

參見「蹻蹻」、「蹻勇」等條。


  

 简化字:跷
  部首:足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9
  注音:(3) ㄐㄩㄝˊ
  拼音:(3) jué




草鞋。《戰國策.秦策一》:「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躡蹻檐簦。」


  跴蹻

 简化字:踩跷
  注音: ㄘㄞˇ ㄑㄧㄠ
  拼音: cǎi qiāo

舊劇中扮演武旦、花旦者穿木質假足,作纏足形,稱為「跴蹻」。


  高蹺

 简化字:高跷
  注音: ㄍㄠ ㄑㄧㄠ
  拼音: gāo qiāo

雙足縛於直立的木棍上行走的遊戲,舊稱為踏蹺。也作「高趫」。


  蹻蹻

 简化字:跷跷
  注音: ㄐㄧㄠˇ ㄐㄧㄠˇ
  拼音: jiǎo jiǎo

1.勇壯的樣子。《詩經.魯頌.泮水》:「其馬蹻蹻,其音昭昭。」

2.驕傲的樣子。《詩經.大雅.板》:「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蹻捷

 简化字:跷捷
  注音: ㄐㄧㄠˇ ㄐㄧㄝˊ
  拼音: jiǎo jié

手腳靈活輕快。《魏書.卷七五.尒朱兆傳》:「手格猛獸,蹻捷過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惑溺》:「壽蹻捷絕人,踰牆而入,家中莫知。」


  蹻勇

 简化字:跷勇
  注音: ㄐㄧㄠˇ ㄩㄥˇ
  拼音: jiǎo yǒng

勇健力大。《新唐書.卷二〇二.文藝傳中.李適傳》:「之問以文章起,其弟之悌以蹻勇聞。」


  蹻跖

 简化字:跷跖
  注音: ㄐㄧㄠˇ ㄓˊ
  拼音: jiǎo zhí

莊蹻和盜跖,都是古代的大盜。後以蹻跖比喻盜賊。《宋書.卷八一.顧覬之傳》:「爾乃蹻跖橫行,曾原窘步。」


  跂蹻

 简化字:跂跷
  注音: ㄑㄧˊ ㄐㄩㄝˊ
  拼音: qí jué

木製或草編的鞋子。《莊子.天下》:「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


  蹻工

 简化字:跷工
  注音: ㄑㄧㄠ ㄍㄨㄥ
  拼音: qiāo gōng

國劇中的武旦、花旦登木質假足的技藝稱為「蹻工」。


  蹺家

 简化字:跷家
  注音: ㄑㄧㄠ ㄐㄧㄚ
  拼音: qiāo jiā

逃家。如:「對於蹺家在外的孩子,社會應多給予關懷。」


  蹺課

 简化字:跷课
  注音: ㄑㄧㄠ ㄎㄜˋ
  拼音: qiāo kè

曠課。如:「老師們為防止學生蹺課,每堂課必點名。」


  蹺敧

 简化字:跷敧
  注音: ㄑㄧㄠ ㄑㄧ
  拼音: qiāo qī

怪異、違背常情。「敧」文獻異文作「欹」。《朱子語類.卷二九.論語.公冶長下》:「如一件物事相似,自恁地平平正正,更不著得些子蹺欹。」也作「蹺蹊」、「蹊蹺」。


  蹺蹊

 简化字:跷蹊
  注音: ㄑㄧㄠ ㄒㄧ
  拼音: qiāo xī

奇怪,違背常情。《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小娘子與那後生看見趕得蹺蹊,都立住了腳。」《水滸傳》第一四回:「我們見他偌大一條大漢,在廟裡睡得蹺蹊,亦且面生,又不認得,因此設疑,捉了他來這里。」也作「蹺敧」、「蹊蹺」。


  蹻足

 简化字:跷足
  注音: ㄑㄧㄠ ㄗㄨˊ
  拼音: qiāo zú

行走時舉起腳根。因腳馬上就放下,故比喻時間極短。《漢書.卷一.高帝紀下》:「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踏蹺

