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典网 Chinese.my
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

國語辭典 | 网典 | 康熙字典

國語辭典
字词:
  

  部首:方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 ㄇㄠˊ
  拼音: máo




1.古代竿頭上飾有犛牛尾的旗幟。《書經.牧誓》:「右秉白以麾。」《文選.曹植.洛神賦》:「左倚采,右蔭桂旗。」

2.借指牛。《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𧴄貘犛。」


  

  部首:方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0
  注音:(2) ㄇㄠˋ
  拼音:(2) mào




1.毛長。《爾雅.釋獸》:「毛狗足。」晉.郭璞.注:「,毛㺜長。」

2.老。《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傳.太史公曰》:「(春申君)後制於李園,矣。」

3.昏亂。通「耄」。《戰國策.楚策一》:「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不知人。」




老人。通「耄」。《禮記.射義》:「期稱道不亂。」


  白旄

  注音: ㄅㄞˊ ㄇㄠˊ
  拼音: bái máo

古代一種軍旗。以犛牛尾置於竿首,用以指揮全軍。《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以麾。」


  干旄

  注音: ㄍㄢ ㄇㄠˊ
  拼音: gān máo

1.古時用牛尾繫在旗竿頂端的儀仗。《詩經.鄘風.干》:「孑孑干,在浚之城。」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出擁干,入參衡鏡。」

2.《詩經.鄘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干〉,美好善也。」或亦指美貴婦人之詩。首章二句為:「孑孑干,在浚之郊。」


  節旄

 简化字:节旄
  注音: ㄐㄧㄝˊ ㄇㄠˊ
  拼音: jié máo

繫於竿首的犛牛尾,為天子賜給使者的信物。《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盡落。」


  旌旄

  注音: ㄐㄧㄥ ㄇㄠˊ
  拼音: jīng máo

1.用來指揮軍隊的旗幟。唐.李頻〈陝府上姚中丞〉詩:「關東領藩鎮,闕下授旌。」明.陸世廉《西臺記》第一折:「牢騷,刁斗宵嚴,羽書傍午,霜風破裂旌。」

2.借指官兵、軍隊。唐.杜甫〈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秦山當警蹕,漢苑入旌。」


  旄倪

  注音: ㄇㄠˋ ㄋㄧˊ
  拼音: mào ní

老人和小孩。《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明.宋濂〈故承務郎道州路總管府推官李府君墓誌銘〉:「初,大河南決,州民扶挈倪走旁郡,流離道路,倀倀無所歸。」


  旄牛

  注音: ㄇㄠˊ ㄋㄧㄡˊ
  拼音: máo niú

動物名。形狀如牛,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耐寒,腿短,善馱運。毛可製披衣、帳蓬、繩索。是大陸地區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的力畜。《山海經.北山經》:「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牛。」晉.郭璞.注:「今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


  旄騎

 简化字:旄骑
  注音: ㄇㄠˊ ㄑㄧˊ
  拼音: máo qí

擔任先驅的騎兵。《後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出入法駕,鑾旗騎,陳置陛戟,然後輦出房闥。」也作「頭」。


  旄丘

  注音: ㄇㄠˋ ㄑㄧㄡ
  拼音: mào qiū

《詩經.邶風》的篇名。共四章。根據〈詩序〉:「丘,責衛伯也。」首章二句為:「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旄頭

 简化字:旄头
  注音: ㄇㄠˊ ㄊㄡˊ
  拼音: máo tóu

1.帝王衛士所持的旗。《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下》:「承制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理兵,乘鸞輅九旒頭羽騎。」

2.擔任先驅的騎兵。《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羿為頭,宋萬為式道候。」《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賜東海王彊虎賁、頭、鍾虡之樂。」也作「騎」。

3.昴宿的別名。《漢書.卷二六.天文志》:「昴曰頭,胡星也,為白衣會。」唐.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頭落。」參見「昴」條。


  旄鉞

 简化字:旄钺
  注音: ㄇㄠˊ ㄩㄝˋ
  拼音: máo yuè

與鉞。為將帥領統權柄的代表。《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親秉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


  騂旄

 简化字:骍旄
  注音: ㄒㄧㄥ ㄇㄠˊ
  拼音: xīng máo

赤紅色的牛。古代天子與諸侯或諸侯間訂盟時常用此做祭品。《左傳.襄公十年》:「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騂之盟。」也作「騂毛」。


  擁旄

 简化字:拥旄
  注音: ㄩㄥˇ ㄇㄠˊ
  拼音: yǒng máo

,竿首以犛牛尾為飾的軍旗,用以指揮作戰。「擁」指掌握兵權,統率軍隊。南朝梁.虞羲〈詠霍將軍北伐〉詩:「擁為漢將,汗馬出長城。」唐.裴鉶《崑崙奴》:「主人擁,逼為姬僕。」


  羽旄

  注音: ㄩˇ ㄇㄠˊ
  拼音: yǔ máo

1.雉雞的羽毛或牛尾。《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謂之樂。」

2.用雉雞的羽毛或牛尾裝飾的旌旗,王者出遊時車上所立。《左傳.定公四年》:「晉人假羽於鄭,鄭人與之。」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您看羽之影漸沒,車馬之音不聞。」


  白旄黃鉞

 简化字:白旄黄钺
  注音: ㄅㄞˊ ㄇㄠˊ ㄏㄨㄤˊ ㄩㄝˋ
  拼音: bái máo huáng yuè

白色的旗幟,黃色的斧鉞。語本《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以麾。」後用來比喻發兵出征。《孤本元明雜劇.智降秦叔寶.第一折》:「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黃鉞,平定兩京。收天下僭亂煙塵,勦四海奸雄賊子。」


完整 | 简易   资料数 : 16 页数: 1/1

欢迎光临!
检索方法
1、支持简繁字词检索。

2、一般字词检索,如输入:
   
   字典
   科技大学……等

3、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如输入:
   勤劳,懒惰
   努力,挺进,团结
   整齐,纷乱,健康,虚弱……等

4、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即可查看释义。