 简化字:踏跷
  注音: ㄊㄚˋ ㄑㄧㄠ
  拼音: tà qiāo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表演者將雙腳分别綁在木棍上的表演。參見「踏高蹻」條。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舞隊》:「鼓板、踏蹺、撲旗。」也作「踏高蹺」、「踏高蹻」、「踩高蹻」。


  蹊蹺

 简化字:蹊跷
  注音: ㄒㄧ ㄑㄧㄠ
  拼音: xī qiāo

怪異而違背常情。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子細尋思,兩回三次,這場蹊蹺事。」《文明小史》第三六回:「六人看這光景,覺得有些蹊蹺。」也作「蹺敧」、「蹺蹊」。


  跖蹻

 简化字:跖跷
  注音: ㄓˊ ㄐㄧㄠˇ
  拼音: zhí jiǎo

盜跖及莊蹻,二人皆為古時的大盜。《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謂隨、夷溷兮,謂跖、蹻廉;莫邪為鈍兮,鈆刀為銛。」也作「蹠蹻」。


  踩高蹺

 简化字:踩高跷
  注音: ㄘㄞˇ ㄍㄠ ㄑㄧㄠ
  拼音: cǎi gāo qiāo

一種民俗體育運動。分為兩種,一種是把長約三至五尺的木棒拴在腳上,且歌且舞;一種是兒童站在大人肩上,且歌且舞。每逢節日,常在街頭巡迴演出。


  踩高蹻

 简化字:踩高跷
  注音: ㄘㄞˇ ㄍㄠ ㄑㄧㄠ
  拼音: cǎi gāo qiāo

一種我國傳統的民俗舞蹈技藝。分為兩種,一種是把長約三至五尺的木棒拴在腳上,且歌且舞;一種是兒童站在大人肩上,且歌且舞。每逢節日,常在街頭巡迴演出。也作「踩高蹺」。


  蹺辮子

 简化字:跷辫子
  注音: ㄑㄧㄠ ㄅㄧㄢˋ ˙ㄗ
  拼音: qiāo biàn zi

俗稱死亡為蹺辮子。根據傳說,在留辮子的時代,人在活著的時候辮子是下垂的,而死後入殮則要編結起來,置於頭部上方,所以蹺辮子就成了死亡的代稱。《官場現形記》第二三回:「誰知他的藥吃錯了,第二天他就蹺了辮子了。」也稱為「翹辮子」。


  蹺蹺板

 简化字:跷跷板
  注音: ㄑㄧㄠ ㄑㄧㄠ ㄅㄢˇ
  拼音: qiāo qiāo bǎn

一種兒童遊樂器具。兩人坐在一塊長木板的兩端,木板中央有軸支撐,可上下起伏取樂。也稱為「翹翹板」。


  踏高蹻

 简化字:踏高跷
  注音: ㄊㄚˋ ㄍㄠ ㄑㄧㄠ
  拼音: tà gāo qiāo

一種民俗遊藝。將腳綁在棍上踏板藉以行走。也作「踏蹺」。


  趁腳兒蹻

 简化字:趁脚儿跷
  注音: ㄔㄣˋ ㄐㄧㄠˇㄦ ㄑㄧㄠ
  拼音: chèn jiǎor qiāo

趁機會附和人言,或指得理不饒人。《西遊記》第二五回:「那八戒就趁腳兒蹻道:『你這個童兒,年幼不知事體,就來亂罵,白口咀咒,枉賴了我們也!不當人子!』」


  躡蹻擔簦

 简化字:蹑跷担簦
  注音: ㄋㄧㄝˋ ㄐㄩㄝˊ ㄉㄢ ㄉㄥ
  拼音: niè jué dān dēng

腳穿草鞋,身擔雨具。指長途跋涉。《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夫虞卿躡蹻擔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


  蹺足而待

 简化字:跷足而待
  注音: ㄑㄧㄠ ㄗㄨˊ ㄦˊ ㄉㄞˋ
  拼音: qiāo zú ér dài

蹺起腳來等待。形容非常輕鬆的等待成果。三國蜀.諸葛亮〈勸將士勤攻已闕教〉:「自今以後,諸有忠慮於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足而待矣。」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28 页数: 1/1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